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被贬,三个名句,三重境界,把苟且活成了诗与远方的苏轼

头条 2020年05月13日 20:5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千古佳句,这也是苏轼一生精神生活的写照。

苏东坡诗配图

      苏轼被公认是代表宋朝最高文学成就的人,是文坛领袖。但他也是最大的保守派代表,他在自己的诗词中经常批评新政变法,对于新政推行十分不利。公元1079年,宋神宗为给改制“清障”,欲以强硬手段惩治保守派。这年,恰逢苏轼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湖州谢上表》致谢皇上。得到宋神宗默许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趁机摘取《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宋神宗一度要将苏轼斩首,最后还是王安石等人搬出太祖皇帝不杀文人的祖训才保全性命。但苏轼仍被抓进乌台,遭遇了103天的“审查”,造就了宋朝第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

      1080年元月,苏轼被贬黄州。这次仕途上的打击,让苏轼几近崩溃,在贬谪路上,曾两次打算投江自杀,幸好当时看守的衙役把他救回来。显然,曾经打算投江自杀的苏轼对于被贬,他是“怕”的。被贬黄州的苏轼,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修炼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努力解除心灵的痛苦。

一蓑烟雨任平生

      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一块去看沙湖东坡这块地,喝醉而归。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在泥泞 雨中行走,同行之人皆觉狼狈。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即使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苏轼也走的那么悠闲自得,还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显然,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厌倦了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就是苏轼一生的生活态度。无论人生的风雨,还是政治的风雨,都曾经历过,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始终保持从容、镇定、达观,从而发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呐喊。即使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能处之泰然,由怕变为了不怕,心境是阔达开朗的。此时,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贬谪,并能坦然面对,“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他的第一重境界。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中的名句。苏轼被贬素有蛮荒之称、罪犯流放之地的惠州,不但没有哀怨嗟叹之辞,还愿意永远留在惠州,吃着荔枝,长做岭南人。难道仅仅是因为荔枝好吃?显然不是的,更多的是表现他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从初贬黄州到再贬岭南,从“谁怕”到“不辞”,心态更加平静,这也就进入了苏轼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这是苏轼《别海南黎民表》中的诗句。苏轼被贬海南岛,

      办学堂,传播医学,整理杂记文稿,汇集成《东坡志林》,完成了《尚书》的作注,写了130多首诗,是文化的开拓者、传播人,他造福百姓,俨然把海南岛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甚至调侃自己原本就应该是海南岛人,只是生错了在川省。儋(dān)州三年,是苏轼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这时候的苏轼已经到了他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了。

东坡儋州书院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次贬谪,越贬越远,生活环境愈来愈恶劣,苏轼的境界越来越高,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他走到哪,“吃”到哪,“写”到哪,“造福”到哪。愈挫愈奋,乐观面对,豪迈豁达,把苟且活成了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