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15 09:57发布于 上海 来自 微博网页版已编辑
#马书账#海昏侯墓自从现世之后,一直有人在说,这位在位时间不到一个月的废帝刘贺,太值得写一篇小说了。毋庸置疑,海昏侯是个好题材,但也是一个极难的题材,看似戏剧性拉满,要素却很散乱,很难寻到一个坚实的抓手,提纲挈领地把那些散珠碎玉一道拎起来。所以大家嚷嚷了几年,也没见到有什么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面世。作为半个南昌人,我其实偷偷也想过写海昏侯,可惜始终不得要领。

一直到最近,@安迪斯晨风推荐我去豆瓣阅读看一篇名字叫《海昏》的历史小说。不算太长,一下午读完,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海昏侯的完美解决方案已然诞生了。

《海昏》开篇最让人亮眼的,是它的结构。寻常作者如果来写,多半会写海昏侯与霍光在一个月的限定期,展开波谲云诡而又惊险万分、层层反转的宫廷内斗;稍有情怀的作者,可能会聚焦于刘贺被贬昌邑到迁移海昏之间,写他内心的挣扎与不甘;或许还有人独辟蹊径,写成达芬奇密码,写现代人借助一件件文物,去揭示当年的某个阴谋,等等

但《海昏》完全没被这种陈词滥调所束缚,它采取的是一个惊人的双线叙事。每一章都分成阴、阳两篇,一条线从刘贺得知自己要进京登基开始讲起,另外一条线则远远抛到了几百年后的三国时代,主角刘基——这是个非常冷门的三国人物,冷到我都要去查一下才想起来——跟随吕蒙去找太史慈。

两条相隔几百年的故事线,相错发展。两者的连接,恰好就是海昏侯中的种种明器,也是我们现在海昏侯展陈里所见到的那些。每一章,都与一件器物有关,每一件器物,都巧妙地与两条线发挥着作用。这是个很有创意,且很有勇气的写法,它要耗费创作者大量的心神去构造“连接性”,一旦连接性不能让读者信服,整篇都会坍塌。

当然,仅仅只是结构上的出色创意,还不足成为杰作。更难得的是,《海昏》的笔调中,渗着一种“汉味儿”,这是相当不易之事。写古代题材,要写出属于特定时代的独一无二的氛围,难度很大,不是只靠堆砌器具名词就能做到,往往需要深入角色内心,从内向外去建构。

我在读《海昏》前面的时候,只是觉得双线结构很巧妙,一直读到第四章青铜豆灯阴篇,刘贺进入长安城那一段,才深深为之震撼。刘贺这个乖张古怪的角色,在这一章真正活了起来,他所袒露出的生死哲学与人生态度,充满了鬼魅般的诗意,这是魂,也是核,是文章的眼。

能感觉到,作者写到这里应该遭遇到了创作困难,思路壅塞良久,一朝突破之后,《海昏》的文字幡然一畅,其后便如河出伏流,挥洒千里一气呵成。这种属于创作者的乐趣,我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