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净土曼殊寺佛教建筑与艺术撷萃

天水在线 2024年02月23日 16:10:42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8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史书和民间传述中多有记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神农就出生在天水一带。天水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素有“羲皇故里”“陇上小江南”之美誉。

      净土曼殊寺位于天水市东南四十余公里处,小陇山和西秦岭余脉叠嶂夹峙,令这片净土潜水密布,四季湿润,加之第三纪断层崖山峰兀立,既有茂林满山、又可见麦垛般的红砂岩山体点缀在群山之中。

      净土曼殊寺是闻名全国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早有“先有净土寺,后有麦积山”的传说。《秦州志》载:“群峰回抱,两溪环流,万树浓荫之中,一坪如掌,寺在其中,最为胜境。”

      在通往牧马滩和石门公路旁的这片山坳中,群峰相拥,山风吹来满谷的苍松合鸣,犹如交响乐般优美的松涛之声,形成了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

      清代进士吴西川曾写诗赞叹:

      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

      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

      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

      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

      奔腾起伏的山峦,恰有十八座山峰环扣相合,好似内敛的莲花瓣,把道场暗含在宝莲峪内,镶嵌在幽碧深谷中顶着一方净兰天,花蕊一般舒展绽放,神功巧斧出“绿海宝莲”的天造奇观。十八座绿峰皆向道场中轴线上的文殊主峰朝拥,展开闻名遐迩的“十八罗汉拜文殊”的全景画卷。环峰峭岩叠垛,或似“白象驮宝”,或如“盘龙献珠”,各具姿态,正是“方圆奇峰之美,尽收环抱之内;百里景区灵气,皆蕴净土之中。[取自网文《秦州八景》]”“天然佛”在大威德峰东崖,裸露的红砂岩经雨雪流蚀格外鲜艳,形态愈加逼真,八方游人寻迹而来,也是净土曼殊寺最重要的旅游打卡地之一。山奇、水秀、林茂,净土曼殊寺兼具北雄南秀之自然风光,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形成蔚为壮观的山水建筑群,呈现出古老与现代结合的人文景观。

(山崖上的“天然佛”)

      驱车渐近曼殊胜境,高大雄伟的牌坊楼映入眼帘。牌楼前“陇右第一福地”巨大景观石,曾激起多少过客的探奇心,这里将会是何等“天工人巧、天赐福地”?

(“陇右第一福地”景观石)

      一对石狮踏伏于牌坊楼的两端,在金竹丛荫中倾目注视八方来客。正中一处花坛,赑屃背驮着蟠龙方碑,在“发菩提心”四个大字后面,有碑文记述曼殊寺“造福一方水土、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设初心。

(赵朴初题写的“发菩提心”石碑)

      雕刻祥云螭龙的白色础石支托起牌楼。曼殊寺牌坊楼主体砼框架墨玉围基,四柱七夹楼,混凝土浇注,斗拱铺作,黄琉璃瓦覆顶,额板漆金木作镂刻生辉。内外两块匾额“兜率宫”和“曼殊寺”,乃文殊五台下院。“曼殊”是文殊菩萨的别称,“兜率宫”是指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在兜率内院里,常有弥勒菩萨宣说法音。据说,净土初祖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大师、唐玄奘,以及近代的虚云和尚、太虚大师等都发愿要往生弥勒净土。牌坊楼前后两块匾额代表了曼殊寺文殊法脉、兜率净土的关系,也代表这里是文殊菩萨道场,更是人间净土乐园。

(牌坊楼与远处山壁上的山神殿)

(牌坊楼内景)

(“人间净土曼殊寺”石碑)

      过牌坊楼步入千米菩提大道,就会感觉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两山沟谷中铺就的沥青路在阳光下蒸腾着清辉,石灯重重蜿蜒向前,尽头还看不到峪谷内的阁廊轩榭。聆听鸟鸣溪水的和弦,时常可见野雉闪烁的翎羽,大路转弯处莲花亭、荷花亭让您驻足,精微的雨莲池塘、点缀恰好的秀石垂柳,会把您的心境放慢下来。

(菩提大道)

