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newxue.com提供.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中师范附属小学 温 侠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大语文观:

一、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如果语文只局限于课本、教材,那就丧失了语文的基本属性。“目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别隔着一道高墙。今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语文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联系,而且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潭活水。”曾听一位老师教《科里亚的木匣》,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科里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老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寻找方法去理解,结果孩子们有的用实地表演的方式,有的用线段图对比的方式,还有一位同学用了解应用题的方式……都证明了科里亚在五步里找到木匣是正确的。这一教学设计给人启发很大,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选择了朗颂《一月的哀思》的第一小节来开课,创设情境。诗文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孩子,浓烈的情感创设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情境。课中我还放手让孩子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总理的生平事迹,以此帮助学生认识总理高大、光辉的形象,明白为什么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幕感天地、泣鬼神的场面。我想这样

做真正把课文当成了例子,把孩子的眼光引到了课本外更广阔的读书世界。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把学生的活动局限于听讲课文和做课后作业,课文讲得透透的,练习做得够够的,以为这样就很好了。其实语文教学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教语文离不开引导学生多读书,包括读好的课文。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也只是教学的例子,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不限于让学生学懂,学会多少个这样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例文的学习理解,获得里面的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掌握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当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就会去读更多好的文章,去掌握更多的方法。这才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如果把语文定位在课堂内、讲台上的话,那它也就失去了语文最精彩的一面──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一次新闻发布会,一次课本剧表演比赛,一次诗词、散文朗颂会,一次自办手抄报,一次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寻找秋天的话语等等。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然形成能力是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一味地教,能力从何而来。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能力有限,但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毕竟是学习的主人。就这个意义来说,学生的学最重要,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

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师过于重视教的活动和教的需要,而不大重视学生学的实际和学的需要。其实有些内容完全没有必要精心分析,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感知。也许这样做没有老师讲的透彻,但毕竟是孩子自己悟出来的。我想积少成多,总有一天,他一定会悟出比老师讲的还多的内容。上课前,老师往往精心设计好了教学路子,包括各个环节中需要的学生活动。课堂完全由教师的思路支配着,学生只能沿着老师铺好的路子走。常听老师说:“学生配合得好!”“学生配合得不好!”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因学而教、为学而教,不能要求学生“配合”教师,而是教师服务好学生。教者只满足于自己讲得好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语文课放手让他们去演、去读、去说、去欣赏,何愁他们不喜欢。因此,语文课要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己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3、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吗?叶老反对,他说“语文教师把讲解做为主要任务的,不乏其人。”“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探索做人的本领。因此,教师的本位是导而不是讲。导者,就是多方设法,但不是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破陈旧、落后、繁琐、低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上、学生会上、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认知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情感

就解决了“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了他愿不愿的问题,何愁他学不会。这样一来,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这次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没有精心设计我怎么教,而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在我怎么让学生主动来学上,所以直到上课前,我的教案也只有那么几个大的环节,再也没有在上课该说哪一句话上斟酌衡量废时间了。

4、让学生动起来:

一些课堂上,学生也没闲着,然而他们忙着做的大多数事,还停留在教师的有限训练上,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主、自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种课堂看似活跃、生动,其实学生仍然是处在被动中。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学自悟,独立求索。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寄希望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地读;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思考;不待老师布置和检查,便能主动学习。学习如果有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独立钻研的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也就有了基础与可能。何愁孩子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这也就是今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憾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读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

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因为第一课时我就组织孩子采用多种形式自己去读,把文章读透了,所以第二课时,我放手让孩子从文中的词句里品悟情感,结果根本无需老师的讲解,孩子们悟得深,悟得透。

二、教学构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烨所写,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整篇课文由五个小故事组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认识鲁迅其人;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由于这篇文章所写的人和事年代久远,与孩子的认知能力形成矛盾,再加之文章中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句子较多,还有单凭这么几件事认识鲁迅,很难给学生留下丰满的印象。

