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资料

新学网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是古文学家钱基博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钱基成,由伯父启蒙。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钟书都跟去。二十岁后,伯父、伯母先后去世。钟书考上清华大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1935年)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媛(1937-1997)。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1998年逝世,享年88岁。当年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有龙虎狗“三杰”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禺,龙则是钱钟书,实为三杰之首。夏志清说钱钟书“才气高,幽默,很会讽刺人。他什麽人都看不起,当时联大的教授恨他的也不少。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虛,但是恃才傲物。”,据说钱对西南联大外文系几位教授有这样的评价﹕「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钱读书爱做眉批,于是清华图书馆的藏书上便到处有了“钱批”。钱钟书早年「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陈衍则批评他:「汤卿谋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因而改弦易辙,奉衍若神明。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成功塑造了一批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生动地再现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与心态。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1938年,钱钟书留居蓝田两年,写了《谈艺录》的一半。两年后回到上海,又写了《谈艺录》的后一半。此书于1942年完稿。《谈艺录》问世后,广受好评。文史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1972)一书中说:“胜利以后,回到上海,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才算懂得一点旧诗词”。夏志清认为“钱著《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里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然而,海外学者一开始对于《谈艺录》它的评价并不高。夏志清就说过,尽管该书‘眼光正确,范围惊人,旁征博引……,却没有能替中国诗的急需重新估价立下基础’(《中国现代小说史》)。1957年,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当时在台湾的胡适看过这本选注说:“黄山谷的诗祇选四首,王荊公、苏东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爱读黄山谷的诗。钱钟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听说共产党要清算他了。”“他是故意选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还是可以看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59年)1979年,在其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钱先生不仅通过传统的训诂方法澄清了许多学术史上之公案,更在大量文献梳理与互证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精辟与独到的评论。是集数十年功力的学术钜著。该书为集合各种学科知识,对中国古典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焦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进行论述,自成一家之言,他也因此被推为现在中国的文化批评大师。《管锥编》据说起草于1972年,是文革中期,钱当时无家可归,住在文学所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据《谈艺录》、《管锥编》责任编辑周振甫记载,钱当时的书桌既是饭桌,晚上还要当床。夏承焘在1948年9月17日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说过,「阅钱钟书《谈艺录》,博闻强记,殊堪爱佩。但疑其书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叠,无优游不迫之致。近人著书每多此病」。他的《管锥编》大抵上也是如此。

      著作

      论文:《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牛津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1937),《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钱钟书参加意大利米兰举行的欧洲汉学家第26次大会的演讲,1978);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

      小说:《猫》(1945);

      中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长篇小说:《围城》(1947);

      诗集:《槐聚诗存》(1995);

      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诗论《谈艺录》(1948)、《七缀集》(1985)、《宋诗选注》(1958)等。

      其他作品:《诗可以怨》(后收入《七缀集》)(《文学评论》1981年1期)、《也是集》(1984)、《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石语》(1996)。

      参考书目

      杨绛著《干校六记》(一九八一年五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

      杨绛著《我们仨》(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

      李洪岩著《钱钟书与近代学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