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深度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深度

深圳人才一号基金王红卫:不拘一格投资人才,助力核心人才做“乘法”

2021-04-30 21:22 来源: 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 作者: 卓泳
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 卓泳 2021-04-30 21:22

“深圳将坚定不移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指出了深圳在发展人才上的战略方向,即“坚持全球视野,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导向,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着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实施人才战略背后,深圳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功不可没。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圳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于2017年1月成立,总规模80亿(后增至100亿),设立一号、二号、三号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向国家、省、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深圳市人才一号基金,总规模6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部分区政府引导基金、深创投集团及社会资本出资设立,深创投受托管理。截至今年3月底,深圳市人才一号基金总共投资项目29个项目,涉及金额12.37亿元。其中,微芯生物普门科技杰普特已实现上市,其余多个项目也正在快速成长中。

作为政策性基金,深圳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如何决策项目?如何支持各地人才在深圳发展,又如何促进深圳战略新兴产业更好的落地?对此,深圳市人才一号基金管理团队负责人、深创投人才基金投资部总经理王红卫近日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采访,阐述了这只基金的发展和作用。

60亿基金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市人才一号基金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王红卫:2016年,深圳先后发布了三个文件,分别是《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要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并明确这只基金由市属国企参股并向社会进行募资、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圳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共设一号、二号、三号三个子基金。人才一号基金(即:深圳市人才创新创业一号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总规模60亿元,由深创投集团负责管理。

经过三年的投资运作,这只基金目前已投29个项目(32轮次),其中70%以上投的是各类人才的创业项目。在投资的项目中,微芯生物(688321)、普门科技(688389)、杰普特(688025)已实现上市,高灯科技、泛海统联、清研环境、中科飞测等其他项目也在快速成长。

今年是第四个投资年头,今年下半年将进行人才一号基金的二期募集,我们希望二期基金实现全市各个区参与人才一号基金全覆盖。

证券时报记者:人才一号基金目前投资的项目中,哪一个让您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实实在在帮助了企业的?

王红卫:一个是泛海统联,这是一家专业的金属粉末注塑成型(MIM)产品生产商和技术方案的提供商,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内外知名大品牌客户的供应商。我们投资了他们后,帮助他们解决了企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空间、公司规范运作、继续融资等问题,企业业绩从开始的三四千万增长到去年的八千多万,今年预计会有上亿的利润。第二个是高灯科技,在我们推动下,去年企业总部从海南迁到深圳南山,我们协助企业与相关部门沟通,最终成功解决了十个问题。企业高管搬家到深圳面临子女入学难题,我们积极了解附近各学校情况,也做了力所能及的服务。还有就是中科飞测,是一家研发和生产工业智能检测装备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我们目前正帮助其对接相关部门服务,同时,整合资源对接更多客户。

不拘一格发掘和投资人才

证券时报记者:人才基金投资的“人才”如何界定?

王红卫:人才的概念很宽泛、很全面,我们一开始投项目时局限在经过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人才里,但在实际接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才是在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专业能力很强。比如,我们投的一家企业,创始人只是普通学校的本科生,但创业之前在富士康、比亚迪等公司都做过,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创新创业中去。这个项目投资后,表现突出,不到三年,从初创状态快速发展,已申报了科创板上市。

证券时报记者:基金在投资中如何突破政府对人才的认定标准,给予市场和技术出身的人更多的机会?除了政府人才认定的标准之外,基金还会从哪些维度去认定人才?

王红卫:这其中有两个侧重点,一个是怎么突破,另一个是我们的倾向。首先,在突破层面来看,我们突破人才认定标准是有限度的,毕竟经过政府认定和选拔的人才都很优秀。但是,实际上创业者又未必都是非常高端的人才,但团队里面有高端人才也行。比如,我们去年投资的一个项目,创始人只是一位中专生,是市场型的人才,但他引进了一个优秀的博士团队,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组合也能让企业有很强的竞争力。创业团队方面,我们每投一个项目都会先了解企业有没有人才持股计划,如果没有,我们不一定会投,或者先缓一缓,或者我们投之前建议企业先出台持股计划。因为如果不做人才持股计划,企业未必能吸引核心人才坚定地一起创业走下去,等企业估值提升之后,因为涉及到利益分配,再做人才持股计划难度就会增大。

其次,我们会检验所投项目的成果:一个是技术成果,另一个是市场效益。比如我们最近立项的一个做激光雷达的项目,这个技术应用在扫地机器人上,而且技术不断迭代,去年只有5000多万的收入,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有1.5亿至2亿的收入了。创始人只是本科学历,没有获得相关的人才认定,但从他的技术转化成果来看却很不错,我们很看好他和他的项目,我们投完这个项目后,就会协助他进行相关的认定。

第三,我们会看企业在产品技术升级方面有没有跟外围合作,是否具有国际化视野。比如我们投的一个做高端装备的企业,创始人创业多年没有太大突破,但近几年他引进了日本团队和技术,加上和校友之间的联动,去年设备的销售近3个亿,前年还只有不到1个亿,现在手上的订单有8个亿了。但这位创始人目前也没有获得人才称号。实际上,我们投的项目里涵盖了高学历的、名校的以及非名校的,甚至中专生,但他们确实都很优秀,这就是我们的突破。

在投资倾向上,我们是这样定位的,即“三不限”、“三优先”。“三不限”即行业不限、地域不限、阶段不限。“三优先”是优先投深圳、优先投中早期项目、优先投硬科技类项目。70%以上是硬科技类,装备、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另外也有部分是生产服务业类。

扩大增量优化存量 让核心人才做“乘法”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国内多个城市都在吸引人才上发力,而有些人认为深圳由于房价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没有以前好了,您做人才服务多年,您怎么看?深圳在吸引人才上有没有差异化策略?

王红卫:这是一个很客观的问题,时至今日,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几个字来表达了。我们对某些人才是有很强吸引力的,就是那些有志于在深圳创新创业的人,但对那些只想找一份工作,尤其是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如果找不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对房价确实是望而生畏的。另一方面,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很明确的措施,吸引对象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尤其大,比如早几年房租补贴,博士一年3万、硕士一年2万、本科一年1万。高层次人才奖励中,如果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可以申请认定后备级人才和C类人才,补贴金额达160万。但是,对中低端人群的吸引力度确实有所下降,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结构性的变化。说到差异化策略,深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在国内首创,也是首屈一指的;深圳的人才安居集团,以及各区的人才安居公司,都致力于缓解和平抑住房困难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深圳的人才发展有何建议?以及对创新创业的企业家人才有什么建议?

王红卫:首先,我认为要做大人才增量,只有增量充足,人才特色才能丰富,人才结构才能进行合理优化。其次,优化存量需要靠政府和社会,政府要用政策进行引导,社会则要发挥调节平衡的作用,如协会、园区、社会投资机构等,要充分发掘人才,给人才提供舞台,让人才得到快速发展。最后,增量有了,存量也优化了,如何让他们做乘法?那就是要让高端人才、核心人才实现裂变。具体到政策方面,就是一要加大精准引才力度,二是要继续搭建平台。如今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和一些大学、科研院校等已经把“架子”搭起来了,但是黑科技成果还没形成。这需要深圳继续努力,让深圳在全球科技创新城市中脱颖而出。

企业家人才方面,尤其是科技创新类企业家,不应该急功近利。第一,先占领市场,后谋求利润;第二,要懂得分享,以合伙人制度激励人才;第三,技术产品要着眼于长远,要有派生能力,不断突破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证券时报APP
    发现投资价值
    打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