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媒体怎么玩?

首先要自报家门,锐圆在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后来在党媒、社会媒体干过,后来到摩托车企业,再后来做摩托车媒体,从媒体形态来说,从铅字印刷到电脑排照再到网络、手机端,都一一经历,世事沧桑,人如飘萍,说到“媒体”两个字,常有感慨,说到“摩托车媒体”,感慨更深,少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人过半百,“知天命”却做不到“耳顺”,满眼烦心事,尽量淡然之。


前两天去乌镇参加benelli的峰会,前两三排坐满了各路摩托车媒体,有的边拍边敲键盘,有的举着手机全程直播,一片龙腾虎跃跃马扬鞭的热闹场面,就是在坐的经销商们,也是手举手机,边拍边发,以至主持人抱怨会议“精彩之处”居然没有掌声——因为会场里都是媒体人,都在拍拍拍、发发发,顾不上鼓掌。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自问,未来一段时间,摩托车市场会出现很多自带IP自带流量的牛逼产品,工厂甚至都可以拍卖“采访权”了,所谓“摩托车媒体”没有工厂充值,以后还怎么混?

稍晚,又有一件事在摩媒这个小圈子传播,著名的自媒体联合体(我乱下的定义)“萝卜报告”在benelli这边豪情满怀大宴宾朋的时刻发了一篇Trk502断链子的评测,然后双方(精确地说是benelli的商家)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互怼,一边讲社会公义:事关消费者安全,不能不说;一边讲江湖道义,我这边是大日子,干嘛非要今天给我添堵?

面对这样的事情,左袒右袒都比较困难,因为很难一句话讲清楚。如果稍微超脱一点来看,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问题:所谓摩托车媒体在眼前现实的生态里如何自处?说白一点,还是摩托车媒体今后怎么混?

再扯远一点,发个大哉问:媒体是什么?媒体有什么价值?简单地说,一曰传播,二曰评价。从技术层面讲:有传播中带评价,选择性失明和选择性放大都是立场,也都是利益,传播的那个信息只是媒而已;也有评价中带传播,各种无底线骇人听闻的吹或黑(尤其是在标题上)有时是为了让想要传播的信息更犀利而已。

过去,在纸媒时代,媒体是一件比较专业的活,就像司机一样,只有媒体才有喇叭;今天,互联网和手机为每个企业和个人赋能,大家都会开车,都有喇叭,都能把自己的信息传播出去,都能把自己声音放大,都能在公共场域表白自己的立场,都有所谓“第四权”,都有舆论的引爆和引导能力。

具体到摩托车这个行业圈里,从食物链(洋气点说叫价值链)的角度看,配套厂家、生产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以及衍生出来的媒体、俱乐部和有一定粉的车友,机构性的媒体一定是“有机媒体”(请参见我15年前写的文章),他们(包括牛摩网)必须仰赖行业特别是有所谓品牌意识的企业而存活,郭德刚讲“非君子不养艺人”,没有工厂的充值他们基本不能生存,鲁迅说“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在这个角度讲,摩托车媒体没有资格讲什么真正的彻底的公平公正公开,只能在黑(企业)与白(消费者)之间寻找灰色的平衡,党媒必须把“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统一起来”,摩托车媒体也必须把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高度统一起来,统一得好叫有水平,统一得不好结果一定是扑街。

摩托车媒体被商业化是宿命。现在看来貌似有两种媒体似乎可以、或者暂时可以摆脱宿命:一种是BAT这样的巨头还有汽车媒体,他们现在组织人马到摩托车圈子里混,他们不靠摩托车吃饭,可以超脱一点,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理论上讲他们的内容会做得公平公正,但是从长远看,他们在摩托车行业里没有获得感是不会有幸福感的,只是所图大小而已,即使无所图,他们也是更高层次的“有机媒体”,购买他们需要更大的成本。另一种是新生的自媒体,他们的生存成本低,在草创时期可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站在网友的立场上放胆讲话,赢取喝彩,但是他们一旦有了名声,有了流量,就会面临商业化的诱惑,就有把流量变现的内在需要。

媒体通过为公众服务获取流量,并以这个流量为杠杆从广告商那里获取收益,姚明说:“大家都要吃饭”,这一点大家没有差别,差别只在于吃相好看不好看。

好了,先聊到这儿,改天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