      在逐渐昂起的菩提大道尽头,仰望四周山上都有殿宇,红墙金瓦如空中的桂殿兰宫映照在碧空下。拐入右侧有方便游人停车的广场,停车场东南侧“万众同登”青石牌坊、巨大的桔色景石,常在朝阳暮色里背靠层叠的青山白雾,成为人们争相拍照的一隅。布满桔色流云石纹的高大景观石分外耀眼,是道场住持海正法师手笔,遒劲刚健,垂针如栋梁,撇折大如牛,在曼殊寺百余块石刻书法中,雄浑的大“佛”字最具力量和特色。

(晚晖下的“万众同登”青石牌坊)

(大“佛”字景观石)

(停车广场)

(停车广场)

      广场东、南际顺山形随曲合方,几组石长廊一直延伸到“万众同登”石牌坊前。这里常有游人歇脚,也是一众秦腔老友集会亮嗓的固定场所,和着梆板和月琴的节奏把天水古老的民俗文化唱响在十八座山峦之间......

      停车场地势低平,周边绿意高峻的山势格外明显。东南侧的山上有圆觉殿、正觉殿,论师殿;西北一侧的峰顶有耆旧堂药师佛殿和卧佛殿。

      去往卧佛殿的山路和石梯陡曲急折,一处峰顶就岩兴殿。殿宇的一层有禅僧居住,通过室外卷脊梯步廊进入二层台的卧佛殿。高基之上,卧佛殿为四柱前廊、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悬“卧佛殿”金字匾额。殿内从左至右设一红色檀木木榻,供奉释迦牟尼纯铜鎏金卧佛像,全身近10米长,形态安祥,神态雍容。

      佛教经典《长阿含经》曾记载佛陀关于吉祥卧的事迹:“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狮子王,累足而卧。”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睡觉的时候,右胁而卧,两只脚要弯曲并拢,合起来其形如狮子卧姿。净土曼殊寺卧佛殿大佛,佛身几乎占满整个殿堂的空间,在木榻之上吉祥狮子卧,右手托起头部,虽是涅槃寂静之状,但面带微笑、眼帘微合,好似凝望虚空,流露出对众生深切的慈悲与眷顾。“右胁卧佛”形象其实是佛陀取涅槃时的法相,即“八相成道”最后之“双林涅槃”相,是佛陀示现无常、劝化众生的重要时刻,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给与信众无限的慰藉与希望。

      站在庭前,周匝山谷内的树已经在脚下了。雀鸟喧闹了一阵又突然默静无声,眼前道场大半的建筑似水墨画卷也全部升到半空中,即有“下绝嚣尘以延霄客”的人间方便,又有凌空欲飞的宏大气势。“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卧佛殿登高望远,若把清代文人邓克劭描写悬空寺的古诗吟唱在此,想必他也会许然吧。

(航拍卧佛殿、药师佛殿、地藏殿与千米菩提大道)

(航拍卧佛殿)

(卧佛殿内卧佛造像)

(卧佛殿与六角亭)

(药师佛殿与前方石长廊)

(药师佛殿)

      卧佛殿对面的山上,隔空建有三座殿宇——论师殿、正觉殿、圆觉殿。论师殿内墙有三十五方佛像悬立壁垣,是四众弟子礼佛、行大礼拜的地方。这三座殿宇“品”字形布局,之间巧施路网,不仅山路相通,各自还有曲径石梯紧密串接在一起,从航拍美图可见,恰如巨大的蝴蝶罗衣,彩纹栩栩然通往四向八方。徘徊殿宇间,行人偶然躲进浓厚的山影,十八座山峰变得平远虚渺,突然间惊呼,仿佛已经和远处的大雄宝殿一般高了。

(航拍论师殿、正觉殿、圆觉殿)

(航拍论师殿、正觉殿、圆觉殿与青石长廊)

(论师殿、正觉殿、圆觉殿小山谷对景)

(航拍论师殿)

(航拍圆觉殿)

