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 2023年08月06日 01:38:35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时间:2023-08-06 01:38:35     小编:安新军

      摘 要 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国家主权观遭到严重质疑。本文拟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根本利益角度考量,指明当前严峻国际环境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何种挑战并以我国为例论证如何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国家主权战略。本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问题之界定,重点阐述了国家主权理论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主权理论不断发展变化;其次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运用唯物主义辩证发展之观点分析二者所存在的内在关系,包括其统一面和对立面;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是本文之重点部分,通过运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挑战,再以我国为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论证构建我国特色的国家主权观。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挑战 应对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066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内涵是面向世界,打破国家间市场界限,各国逐渐融合。基于此,注定会给国家主权带来冲击和挑战,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理论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在此领域研究存在严重分歧且不太成熟,有继续研究发展之空间。

      本文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展现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并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这个亟待解决之问题,作了实务性战略分析。

      一、国家主权原则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一)国家主权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国家主权是国家本身所固有的一个属性,其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包括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国家主权最早出现在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博丹于1577年所著《论共和国》中,我国学者王沪宁在其《国家主权》一书中,将博丹所提的主权概念分文四项基本属性:第一,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它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处理财物、生命和整个国家;第二,主权不受限制,是一切权力的最高归属;第三,主权是永恒的权力。主权以一个国家的存在为基础,无论政治制度和掌权人数如何,主权作为一种自在之物总是存在的;第四,主权是高于法律的权力。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立法权和废法权,在此前提下,主权自然决定宣战、媾和、任命重要官职、赦免、征税、制币等具体权力。

      与博丹所主张的主权权威对内属性不同,格老秀斯则进一步指出主权的对外属性,他认为国家主权应以万民法为基础,强调主权至高无上性,地位平等性。格老秀斯从最高统治权的角度出发,将国家主权范围内的权力进行概括,有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缔结国际条约、征收捐税、颁布法律、司法、任命公职人员等等,并对主权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证,第一次提出国家主权的限制问题。

      16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宗教与王权两元统治并存的封建时代后期,因此博丹与格老秀斯的国家主权观念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罗马教廷的“世界主权”,伴随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展开,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家主权的观点主要围绕封建王权展开,代表人物包括法国思想家卢梭,从自然法角度出发,将国家主权提升到“人民主权”理论。提出所谓政治共同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的就称为人民”。 卢梭沿用了博丹所强调国家主权的对内权威以及绝对性,自此,展开了国家主权三位一体的经典模式,自然法――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直到17世纪中叶,《威斯特法利亚合约》更强调国家主权的对外属性,经过几个世纪不断强化发展,国家主权观念更加丰富,对外含义更加明确,一系列主权独立国家纷纷崛起。

      (二)国家主权理论学术思潮

      随着二战结束,世界各国生产力提高,经济进入相当活跃的发展期,商品经济也加入了国际化大潮流。商品国际化带来经济全球化,势必对传统国家主权原则带来冲击。国家主权理论包括国家绝对主权论、主权过时论、主权弱化论、主权强化论等等。国家绝对主权论是最为传统的国家主权观,是自二战以后殖民体系瓦解,出现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由于其自身综合国力较弱,因此极力主张国家绝对主权观,拒绝任何外来干涉和侵略。但是伴随着全球化大潮,国际社会正在崛起,如果仅强调国家主权是为了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军事等国家利益,已然不符合建立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新秩序的要求,势必受到全球化的严重挑战。国家主权过时论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借机推行“新干涉主义”,对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施加控制。主权弱化论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家主权权威降低了,至高无上性与绝对性都受到冲击。主权弱化论指国家根据自身利益衡量进行选择的结果,让渡了本属于国家主权的部分权力。一般让渡的权力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对于政治、军事一般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平等性原则,国家行使主权会受到一定限制。主权强化论则与弱化论完全相反,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未给国家主权带来冲击,未削弱主权,也没有影响到国家主权的地位,反而使国家行使主权更加积极主动。

      (三)经济全球化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家,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相互提供服务,形成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联系的有机经济整体。全球化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广度上,从局部到整体,从国家到世界逐步发展;深度上,涉及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是最基本的动力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国际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方向演变的现实和过程。 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新航路开辟以后,加紧了世界各地区间相互联系,全球化趋势初露端倪。

      第二,两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市场,但由于两次世界战争出现,使得全球化进程陷入困境。 第三,二战以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革命推动之下,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活动密切发展。

      第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美关系缓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市场经济制度等,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经济联系,全球化趋势得以迅猛发展。但由于1997年亚洲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常常被当作两个对立面来看待,经济全球化就像是一只大老虎,随时会把国家主权这一小白兔吞没,因此要维护国家主权,就必须抵制经济全球化。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确会给主权国家带来一些挑战,反之,这些挑战的存在会使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影响国民生活时更加强大,发挥国家主权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对立面

      经济全球化强调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实现全球间自由流动,注重市场的开放性。国际组织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组织形式,需要敞开自己的大门,欢迎各成员国家加入,而对于主权国家,避免外来干预,独立自主实现国家主权是重中之重。国家主权的封闭性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相互对立,需要妥善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国家主权具有至高无上性和绝对性,一国追求自身利益无可厚非,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考虑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不仅享有权利更要承担义务责任,违背了国家主权绝对性,需要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让渡部分属于自己的利益。经济全球化具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等,它们在整个市场大环境之中更具主动性,对于主权国家,由于各国经济基础不同,对于全球化更多是被动参与进来,因此也属于二者之间的对立面。

