苏轼三次贬官用诗句...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m.sm.cn提供.
苏轼三次贬官用诗句概括
苏轼三次贬官所写的名诗分别是《赤壁怀古 满江红·怀子由作》和《惠州一绝》“苏轼三次贬官”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引人深思的篇章。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豪放的个性、敏锐的政治直觉,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而他的一生,多次因政治风波而遭遇贬官,其中尤以初贬黄州最为人所熟知。“江城五月落梅花”,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苏轼初贬黄州时的境遇。那时的他,身处异乡,心中充满无尽的忧虑与无奈。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成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这个位于长江之滨的古城,对于苏轼来说,既是人生的低谷,也是艺术的巅峰。在黄州的岁月里,苏轼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又一次高峰期。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生活的点滴融入诗文之中,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再贬惠州:岭外音书断“岭外音书断”,这是苏轼再贬惠州时的真实写照。此时的苏轼,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豪放不羁的少年,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他的
4 页
8K
72
苏轼写的诗有哪些
苏轼写的诗有哪些苏轼被贬写的诗有哪些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他曾在被贬期间过许多诗作,下面一起来看看。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6 页
278.3K
23
苏轼贬官写的诗
苏轼贬官写的诗苏轼贬官写的诗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嶮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岩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1 页
114K
2
苏轼三次贬谪诗论文大纲(1)-夸克文档

1. 引言1、苏轼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概述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宋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派风格著称,内容广泛,情感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其在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贬谪诗的定义与文学价值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因政治原因被贬官或流放到边远地区时创作的诗歌。这类诗歌往往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来反映文人的心境和哲思。贬谪诗不仅是文人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间接批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2. 苏轼的第一次贬谪:黄州时期1、贬谪背景与原因苏轼的第一次贬谪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指控在诗中讽刺新法,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任团练副使。这一事件史称“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次贬谪不仅是苏轼个人命运的挫折,也是北宋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文人政治参与的风险。2、黄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更透露出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2.1、诗歌中的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中,经常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来抒发个人情感。

3. 苏轼的第二次贬谪:惠州时期1、贬谪背景与惠州的生活状况苏轼的第二次贬谪发生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他被贬至更为偏远的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此次贬谪的原因是苏轼在政治上反对新党,因而遭到排挤和打击。在惠州,苏轼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和公益事业,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2、惠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在惠州期间,苏轼的文学创作依然活跃,他写下了许多反映当地自然风光和民生疾苦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怀。2.1、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苏轼在惠州时期的诗歌主题更加多样化,他不仅描写自然景观,还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4. 苏轼的第三次贬谪:儋州时期1、贬谪背景与儋州的艰苦环境苏轼的第三次贬谪发生在宋徽宗绍圣四年(1097年),他被贬至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这是他一生中被贬最远的地方。当时的儋州环境极为艰苦,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然而,苏轼以惊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儋州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2、儋州时期的诗歌特色在儋州期间,苏轼的诗歌创作依然没有停止。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2.1、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苏轼在儋州时期的诗歌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例如,他在《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5. 结论1、苏轼贬谪诗的文学地位与影响苏轼的贬谪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苏轼的贬谪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2、苏轼贬谪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意义苏轼的贬谪经历,虽然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挫折,但却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这些贬谪经历使苏轼的诗歌内容更加深刻,风格更加多样,也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通过贬谪诗,苏轼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夸克文档1阅读
下一页 网络不给力?刷新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