      三个殿宇的平面布局、包括自身的檐脊结构同道场其他建筑略有不同。论师殿和圆觉殿檐廊的“凸”字形架构,不仅是平面的丰富变化,也加大了殿宇的空间深度,远观近临双重檐牙高挑飞升增加了建筑的隽秀和轻丽感,多出几朵雷公柱色感鲜艳笃厚,琳琅满目。月台同宇顶平面对应,一进一折让围环的路径不再单调。正觉殿居中,建筑体量比较方正,但地势略高,凸显了“正”的地位。殿内正中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螺髻高悬,相容和煦,背光圆满颇具神圣与美感。内堂与外廊藻井、精雕木作彩绘鎏金,制造工艺精彩绝伦。八吉祥纹在各地寺院中并不少见,三个殿宇内的八吉祥龛座浮雕、红木龛罩装饰不同,表现手法雍容富丽,殿内所有佛像的风格、造像法度显示的慈悲、智慧、威德不失统一,足见三座殿宇从布局到施造的关联和传承隐义。

(单体建筑颇有创新的“凸”字檐廊格局)

(正觉殿——照片为信众提供)

      正觉殿迎面有陡直的石梯步直接通达山下,可以快速地和菩提大道汇合。

      从山门行至菩提大道的尽头,潺湲珠落的水响引行人穿过普渡桥,便来到道场中轴的方位,左前方豁然铺开一池碧绿,这就是足足二千六百多平方米的如意形般若放生池。沿着池壁一柱一柱的墨玉栏杆倒映在池水里,被一团团红色的鱼群打破,池中时有大的锦鲤扑棱扑棱腾出水面。地藏殿在池畔西北侧,殿宇前有一颗龙槐树顾盼水中,加之远处高大殿宇的倒影浓厚地抹在水波里,一帘“烟芜蘸碧,灵沼波暖”“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的霓虹光影,让人惊叹不已,谁又能不驻足呢!

(烟芜蘸碧,灵沼波暖)

      地藏殿同对面长寿殿之间的平地有石亭和假山小莲池,是须弥供花坛的一部分。按照四洲、四隅、中央不动铺设的须弥供花坛,有多条甬路弯折着通向四面。须弥供,在佛教里代表用尽空虚、遍法界的极美妙事物施设供养,也象征佛音远播。道场中轴线上须弥花园同内院和远处大雄宝殿遥相呼应,深刻的内涵不言而喻。

(地藏殿)

(航拍地藏殿冬景)

      地藏殿和放生池间有一条细窄的夹路,低头可见清浅处留好的木板、石块,便是乌龟晒太阳的方隅了。游人有暇时,多逗留一阵,嬉看小乌龟慢腾腾爬过木板、趴到大乌龟壳上,不免暖了自心。从夹路往前走是宝源阁,一棵垂柳在步梯下掩映着阁内供奉的五大财神法像。财神菩萨梵名为瞻巴拉,“宝源库主”之意,宝源阁由此得名。传说五财神为观世音菩萨悲泪化现,左手均托捧吐财宝鼠。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并修持财神法的人可以富足平安,德慧增长。宝源阁两壁有千尊水晶财神龛位,信士随缘随力发心供奉,增上顺缘,可满财禄之愿望。

(放生池红鱼争嬉)

(放生池龙槐探水)

(航拍般若放生池与须弥花坛)

(宝源阁)

      长寿殿这一侧并排有好多殿宇,依次为长寿殿、龙王殿、山神殿、圣元殿、地祇殿、佑宁殿,供奉护法菩萨法像。如佑宁殿内是五台山智慧法脉历代祖师最为倚重之护法菩萨。曼殊寺僧众及各地信士得益于此护法菩萨垂慈救护庇佑,各种事例枚不胜举。

      长寿殿中间供奉长寿三尊:以无量寿佛为中央主尊,左侧是白度母,右侧是尊胜佛母。长寿佛下方有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鎏金像。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意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往劫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尊胜佛母又称顶髻尊胜佛母,是大日如来的化身,手中持托法器和甘露宝瓶,表示护持众生得以长寿无病。

      长寿殿门柱有木雕“长看曼陀花庄严妙觉,寿证菩提树色相皆空”的楹联,机缘不同,观者的感悟也会不同。

(长寿殿冬景)

(长寿殿)

(龙王殿)

(佑宁殿、地祇殿、圣元殿)

(佑宁殿、地祇殿、圣元殿、山神殿)