本着这几点,课前我布置了查阅鲁迅先生相关资料的课外阅读任务。目的一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二丰满学生对鲁迅的认识;目的三以此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难度,辅助课文的理解;目的四试图把课内与课外融会贯通。这样的作业,学生没有负担,他会怀着一种兴奋,一种强烈的探知欲积极地投入到读书、阅读活动中。(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自本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让孩子们这样做,讲到哪一课,要求孩子们从课外找寻相关的资料来交流。这样做,就是把课文当成了一个例子,把孩子的眼光引向一个更广阔的读书世界。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且扩充了孩子的知识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一课时,学生交流通过查阅资料认识的鲁迅先生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一读,自由读,了解课文内容;二读,指名轮读,把课文读通读顺;三读,师生共同读,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四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感情朗读中感悟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因此在伯父逝世的时候,才会有这么多的人来悼念他;感悟出我对伯父的深切怀念。

接下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的确动了一番脑筋。如果按以往的教法,可能从词到句到中心,老师得费二、三个课时,学生还会索然无趣。于是,我针对课文后四部分分别是一个相对独立又完整的小故事的特点,针对孩子们爱玩,爱表现的特点,安排了这样的自学程序:一个小组就课文后四部分中的一个小故事排一个课本剧,并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合作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其他内容可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学来解答。下节课,我们将展开一次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学得好,演得好,问不倒。为此,我给了孩子一节活动课放手让他们自由准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吻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在玩中求知;二是以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求索;三是要编排课本剧,必须自主地充分地读通课文;四是编排时,从演员到众导演,充分体现了合作的精神,在七嘴八舌间,对课文有了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五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表演、感悟、朗读、编排等等。

关于质疑,我的确也曾心存顾虑,不知孩子们会在课上问一些什么问题。当第二天早上我到校时,果然有同学来报告:“XX同学说要在课上问我,鲁迅的老婆是谁?”孩子必竟是孩子,于是临上课时,我只强调了一句:“大家质疑应紧扣课文,就文章本身来说,看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至于鲁迅先生的其他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后再搞一次‘鲁迅先生知多少’知识竞赛。”因为从本学期以来,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训练,所以课堂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能切中要害,找出关键,这与长时间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所以,大家所看到的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况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有价值的重要环节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课前的这番功夫,也就是这节实践活动课,这才是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真正过程。

第二课时中,孩子表演的课本剧,以及对同学质疑问难的解答,我均没做任何课前辅导。我就想试一下,这样做究竟行不行?事实证明,以前我们的确低估了孩子的潜力,其实只要我们启发得当,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教师完全可以轻装上阵。所以课堂上,再也没有了我以往自认为精彩的讲解,而是孩子们滔滔不绝的陈述。虽然其中也不乏幼稚,可笑的说法,但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没有这样的错误,他们还需要学吗?对于“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样的句子,只要他们理解了,一两个词用的不当,又有什么关系,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想:这些问题也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值得说明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帮助他们解决疑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理解“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一句,我引导学生用自己手边的资料来辅助理解,谈谈鲁迅先生遭受了哪些迫害,又是怎样无所畏惧地用笔用文章来抨击旧社会的。再比如自由谈谈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关爱劳苦大众的事例,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可能因年龄小,他们对于收集到的某些资料不甚理解,例如有学生就谈到了《阿Q正传》。这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一天天的增加,总有一天他们会自己明白的。

原本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让孩子们在演完一个课本剧后,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演,这么安排台词,这么做动作、做表情,你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让其他同学点评一下他们的表演。可展示给大家的只有40分钟,为了给大家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这一环节我就忍痛割爱了。现在想想,其实这个环节是不该舍去的,因为他们的陈述过程也就是他们感悟、认知的过程,这会给其他同学非常大的启示。

第三课时,将在孩子们自悟自得课文的思想内容后,进行品词析句的练习,即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巧,这样让课文更充分地发挥其例子的功效。

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想及其实践过程,是我自己对过去教学的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虽说整个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但事实证明:本篇课文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三尺讲台不再是教师一人的天地,它是孩子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品尝到了自悟自得的乐趣;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理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