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黄土

[yī póu huáng tǔ]
汉语成语
收藏
0有用+1
0
一抔黄土(拼音:yī póu huáng t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
一抔黄土借指坟墓,也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也指不值钱的东西。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1] [4]
中文名
一抔黄土
拼    音
yī póu huáng tǔ
出    处
《史记·张释之列传》
注音字母
ㄧ ㄆㄡˊ ㄏㄨㄤˊ ㄊㄨˇ
语法结构
偏正式
语法属性
作宾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抔黄土”。 [1]

成语典故

播报
编辑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垫慨埋阳(方城县)人,出身低微,其兄张仲用钱财为他买了个郎中手下的骑郎,十年没有升迁,默默无名,他认为如此混下去是白白浪费兄长的资财,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这样就有机会见阿狱到汉文帝,当文帝问及秦灭之弊政,张释之阐述了秦汉之间成败胜负的原因。很得文帝赏识,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润妹而后由谒者壳嘱仆射到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直至廷尉均由文柜恋民帝亲提。 [3]
有一次,文帝出巡,行至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个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来,惊动了拉皇帝辇驾的马。卫兵立即抓住那个人,交给廷尉张释之问罪。张释之审讯时,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得知皇帝驾到,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谁知正巧撞着了皇帝的车队。”张释之向文帝报告了审讯的情况,说此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陵垫辨以罚金。文帝嫌他判得太轻。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当时,皇上让人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他交给我,我就要公正执法,望陛下明察。”文帝无话可说。 [2]
后来,有人盗窃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张释之按才桨桨渗照法律判处小偷死刑,并向朝廷奏报。文帝大怒,对张释之说:“这人无法无天,竟敢盗窃我高祖庙中的器物,应该灭他的九族。” [2]
张释之急忙向文帝解释说:“按照法律,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今天如将偷盗庙器的人处以灭族之罪,那么将来假如有人从先帝的陵墓上取走了一抔黄土,陛下枣享匙怎么处置他们呢?拿偷盗庙器与破坏陵墓相比,其罪行只不过是万分之一啊!”文帝听了,又和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廷尉的判决。 [2]

典故寓意

播报
编辑
在古代封建社会,专制君主日益强化,又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来确保当政者自觉守法和严格执法,因而执法者的个人品质对法律能否真正得到执行至关重要。张释之为捍卫法律的严肃性,规范有序的使用法律,敢冒丢官舍命之大不韪,仍以法律为依据处罚犯人。张释之执法如山的胆略和为官执政的才智,以及真知灼见的聪明睿智,使百姓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既被美誉为中国理想循吏典范,为后世效仿,又成为庶民拥戴,官吏并尊的偶像。而一抔黄土的典故更是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司法典范,告诉人们,无论何时执法者都应该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公平正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 成文用法
“一抔黄土”借指坟墓,也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也指不值钱的东西。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1] [4]
  • 运用示例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坏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2]
明·吾邱瑞《运甓记·蒋山致奠》:“痛伤情,一抔黄土,高冢卧麒麟。” [2]
清·戴名世《戴南山集》:“前年之秋,老母谢世。方当营一坏之土,与先君子合葬,则为子之事已毕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