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华礼堂

过去榆次人文化生活特别丰富,就说电影院就有多处。

电影院。顺城街从东往西,军人俱乐部、东湖井里的前进影剧院,榆次电影院、晋华礼堂,到郭家堡的柳东电影院,北山路上的晋中电影院,锦纶路上的中都电影院。厂矿俱乐部更多了,铁路、锦纶、液压件、经纬, 迎宾俱乐部建起水幕电影,修建顺城街榆次电影院搬到花园路文化宫后院,经营不善,改成大众舞厅。总体看,都是围绕顺城街东西方向发展。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郊区电影院

柳东电影院最火的一部电影就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随着香港武打片的兴起,电影院走向没落,录像厅开始大量出现。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前进影剧院初名“荣生剧院”,其大概位置是在今天君豪国际商城南侧,后来在城市发展改造中被今天的东湖井商城所取代。在它前面,是在邮电大楼拆除后建成的君豪国际。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榆次电影院是由旧时戏园改造而成的“群英舞台”,抗战胜利后被先后改名为“胜利电影院”、“新华电影院”、“榆次电影院”。新建的榆次电影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业,旧电影院后来被拆除,原址建成了今天的中国建设银行。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经常去的就是晋华礼堂、工人文化宫,周末与同学们坐上郊区车到文化宫车站下车后,看一场录像,新华书店看看书,儿童公园滑滑旱冰,对面菜场买菜、买肉,晋华街上哋一碗大碗面。那时由于吃饭是第一要素,有个叫韩什么的老师,放弃教师工作到粮店街菜场卖肉。其实,再有两年厂矿子弟学校都收归教育局,工资待遇也就都上去了。还有个老师调到肉联厂养兔子去了。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1985年,记得晋中电影院首家放映立体电影《老枪》,在学生放假期间还免费放映老电影,那几年录像厅的冲击,电影院几乎是无人观看。

1985年,流行小虎队,到处是放着《青苹果乐园》的歌曲,步行街口音像店特别的火,磁带供不应求,好像是兄弟二人开店,后来在东湖井开了小肥羊火锅。菜市口的音像店许立新原来也是一个厂子的子弟,小时候就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耍。他在经纬厂上班,还一边在这里卖磁带。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中都电影院1983年建成,也没有演过几部电影,就给了新兴集团,改成保龄球馆,又改成华都肥牛肉馆,修蕴华街被拆掉。

随着录像机、光碟机的家庭普及,大家在工人俱乐部广场唱唱歌,在音像店租上光盘就可以回家看,录像厅也逐渐失去市场。

录像厅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城市、乡镇、农村。上世纪90年代初,县城几乎每条街巷都有一两家录像厅。我相信,许多70后、80后都有进入录像厅的经历。这是时代的烙印,平添几分回忆。

1995年工人文化宫、晋华礼堂、五交化商场楼上,到处都有录像厅。

香港电影有侠客,有警匪,有香车美人,也有市井小民。记忆里是警匪黑帮,是旺角,是维多利亚港,是反复出现的街角城市。

在电影中,认识了成龙、张国荣、王家卫,其中,黄百鸣作为一个鬼才喜剧导演曾为香港喜剧电影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将校园题材和“鬼”元素相结合的《开心鬼》系列电影,全片轻松喜悦,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此外,黄百鸣的《最佳拍档》系列融合了高科技的元素,结合当时香港最受欢迎的剧情进行创作,获得了当月的票房总冠军。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旧时光里的录像厅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港台电影的黄金时期。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成龙、林青霞、李连杰、张国荣、张曼玉、梅艳芳等港台巨星主演的电影,比如《醉拳》《英雄本色》《警察故事》《纵横四海》《赌神》《逃学威龙》《喋血双雄》等成为电影市场的“宠儿”。这些以武打动作片为主的电影,绝大部分都以录像带的方式被引进内地,进入到录像厅,为一代年轻人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郭家堡的柳东电影院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前几天去张庆乡,就在乡政府对面的张庆供电所周围就是以前的张庆电影院,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港台电影的黄金时期。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成龙、林青霞、李连杰、张国荣、张曼玉、梅艳芳等港台巨星主演的电影,比如《醉拳》《英雄本色》《警察故事》《纵横四海》《赌神》《逃学威龙》《喋血双雄》等成为电影市场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