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鲁迅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含

新学网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有一定难度。其中不乏有非常欣赏鲁迅的文学作品,非常崇拜鲁迅其人的学生。他们尽管在课外已大量阅读了鲁迅的文章,但学习起来依然有些懵懵懂懂。

      那么如何理解鲁迅作品的深邃的思想内涵呢?我想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了解生平经历,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一生的情感主线,由此挖掘其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学生就产生疑问:这篇文章的文题是“藤野先生”,可是内容却有近3/4没有写藤野,文章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追溯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最初发表时,副题为《旧事重提之九》,而《旧事重提之八》的结尾部分则谈到,作者在南京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时“爬上天空20丈和钻入地下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的心情感受。鲁迅满腔热血想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鲁迅对到处乌烟瘴气的南京失望之至,自己在学问上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于是他认为摆在他脚下的路只有一条──到国外去!

      了解了这段写作背景,我们就很容易的明白那些看似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内容和文章中心的关系。例如文章开头写到了在日本东京的见闻和感受,面对在那里看到的一群胸无救国大志,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作者痛心、失望、厌恶、愤懑,于是生发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感触。可见,在叙述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的同时,文章还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抒发作者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愤、报国之志。

      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学生们的争议特别大。有的学生认为:当然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在去往仙台前曾写过一首《自题小像》,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就足以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还有的同学认为,文章当然表现的是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抒发作者对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否则文章题目为什么要用《藤野先生》呢?

      到底哪一个更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们不妨再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寻求一下证据。在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在回信中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再次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近况,当听说没有先生的下落时,鲁迅非常悲伤并感叹说:“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可见,鲁迅非常尊敬和怀念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部分,作者也写到:藤野先生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说明这篇散文抒写的中心内容应该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也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歌颂。况且,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寓于一定的题材当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都是围绕着藤野先生这个中心内容组织材料的。作者建议把它收入《鲁迅选集》,其目的也应该是为了怀念和歌颂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仅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吗?我们不能不进一步思考: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心爱护一个中国留学生?鲁迅和藤野先生形成这种深厚情意的根基是什么?在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中这样提到: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年级生之中也有这样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那时,周君虽身处异乡,但为了使国家能复兴,他不以为苦,很有中国人的志气。很值得佩服。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潘校出身的姓野阪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有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理,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殊关心和照顾,乃至精心的栽培,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深深的同情和尊重。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也正是源于藤野先生能够屏除民族偏见,能够在那种环境下,依然真诚的对待一个弱国的学生。这在《藤野先生》中就能得到答案。因此,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抱负,是因“爱中国”而努力学习,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是“为中国”而认真教学。“爱中国、为中国”成为了两个异国友人情感交流的纽带,成了建立二者之间深厚情意的感情基础。

      可见,《藤野先生》这课的主题,主要是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叙述、反面烘托,深情的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伟大精神。但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文章的内在的一条情感线索,它和文章的主线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综观鲁迅的作品,贯穿与他作品的情感主线就是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这种感情的辐射下,他写了大量的揭露现实,批判黑暗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小说、杂文;同样,也是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他不断的在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使他在黑暗中依然不放弃希望──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

      如果,我们的学生们在学习鲁迅的作品前,先阅读鲁迅的传略,对其经历有大致的了解,尤其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然后再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去挖掘他文章的内涵,我想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说“文如其人”,所以,要想学习鲁迅的文章,就请先了解鲁迅其人吧,与其说鲁迅的文章很深很难,不如说鲁迅其人特别有深度;我们如果读懂了鲁迅,就会读懂他的任何一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