      (二)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面

      主权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相应地,经济全球化对一国主权也起到强化的作用。日本学者正村公宏认为:“与其说经济国家的主权被国际化削弱,还不如说是各国政府的责任被因此而加强,也就是在对本国经济将会受到国际上怎样影响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其经济性国家主权通过适当手段的采取而使得其行使更加有效了” 即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为避免主权受到损害出台相应一些措施来加强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其实质是国家主权得到强化。一国主权得以发展,其根本途径是提高综合实力,发展基础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自身经济实力增强,才有资本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不等同于政治全球化,前者表示经济上整体联动,后者则反映社会政治制度,不可等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支持经济全球化而反对政治全球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根本是基于拥护国家主权,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前提是国家主权原则。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使利益追求和国家利益分配得以机制化,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基础好,国际地位告,在全球化进程中如鱼得水;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其让渡所获得的利益远低于发达国家。虽然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国际社会中面临不少的主权挑战,譬如人权高于主权、国际环境治理等等全球性问题。

      (一)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冲击

      有学者认为:主权国家加入国际组织后,其主权必然受到一定制约。首先,必须遵守组织规章和有关国际法准则。其次,必须承担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再次,如果违反组织规定或有关法律会受到制裁。 当今社会,国际组织所享有的公共管制权力越来越大,国家主权保留范围相对缩小。譬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初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必要时提供资金或技术帮助,以确保全球金融秩序。现在开展一系列措施包括对东亚一些国家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要求其改进等等,使其塑造的“世界政府”的形象真假难辨。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交往日益密切,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多地受到非政府组织的影响,比如某国的环境策略会受到绿色和平组织的影响,某国对本国子民的人权保护也会受到人权组织的影响等。

      (二)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冲击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使其向外扩张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提高本国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跨国公司的出现,给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挑战具有多种多样的侵蚀性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跨国公司确实拥有着不可小视的有组织的力量,并以此影响其所处社会公共行为,影响国家的政治行为,进而侵蚀国家主权。” 经济上,在市场份额中侵占其本土企业经营份额,甚至造成垄断,对于本国经济发展产生侵蚀性影响;政治上,为更好发展寻求国家政治政策支持,通过贿选当权者或者行贿执政者达到自己的目的;文化上,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而产生信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文化与共同的价值观。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发展,需要传递文化理念,同其文化融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产生冲击。

      (三)人权的国际保护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权保护问题亦趋向国际化。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新干涉主义,宣称“人权高于主权”,主权没有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

      笔者认为,其本质是霸权主义,严重威胁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人权虽属国际社会范畴,但更多依赖于国内法,国内法是保护人权最直接、最有效的武器,至于它的国际保护,更多体现在国与国之间交往关系之中。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曾说过:“维护人权必须尽量谨慎,以免人权被用来作为侵犯各国基本国内管辖权、破坏各国主权的跳板。” 因此,新干涉主义在理论上没有根据,不能一味追求人权忽视主权,其为西方大国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借口。

      四、我国如何维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 虽然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发展中国家不能一蹶不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捍卫国家主权的绝对独立性,其积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前文提到,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平等地对其权力进行部分让渡,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让渡自己权力的同时享有其他国家部分的权力,即世界各国进行部分主权的互相让渡也是各国主权的互相延伸。 以我国为例,一方面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而更好维护国家政治、军事安全,保障自身独立自主。

      (一)树立特色国家主权观念

      就香港回归问题,我国领袖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讨论的,显然在涉及到我国根本利益等重大事项时,应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在国际交往之中,国家之间的合作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如今改变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理解,同样可以借用邓小平言论,即关于国际上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考虑主权问题共同开发。即在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为了促进交流与合作,对国家主权内涵稍有调整。改变我国的传统国家主权观念并不是一味着放弃我国的根本利益,放弃我国坚持国家主权的根本立场,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更好地保障我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树立特色经济主权观念

      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国家主权观念产生了经济主权这一新内涵,国家主权的内容不断向经济主权倾斜。 经济主权出现,体现了经济要素在国家主权比重中日益提升,传统国家主权观随着发展呈现出可分割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下,跨国交易往来频繁,国家合作日益加强,若单纯将国家主权界定为自身专享,不符合当今世界国家交往密切现状,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经济主权新内涵还应包括参与国际市场所要求让渡部分权力的新内容,即部分共享产权。独享产权与部分共享产权都是我国经济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具有统一联系的有机整体。树立特色经济主权观念,是国际市场广阔交流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三)树立特色政治主权观念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我国特色政治主权的应有之义。本文前述已提及国家主权最初是王权,宗教统治的产物,其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等因素,国家主权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其中人民当家作主应是我国主权内涵不变的前提,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题中之义。我国现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更好实现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有利于国家将部分主权让渡给企业,以期得到更好发展。国家核心利益是关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之核心命脉。我国国家核心利益包括安全和发展两方面,任何时刻我们都要谨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领土完整、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四)树立特色文化主权观念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经济是构建之血肉、政治是构建之骨骼、社会是构建之神经、文化则是构建之灵魂。对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威胁,诸多挑战随之出现。我国文化主权内涵应当包括在全球化过程中努力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譬如中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韩国抢先注册,包括“拔河”、“端午祭”还有一些名人也被韩国学者认定为韩国人,“西施”、“李时珍”等等。因此,新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文化主权观念,保护自身传统文化,传播我国文化观念。

      注释:

      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83,273.

      邢晓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挑战.南京师范大学.2006.

      刘燕.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0.

      [日]正村公宏著.刘杰译.国际化并不制约国家主权.东洋经济. 1988.17.

      李东燕.试论联合国与国家主权关系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5).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3-64.

      唐勇.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维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美]亨廷顿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

      李铁城.联合国对人权的促进作用于新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权网站“面向21世纪的世界人权”国际研讨会论文.出版信息不详.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7.

      刘杰.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9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