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社庆】于友先:我眼中的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21年08月25日 14:26

      作者曾任新闻出版署党组书记、新闻出版署署长兼国家版权局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党的十五大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等。出版著作多部,其中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友先出版工作选集》。本文写于2021年2月18日。

      我是1993年5月到北京任新闻出版署署长兼国家版权局局长的,我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全国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并到署属十几家出版单位进行实地调研,用我的话说就是“认门、认人”。

      1993年7月26日,我在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和图书司司长杨牧之同志的陪同下,到人民出版社“认门、认人”。人民出版社当时的社长兼总编辑薛德震同志向我们汇报了该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状况,同时在座的还有人民出版社当时的社委会成员张树相、吴道弘、马瑞文、张作耀、张惠卿、马连儒、陈有和等同志。我作为一个在地方人民出版社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的人,对于人民出版社还是有些了解的,这次听了人民出版社社长的汇报,让我对这个地方人民出版社眼中的“龙头老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民出版社之所以被同行视为“龙头老大”,不仅在于它的规模,还在于人民出版社为了确保出版物的质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编校审核制度,特别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做好三审三校工作、一直坚持图书出版的优良传统。

      1994年1月25日,在我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上,我结合当时全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状况,综合新闻出版署各司局的调研结果及在新闻出版署党组成员共同讨论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出版业应“从规模数量增长的阶段向优质高效的阶段转移”的发展思路,并号召全国出版局局长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人民出版社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1994年5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29家人民出版社负责人会议上,人民出版社社长薛德震在会上作了题为《为实现出版业阶段性转移努力奋斗》的发言,并介绍了人民出版社1994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选题建设,提高出版物质量,繁荣出版,加快向优质高效的阶段转移的步伐”。

      人民出版社的图书在我的印象中,质量一直都是上乘的。出版署经常进行图书质量的抽查,人民出版社图书的优良率往往是高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著作能够做到零差错,成为出版物中的经典。在我任新闻出版署署长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近20年间,每逢在各种会议上强调质量工作时,我总是把人民出版社的图书质量作为典范。

      人民出版社的图书在各种评奖中的获奖率也是相当高的。1997年1月30日,我和副署长于永湛、财政部副部长谢旭人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及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奇葆、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视察人民出版社;李铁映同志先后到照排部、资料室、《新华文摘》编辑室、《新华月报》编辑室视察,后又参观了图书和奖品陈列室。当时人民出版社的奖杯、奖牌、奖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各届“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及优秀出版单位奖应有尽有。

      在我任新闻出版署署长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期间,在各种评奖活动中,人民出版社一直是“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及其他各种图书奖得奖率最高的出版社,也是获得各种先进出版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突出贡献单位及优秀青年编辑、优秀校对、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最多的出版社。

      近百年来,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出版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出版了大量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还出版了很多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著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特殊贡献。我相信并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出版社会继续发扬党和国家重要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真正成为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出版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与人民出版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