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知识的力量#

在《知识的力量》节目访谈里,主持人问:有小伙伴说他考大学就是为了赚钱。这个我们应该怎么看?在座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聂辉华就回答:敢于表达观点和有明确价值取向是社会进步,合法赚钱本身就是回馈社会,值得鼓励,但精英应当考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回报,两种人都要存在。如果只有前一种人,那么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失败了,都是为了赚钱的话,蓝翔技校和北大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北大毕业赚得多嘛。

在我们谈论上大学到底为什么之前,首先讲讲基础教育。现代国家一般会给未成年公民提供9-12年的义务基础教育。这种基础教育是伴随工业化而开始的,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字、算数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知识,目的是为了给工厂提供批量的合格工人。这个很好理解,作为工人,你需要能看懂说明书,你需要了解机械的运行原理,你需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在招工时,工人们就具备这些素质,那就大大的减少了工厂的培训成本。这些产业要求会体现在基础教育中。

当前中国教育正在试图去内卷化,比如减少基础教育的知识深度、禁止补习班、禁止公立学校复读等等。这和基础教育的目的是相关的,过于激烈的竞争,和过于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对培养工人并没多大意义,成本却很高。

接下来就说到大学了。大学刚出现时,是贵族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精英。那时候读大学并不是为了赚钱,因为能上大学的人本来就不缺钱。但是慢慢的,由于产业升级,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对高等级知识有要求的岗位,特别是技术大爆发以后,技术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师。这个时候,大学也就慢慢的转变,成为半个职业教育机构。21世纪初,中国大学扩招以后,绝大部分大学生接受的就是职业基础教育的升级版。其它国家也有同样的趋势,尽管程度可能不一样。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专科生、本科生身上,哪怕你读到博士生也类似。我记得我在美国做研究学者去听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毫不客气的指着博士生们说,我知道你们这批学生,从中国过来读计算机系的博士,都是为了拿绿卡然后找个高薪工作(美国硅谷这边计算机博士入行几年后的年薪平均在20-30万美元左右)。这当然没说错,组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个韩国学生,她不一样,35岁,家里不需要她工作,也早就有绿卡了,就是热爱计算机才过来读的博士。那最后情况怎样了呢?实际上,事后看来,真正出成果的,是那些红着眼睛过来赚钱拿绿卡拼命的中国博士生,而不是热爱计算机的人。

在很多光鲜的专业里,比如计算机、法律、经济、金融数学……赚钱这个目的,和做出开创性成果、实现个人价值、回馈社会,一点都不矛盾。这时赚钱的心态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个很好的动力。

真正有矛盾的,是在那些的确很难赚钱的人文学科,比如教育、哲学、美学,以及理科的一些理论研究专业如数学、物理。著名编辑杨早有句话,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家里没有矿,就不要去读人文学科的博士。否则生活会不断拖你的后腿,最终影响你的成就。在我看来,理论性强的理科专业也是类似的,如果你不是特别有天份,或者特别的热爱,那就不要专门去搞。如果你一边读这些专业,一边还想着赚钱,那大概率一事无成,小概率会成为一个整天忽悠人的成功骗子。如果你的确想赚钱,那就好好选那些赚钱的专业,大部分人读大学,怀抱的都是赚更多钱的目的,也大多都是这么选择的。

正是因为看见这种趋势,所以现代大学,会做一个权衡。它不断开设那些能赚钱的专业,并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既给自己赢得收入又能让学生过上好生活,从而获得好的生源。同时,会缩减理论性的、不赚钱的小专业的人数,在这方面的追求是力争让真正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来参与。在这种结构下,再匀出一些时间,给予所有大学生一些非功利目的的能力培养,诸如视野、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这些培养不是由专业课程设置实现,而是内化在招生和教育之中。举个例子,一所大学,不管位置多么偏僻,都会去天南海北的地方招收学员,有条件的还会招收留学生。而一所高中、初中,是不太会这么做的,招的通常都是周边的学生。这就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里面,都有条件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从而能够了解别人那块地方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思考的。这样视野就打开了,不再偏于一隅。一个平民子弟,也能在大学里面认识有地位、有资源的同学,这样人脉也有了。这类额外收益是知识教育以外的,在大学以外是很难有条件得到的。

正因为大学有这样的特质,所以学生们完全可以一边学习怎么赚钱,一边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所以,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并放心的去赚你的钱吧。

#v光计划#L破破的桥的微博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