      佑宁殿同宝源阁正相对应,中间的小广场令内院山门前格外开阔平整。小广场两侧有坡道,一侧通往演法堂、一侧通往五百罗汉堂。

      小广场供奉一个近10米长的汉白玉雕龙方池,夏季常有荷衣芙蕖探出头随风轻曳,融于山门波曲的红色院墙、钟鼓楼背景中。内院正入口的石砌梯步很宽阔,像用博大的胸襟迎接八方游人,正如抬头可见的“曼殊胜境”“清风净土”匾额,向您慢慢述说积善正信的因果故事。

(钟楼)

(鼓楼)

(内院山门夜景)

(盘龙池、内院山门钟鼓楼)

      继续拾级向上,天王殿正中一南一北供奉着天冠弥勒佛报身塑像和韦陀菩萨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像。作为娑婆世界下一世佛,弥勒佛面对迎面而来的信士游人,预示未来灯焰相续,“龙华三会愿相逢”。

(天王殿匾额一侧为“镇守四门”一侧为“三洲感应”)

      天王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廊柱上有楹联“兜率天宫盼尔归,慈容含笑迎客至”,门楣悬挂“镇守四门”“三洲感应”匾额。面朝内院的韦陀菩萨法杵震地,隐喻文殊菩萨道场迎三千送八百的悲心慈怀,这里就是众生的家,人人平等的心灵驿站。四大天王及手中所持法器分别代表富强、圆满、无常与方便,众菩萨聚此一处护持道场、国泰民安。

(天王殿)

      走下天王殿北侧月台步梯,缓台两侧有消灾壇和往生壇,若逢法会或佛教吉祥日,壇前求庇佑的信众格外忙碌。

      内院主体中轴三进三院式格局,天王殿同古佛殿之间、并两侧配殿围合近200平方米的内庭院。“内院”正殿古佛殿坐北朝南,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有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并供奉四臂观音菩萨和毗卢遮那佛鎏金像。四臂观音菩萨法像,前二手合掌于胸前,捧持摩尼宝珠,后二手左握青色莲花、右持水晶念珠,悲心颔首、慈目低垂。此四臂观音菩萨之灵验在曼殊道场最为有名,各地信士慕名而来,八方云集,日日可见许愿、还愿之众生奉花焚香、诚心皈叩,磬音嘤嘤鸣不绝耳。

(三进三院中轴建筑群)

(古佛殿)

      内院西列配殿中部的客堂,可以说是道场的灵魂所在地,因为这里不仅可以礼佛,定时还会遇到各位法师为四海信众加持灌顶,一念诚心,获得清净和福慧。

(客堂)

      伽蓝殿并客堂一侧,“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也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以伽篮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因其生前之业行,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为其开示解脱之理,并授皈依戒,遂成为佛教护法。民间因其忠义行相备受接纳,同众生结缘甚深,更以“武财神”之形象方便导化。

(伽蓝殿)

(祖师堂)

      客堂正对面是四众早晚课诵的禅堂,入口正中供奉有传承诸师法相和禅堂仪则,伴随每日道场第一声钟鸣,禅堂内桔色光线透出窗牖,打破启明前的黑夜,映照“夜深经诵梵音净,自性佛种广生辉”墙壁之上的法师墨宝,承传契印、内外福智与方便,传灯相续绵远流长。余音袅袅的钟声尚未停息,四众早已舒展法本坐满禅堂。

(禅堂)

      古佛殿后的文殊殿是二进院的正殿。正对古佛殿后墙有九狮图,红铜打造,虽然是现代工艺,却带有岁月的古拙感。狮是文殊菩萨坐骑, 道场智慧法脉“雄狮树毛智找因,般若宗风宏三千”[净土曼殊寺住持法师撰文],九狮正好面对文殊殿内五方文殊——中间黄身文殊菩萨,白身文殊菩萨、黑身文殊菩萨、红黄四臂文殊菩萨和红狮文殊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居菩萨之首,亦称“曼殊师利”或“妙吉祥”,手持智慧宝剑“断烦恼成菩提”。五方文殊代表五方如来的智慧,佛经记载,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之师、无量菩萨之母,早已成佛,因其发金刚菩提心现菩萨相护持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凡祈愿学业、世出世智增进者,于此至心皈叩,可得智慧清凉。

