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1、人工智能正在以多种方式革新天气预报技术

传统的气候模型依靠科学家从零开始手动构建,利用数学方程描述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些模型虽然足够精确,可为全球政策制定提供气候预测支持,但它们需依赖于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不仅耗时数周才能完成运算,且非常耗能。

作为人工智能(AI)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正为天气预报领域带来新希望,帮助解决气候建模中的这些挑战。

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气候建模。首先,开发一种叫做模拟器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产生传统模型同样的结果,却无需复杂的数学计算。其次,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提供气候模型核心动力,这些“基础”模型可进一步调整,用于执行各种气候和天气相关的任务。最后,通过将机器学习组件集成入基于物理的模型中,创建出混合模型——一种折衷方案。

2、“树木万维网”理念引发广泛关注,但也遭遇科学界的质疑

“树木万维网(Wood Wide Web)”这一概念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Vancouver)的森林生态学家苏珊娜·西玛德( Suzanne Simard)在其畅销著作《寻找母亲树》(Finding the Mother Tree)中提出,基于她和同行几十年的研究,描述森林作为一个合作社区,树木通过土壤中的真菌网络互助分配资源和发送警告信号。

这个概念深深吸引了公众的注意,频繁出现在畅销书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中。它不仅激发了环保人士的热情,也成为了生态学学生和来自哲学、城市规划以及电子音乐等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灵感源泉。

但在生态学界内部,一股不安情绪正日益增强。去年,一些科学家分析了相关证据,并指出西玛德在大众传播中对于“森林互联网”的描述忽略了存在的不确定性,并与证据脱节。随后,包括森林和真菌科学家在内的更多研究人员也加入了批评,指出西玛德书中的某些说法与数据不符,甚至相互矛盾。他们警告了“植物拟人化的风险”,指出把植物拟人化的做法最终可能对保护森林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西玛德则坚信她的观点,她回击批评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她担心,对理论细节的争论可能会削弱保护森林的目标。

这场讨论不仅展示了科学思想如何在流行文化中形成和传播,还提出了科学家在向大众传播他们的思想时应承担的责任问题。

《科学时报》网站(www.sciencetimes.com)

1、女性更容易对尼古丁上瘾,大脑回路作祟

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llege of Medicine)的最新研究发现,尽管吸烟的女性总体上较少,但她们对尼古丁的成瘾程度更高,戒烟成功率也相对更低。

研究指出,雌激素的作用可能是导致女性更易对尼古丁上瘾的原因之一,因为男性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显著差异。科学家们因此寻找了受雌激素影响的特定基因,尤其是那些在大脑中表达的基因,发现唯一符合条件的是嗅介蛋白(olfactomedin)家族的基因,这些基因在神经系统的早期发展和成熟功能中发挥多样化作用。

通过对大鼠和人类子宫细胞的实验研究,肯塔基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雌激素、嗅介蛋白和尼古丁之间存在一个有趣的反馈循环——雌激素促使嗅介蛋白增加,而尼古丁的存在则会减少嗅介蛋白的水平。这表明,嗅觉调节的中介物质可能是人们寻求尼古丁以满足奖励机制的原因。

2、 研究发现贫穷会加快大脑白质衰减,从而影响认知能力

脑白质是神经纤维在大脑内部聚集的区域,其水平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但研究发现贫困状况似乎会加速这一过程。这一发现来自对50至91岁年龄段751人的研究,该研究由瑞士洛桑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

研究在考虑年龄、性别和关键健康问题后,根据核磁共振扫描发现,相对于来自富裕家庭的人群,较贫困家庭的人在大脑中显示出更多的脑白质衰退,并且他们的认知测试得分也更低。脑白质对于大脑中信息和信号的传递至关重要,其数量直接影响认知能力。

研究小组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观察到单个神经元分支出的纤维数量(神经突密度)及纤维的保护涂层(髓鞘形成)的水平似乎促进了脑白质的快速分解。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经济水平与大脑总体容量的关系,而如今随着与大脑精细结构的关联被发现,这背后的机制正在被进一步研究。

3、六年来最强大地磁风暴导致极光照亮了全球天空

近期,地球经历了六年来最强烈的地磁风暴,由两次罕见的太阳X级耀斑爆发引发。这导致了全球多地的天空被极光照亮,预示着太阳11年活动周期的可能高峰,即太阳极大期。在未来几个月内,地球可能会遭遇更多此类潜在有害的太阳风暴。

北京时间3月23日,太阳释放出了一次强烈的X1.1级耀斑,这是太阳耀斑中最强烈的一种。此次耀斑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由太阳黑子AR3614和AR3615的双重爆发造成的,被称为“交感太阳耀斑”。

3月24日,这两次太阳黑子的爆发向地球磁层发射了大量等离子体和辐射,即日冕物质抛射(CME)。这些抛射削弱了地球的天然防护屏障,使太阳辐射能够深入到大气层内,引发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出现壮观的极光现象,甚至在阿拉斯加也观测到了类似极光的史蒂夫( STEVE)现象。

这次地磁风暴的严重程度达到G4级(最高为G5级),这是自2017年9月以来未曾经历过的重大事件。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利用“时间旅行”,从后代角度来思考当代科技发展

正当全球走向一个环境关键节点时,我们当下关于能源、资源及环保的决策,将深刻影响未来。然而,大多数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往往只围绕着现代视角展开。

一项发表在《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杂志的研究揭示,通过采纳“假想的未来世代”的视角,能够为我们洞察社会及技术长远趋势提供新的、引人入胜的视角。

在这项研究中,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举办了一系列四场研讨会,要求参与者从“假想的未来世代”的角度出发,思考一项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及其潜力。在研讨会期间对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并要求他们对与该技术未来潜力有关的指标进行排名。有趣的是,在参与者被要求从“假想的未来世代”的角度出发的研讨会之后,这些排名看起来大不相同。

这项研究表明,仅仅通过将自己置于后代的立场上,就能为可持续发展及科技议题带来新的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考虑优先顺序,并为研发定下新的方向。

2、数学创新促进地震活动探测

日本东北大学的一项数学创新正助推对各类微小地震波的探测技术进步,为更有效的地震监测与风险评估铺平了道路。通过引入时间延迟因素,该校研究人员成功解决了传统频谱矩阵分析法(用于分析三分量地震信号)中的数学难题。这一新技术能够识别各种极化波,探测到之前传统方法难以探测的地震活动。这些发现为改进包括地震探测在内的多种应用领域的改进铺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月15日在《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上发表。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未来的癌症治疗?新方法通过利用寨卡病毒消灭脑癌细胞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脑癌类型,每年全球的确诊病例超过三十万例。这种癌症的患者生存率极低(大约15个月),主要原因是肿瘤高复发率和有限的治疗选项。针对这一问题,溶瘤病毒疗法——即利用工程化病毒感染并杀灭癌细胞——可能提供解决现有治疗挑战的新途径。

在溶瘤病毒疗法的早期研究中,寨卡病毒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Zika virus live-attenuated vaccine, ZIKV-LAV)株,这是一种经过“弱化”的病毒,其感染健康细胞的能力受到限制,但在肿瘤组织中仍能迅速增殖和传播。

研究团队的实验结果显示,来自ZIKV-LAV株的感染导致了65%至90%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死亡。虽然ZIKV-LAV株也感染了9%至20%的大脑血管细胞,但这种感染并未导致这些健康细胞死亡。相较而言,原始的寨卡病毒株可导致多达50%的健康脑细胞死亡。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这可能为目前预后不佳的脑癌患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道路。(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