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认识糖尿病的致病原因

有问必答网 2017年11月23日 05:19:11

      中医学作为祖国的传统的医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糖尿病属于中医学中“消渴”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消渴并不完全等同于糖尿病,消渴的范围其实是较广的。中医历代医家,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消渴病的病因,从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糖尿病的预防及临床实践上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中医临证医学的不断深入,中医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各大医家对于糖尿病从情志、饮食、劳伤、外感等方面认识病因,并且提出了阴虚与燥热是消渴病(糖尿病)的主病因。主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禀赋不足,五脏亏虚。由于糖尿病人五脏失于肾精的濡养,出现气血亏虚, 此时外感六淫之邪就会侵入人体,或由于患者饮食不节等均可耗伤正气,病邪入侵,久滞化热,更耗阴伤气,热盛阴伤,导致恶性循环,终成消渴病。定一方面l糖尿病人肾精亏虚,失去管束作用,人体的津液就会直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而量多,严重者浑浊粘腻如脂膏, 尿有甜味。同时由于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肌肤,形体就会逐渐消瘦虚弱。消渴病其位在肾,其本为阴精亏虚。消渴病基于肾阴亏虚,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病及阳,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肾气肾阳虚损,预示消渴病的发展加重。

      二、情志不调,郁久化火。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五脏之华盖,其生理功能为输布津液,通调水道的功效。当燥热伤肺则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情志抑郁,就及伤肝,肝火、胃火亢盛。脾本为胃行其津液,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津液,胃失濡养,燥热愈炽。经典的中医观点指出,肝肾同源, 肝火一旦出现亢盛,就会暗耗肾水。肾水耗伤, 造成化源不足,津液不能上承于肺,也不能充养于胃,而致肺燥,胃热更甚。则出现口渴引饮无度,消谷易饥,小便浑如脂膏。

      三、饮食不节,蕴热伤津。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不节,多食就会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蕴,蕴久化热,胃火炽盛,热灼阴伤,胃阴不足,津不上承于肺,而致肺燥。由于患者的饮食不节,喜欢食用肥甘之品,而致胃与大肠实热燥结。胃热化燥伤津,而消谷善饥;大肠无津以润,则大肠热结,热结上蒸于胃腑,又加重胃中燥热。

      作为传统的祖国医学,中医对于糖尿病消渴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了解病因病机,可以更好的了解消渴的发展与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多的实践也已经证明,西医的糖尿病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