(“九狮图”铜浮雕)

(文殊殿)

      五方佛殿在文殊殿后,背靠文殊峰,是三进院的正殿。从文殊殿和古佛殿这里需经内院东侧的般若门廊才能到达五方佛殿。般若门廊“步步生莲”石雕地面、廊口一侧殿宇墙面的“千层铜莲”壁挂,常有信众在这里踯躅止步,拍照留下美好的“莲景”。出门廊口踏上几段左拐北折的石梯步,再进入紫藤漫绕的木门上行,便来到五方佛殿,这里要比内院高出近20米,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站在殿宇月台远眺,放生池就在远处,如意形绿波折射着天光格外耀眼。群山层雾旖旎,压低的云脚模糊了天际线,似有几条巨象与虬龙的背脊奔腾涌动来到十八座罗汉峰周边:月宫峰的月光洞形如弦月,遥对珍宝伞峰日光洞辉映成“日月悬彩”的幻境锁云吐雾、伏虎峰如同虎卧净土、狮子峰好似盛世狮吼、锁龙峰龙卷风霆,还有普渡峰上频现的佛光...“十八翠峰为慈舟,世出世间殿相映”[净土曼殊寺住持法师撰文],此境此景令心中感慨万千。

(般若门地面“步步生莲”石浮雕)

(般若门)

(“千层莲”铜浮雕)

(航拍五方佛殿)

      环文殊峰有几处泉眼,药王泉、宽心泉、智慧泉、般若泉“四大圣泉”清冽甘美,虽不见溪流映带左右,但石水相资均汇入放生池,是道场“二龙戏珠”的主体水脉。俯瞰放生池畔须弥花坛百草茵蓐,斯亭斯桥、花间曲径巧施婉转,不得不感叹曼殊寺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天作之合。

      因为地势高,山宇凭远,空气也清凉起来。不远处雄伟的观音阁和藏经楼飞阁流丹,点点脊兽似在檐脊上跳跃。近处两角阙亭并肩,和前面殿宇交错,瓦缝檐牙参差高啄,之间留有一线相通,任凭游人端望绿竹蔷薇和飞鸟穿梭。

(五方佛殿对景——藏经阁和观音阁)

(阙角亭)

      月台两侧有耳门,好似去往佛宫的通道北构上折、廊腰缦回,是到达大威德峰大雄宝殿的巧妙规划,目前虽未开放,日后定有“高林翠阜相回环”的气象,建筑与空间的绝妙结合就在此了。

(航拍五方佛殿室外空间设计)

      离开道场中轴的一列殿宇,从这里可以去往演法堂和“天然佛”。另外一条路线是从内院山门前小广场东侧的坡道慢慢行步上来,沿路可以先礼拜藏经阁里供奉的千臂千钵大教王文殊菩萨法像。

      藏经阁上中下三层,顶层供放法宝三藏,千臂千钵大教王文殊菩萨法相从一层地面高至三层顶棚,菩萨千手千钵里端坐千尊佛像。《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中记载,往昔诸佛世尊、诸大菩萨摩诃萨皆依文殊菩萨之般若智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殿堂四壁有二十四诸天菩萨彩绘雕塑,地面两侧安放两尊巨大的寿山石雕件——“包罗万象”“知足常乐”,为福建信士供养,感应文殊大教王慧光照注,般若智不退。

(航拍藏经阁)

(藏经阁)

(藏经阁)

      藏经阁前坡道尽头拐入开阔的五观堂外院。五观堂狭长的内厅可供二百人同时用斋。作家莫言题写的“五观堂”匾额悬挂门眉之上,堂间斋饭前需合掌,默念“三念五观”或佛号,“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留心“僧食时存五观千金易化,云堂坐迷三心点水难消”的楹联,体察“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感悟,用斋亦是修行,常存惭愧心。

(五观堂——照片为信众提供)

      演法堂在道场中轴东翼,同中轴以西之五百罗汉堂对称,均是面阔30余米的宏大单层歇山顶建筑。演法堂背依山林,更显得建筑体量的开阔与震撼。殿内有诸佛本尊坛城,代表佛陀净土,汉白玉底座莲花浮雕,雄狮举臂托擎。金丝楠木框架玻璃护罩,古法梁檩榫卯咬合。金丝楠木带自然香气,被称为“帝王木”,表面有金丝光泽瑰丽星烂。这些楠木系古建筑拆迁辗转而来,由北京居士供养,如此千年古楠,何其伟哉!

(雨雾弥漫的演法堂)

(航拍演法堂)

      演法堂有三壁内墙雕像,分别讲述“七处九会”“八相成道”的佛教故事。佛陀曾在七处地方、九次宣演《大方广佛华严经》,因此有“七处九会演大华严”的说法。“七处九会”群像安放在入口正对的后墙面上部,采用生漆脱胎工艺,造像过程繁杂,是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塑像色调微暖,每一会都是佛陀居中,诸大菩萨周匝围绕,营造出祥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出遥远的佛陀故事。

      “八相成道”是佛教语汇,指释迦牟尼佛示现从出生现王子相、再到涅槃成道的八个阶段,亦称“八相示现”。这组浮雕采用非洲红木雕刻,八段故事八个场面,人物造型丰满含蓄,保留红木整木的厚重感,粗犷高大威严,透射出东方艺术高于象外的美学意境,使人不由得生起敬畏渴求之心。

      演法堂彩绘脊檩正中,悬挂住持法师手书“威震金刚”木匾,挺拔廋竣的字体充满力量雄威,即代表演法堂作为道场左护“青龙”之象,保持峪谷山水、建筑平安吉祥,也隐喻文殊智慧法脉之事业光明。

(“威震金刚”匾额)

      从演法堂再往东,穿过一处青竹茂阴来到大威德峰东峰脚下,路上几处微景观和文石镌刻颇具匠心,站在“佛在众心”景观石前,恰好的视角把山崖巨石“天然佛”一并框景在视域之内,游人、“佛在众心”和“天然佛”步步向前、升高,映在青天碧峰背景中,听松柏隐僻、涛声郁郁竟一时通透了身心,不由得生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妙觉。“天然佛”有美丽的传说,在寺院1700余年的历史演更中曾感染过多少俊采人杰已不得而知,但层峦耸翠间垂慈而视的佛面历久弥新,把四众弟子融入宝莲峪续写传奇的故事。

      “天然佛”下,山泉涌成小池,池壁一侧,倚山有住持法师“心”字题词被拓成红色,掩映在古树垂枝和向阳草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取自唐代诗人常建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显这一片山谷的幽静。

(“佛在众心”“天然佛”)

(“心”与池)

      原路回折,用不同视角再看青山殿宇会有新的惊奇。演法堂、秀石假山、内院檐墙、五方佛殿、文殊峰连廊和高处的大雄宝殿连在一起,金竹、蔷薇、紫藤和乔木簇成一团团绿意泼染其间,再有天中时刻变幻的光云映射,绀宇凌空,真是瞬息妙境人间佛国。

(绀宇凌空)

      此处去往五百罗汉堂可穿行内院,从“解脱门”出,再下行右拐;也可回坡道向下右拐,从内院外有汉白玉池的小广场处西行,两条路径都要经过观音阁。

(解脱门)

      观音阁,亦称“观音法界”。同藏经阁千钵文殊殿“曼殊法界”相对应,布局左右,表悲智双运之意,又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为佛上首弟子,胁侍两侧。这座殿宇的营建几近二十有年,二十四级台阶的伏龙石雕同门柱彩绘盘龙木雕柱遥相呼应,门眉悬挂住持法师撰文并亲笔的七块匾额。观音阁内供奉主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三十二米的纯铜鎏金本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法像,千支手臂环成光轮,头、臂、手、法器等各个部分,深藏观世音菩萨的无尽愿力。

(航拍观音阁与内院山门)

(观音阁)

      一层环墙壁供奉有三十三体观音化身法像,每一尊均为整根柚木雕刻。持莲观音、一叶观音、延命观音......呼应众生渴求慈悲庇佑的愿望。

      大厅排列有六个柱龛,一百余龛口均供奉鎏金四臂观音菩萨法像。殿宇二层供奉黄檀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二十八部众,三层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八十八身法像,是《大悲咒》八十八句中,观音菩萨化身。

      从观音阁绕过圣众楼,便来到五百罗汉堂大殿前。罗汉堂取道场一列殿宇中轴,对称演法堂。在佛教词汇中,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罗汉常常被认为是佛陀众多的弟子和菩萨护法。净土曼殊寺的五百罗汉群像蕴含丰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人物造型欢聚一堂,寓意亲如一家人,仿佛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不管你贫穷富贵,修行就在生活中,揣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去干,你就是罗汉。他们有的在山洞里、有的在大海中,不同民族的生活百态与世俗生活产生共鸣。这些罗汉提醒人们日常生活中行善和修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佛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贴近生活的。

(五百罗汉堂)

(航拍五百罗汉堂)

      在五百罗汉堂上方山峰石壁间,掩映一处玻璃护罩,三十几年前初来道场的寺院住持海正法师,曾在这处山洞修行。原本只是一个非常简陋的红砂岩的洞穴,只有跏趺坐半人身高的高度。洞口很浅,铺着干草,还有一个用树干锯成的简易支架,可以放法本经书,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早前山风常把里面灌满枯叶,若临小雨,因为前无遮物,里面很快被淋湿,法师每天忙完寺务,就在这里承佛印契、洞彻真如。

      “聪慧衲子心悟真如作无声,动开佛地明了无暇证菩提”这是寺院住持法师鼓励弟子的除障要言。1991年7月,五台山海正法师来到曼殊寺,矢志建寺,重修佛刹。净土曼殊寺自后秦初兴,先后依寄骨寺、基固寺、京都寺、净土寺更名,可见历史之悠久。数度变迁中,几度辉煌的盛景被岁月湮隐。

      初到山谷,历史上的碑迹额联等不知所踪,山谷里只有几间残破的茅草屋,一片落没凄凉景象。筹建初期,法师带领弟子风餐露宿、吃野菜喝山泉,了解地形地貌,走南闯北,十方化缘,筹措建寺资金。三十几年来,亲自规划寺院布局,设计佛堂殿舍,在天水市政府和麦积区(原北道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庄严宏伟的净土道场已经初具规模。

(净土曼殊寺旧址——拍摄于1991年、1993年)

      道场布局取中轴依山势逐步升高,内紧外舒,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在十八座山峰间曲折回环。主峰大雄宝殿,内院、须弥花坛、停车广场布局中轴位置,左右基本对称的高大殿宇多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近内院的中轴建筑有大雄宝殿、五方佛殿、文殊殿、古佛殿、禅堂、客堂、祖师堂、伽蓝殿。稍外围,东西建筑均衡布局,分别有演法堂、五百罗汉堂、藏经阁千钵文殊殿、观音阁、佑宁殿、宝源阁、龙王殿、长寿殿、地藏殿等。内院通过须弥花园、甘露池、普渡桥与停车广场连接,广场一侧小山谷圆觉殿、正觉殿,论师殿,对称另一侧峰顶的卧佛殿、耆旧堂药师殿。停车场通过菩提大道与峪口牌坊及山门山神殿连接。以内院为中心,点缀道场各处的沙弥堂、学事堂、耆旧堂等,“一院五堂”蓝图初步形成。净土曼殊寺整体格局如伏在莽莽群山间昂头、振翅、待翔的大鹏金翅鸟,再联同千米菩提大道形成右旋的巨大海螺,铺陈在秦州大地,法音浩渺、震至九垓。

(净土曼殊寺航拍全景)

      曼殊寺道场营造的是一处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古典的佛教环境与现代园林景观于一体的独具魅力的山水空间。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的自然林谷中,曼殊寺在规划、建设、施造各个环节上琢而复磨之、益求其精,无论身处道场室外环境何隅,均不见强、弱电线和线杆,包括通讯、网络、水暖、排洪等设施在内,早已被预先安排在地下,地下工程之复杂,不亚于地上工程之宏大。菩提大道智慧灯、广场二十余根石刻盘龙柱顶红莲灯、所有青墨护栏照明灯具均为太阳能新能源,污染几乎为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五台山学过、践行过工巧明的海正法师,看到道场旧址,拟就胸中蓝图,参考五台山的寺院古建筑,并适应当代园林发展,因地制宜亲自设计、亲自指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旧址废墟上兴建起这片人间兜率净土——文殊菩萨道场,如今净土曼殊寺山水如故,留得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于后代千秋。

      道场是现代工艺呈现古典建筑的集大成者。殿宇檐牙倾斜的角度,既不过度上翘、也非斜垂向下,而是取其折中,憨厚内敛中带几分飞扬,方向适宜便得游人喜闻乐见,不经意间融于山色无穷之中。

(殿宇檐牙)

      建筑群落深谙绛红,书画出深谷流丹的基本色调。殿宇多以桔金色琉璃瓦覆顶,或抬梁结构、或斗拱结构,单檐、重檐、三层檐,依于时景、结构随宜,造成一种窟上有楼、阁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取自网文《十大奇险建筑之一,浑源千年悬空寺,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既体现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特色,又不失现代景观环境的图画美境。

(深谷流丹)

(雪韵流丹)

(殿宇大木作)

(檩梁彩绘)

(门、牖、雕花等小木作)

(观音阁内墙浮雕)

(藻井)

(石刻书法艺术)

(石刻书法艺术)

      门、窗牖、雀替、角花小木作花纹各异;梁、檩、柱大木作轩敞宽展;斗拱、藻井贴金彩绘繁纹叠彩;石雕、砖雕、铜雕契刻有度、纹饰细腻;楹联、匾额、石、碑名人书法镌刻,包括佛教题材的水墨墙绘,造诣之精深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萃,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大师参与其中,如正觉殿小山谷三殿宇的砖雕,题材丰富内涵深厚,是甘肃非遗老艺人的杰作。这些微妙之处,看似随意,实为精心研磨、推敲再三而为之,孕育出净土曼殊寺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也把佛教的神秘庄严尽显其中。

(文殊殿石浮雕)

(石雕麒麟)

(演法堂前“六合吉祥图”石浮雕)

(论师殿砖雕)

(正觉殿砖雕)

(各个殿宇匾额)

(各个殿宇楹联)

(碑刻书法艺术)

(圣元殿内墙水墨墙绘)

(演法堂外墙栏水墨全景图)

(佑宁殿外墙栏水墨墙绘)

(五百罗汉堂罗汉造像)

(五百罗汉堂释迦牟尼佛造像)

(观音阁三十三体观音造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造像)

(千臂千钵大教王文殊菩萨造像)

      抬头看道场的云天格外不同,深邃的蓝和朝夕的虹彩不说,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晴日,常常有一块云突兀的抹在空中,或似风车雨马掠过、或似拂尘甩到天际、或如叠叠层层的棉团絮在山巅,再次被城里绝见不到的云兴霞蔚所惊叹。

      净土曼殊寺是要慢慢品游、细细揣摩的,三五次都不足以看透她,早春破土的芽苞、初夏芍药花海溢出的幽香、秋天山上树木群落浩然的色彩交响,还有冬日雪后瑞日红墙的清凉,都能打开您寻美的心与眼睛,即便同一株树、同一个殿宇、同一尊佛像,临着不一样的微风,也会发生不同的情态与意涵,必定再以崭新的感动,去钩着您深藏心底的静虑和回味。

      一天的时光太短,黄昏挟着金色的光晕降临山谷,树色淡了,月光漫泻到山巅,勾勒出树影的轮廓,把道场再一次照亮。远处大雄宝殿隐约可见,塔尖的红灯似被繁星拽在天边,欲附不附的挺拔气度,引人冥想,这也是净土曼殊寺三十余年建设的气度,“大以包太虚森罗万象悉明照,雄而遍尘刹法界苍生全沾恩”对应着大雄宝殿楹联的偈文回荡在虚空峰峦。

(春)

(秋)

(冬)

(夏)

(夜景)

      净土曼殊寺建设卅年有余,时值国盛民安,在未来的发展建设、弘法利生事业中,必将携群峰纳百川、视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再续历史篇章。(笔者:清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