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14 19:51发布于 上海 来自 微博网页版已编辑
朔尔茨访华,德国汽车工业派了大量人员跟团,包括宝马、奔驰、博世等,所以电动车议题肯定绕不开。这一幕让我想到了1978年,机械工业部组织的一次访问德国,距离现在快50年了,种种情形令人感慨。

那会儿国门刚开,中央鼓励各部委派代表团奔赴海外取经。1978年3月,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道:“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台下端坐的听众里,就有任正非。

从1977年7月,到1980年6月,中央累计派出的部委代表团达360次,科教经贸代表团472次,几乎每两天,不到就有一个代表团启程前往国外[1]。不过当时考察归考察,“中外合资”这个口子,领导不发话,下面是万万不敢动的。

到了1978年1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部长周子健,率领中国机械工业考察团访欧,在法国、意大利考察大型机电项目。国内正在搞“真理标准大讨论”,突然传来消息,邓公批示:轿车可以搞中外合资(图1)。

代表团马上沸腾起来——乘用车市场规模庞大,一个行业抵得上十个其他机械行业。于是代表团改了行程,先去联邦德国的斯图加特,考察奔驰工厂;然后又转去沃尔夫斯堡,考察大众集团,力争能谈成一个引进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代表团的秘书长,是时任机械工业部外事司司长,精通多国外语,喜欢带黑框眼镜[2]。

大众高管Martin Posth在《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宛如段子的故事:一机部的代表团,徒步从火车站走了几公里,赶往大众工厂南部的一个大门,然后周子健借助翻译,跟警卫说[3]:

“我是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想与大众公司的负责人对话。”

警卫一听傻了,当时只有负责销售的董事施密特(Werner P. Schmidt)在公司,于是警卫接通了电话,说中国的机械部部长现在就站在门口,要不要放他进来?施密特也差点儿惊掉下巴,赶紧接待。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的时候,有点儿晕,因为在之前的4月份,一机部副部长杨铿曾经带队考察过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总部,只不过当时谈的是商用车(卡车)的合作。可能这次访问太过临时,没有事先沟通?知晓内情的同学可以给点儿增量信息。

不管是不是段子,总之1978年11月周部长的这次“陌生拜访”,揭开了中国汽车产业“中外合资”的大幕。当时大众正准备跟韩国合作,听到中国开放“合资”的消息,马上放弃跟韩国的谈判,投入中国市场的怀抱。

兜兜转转四十多年过去了,德国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回报;中国汽车工业也在一路骂声中,终于迎来了换道机会。在朔尔茨率团来访的当下,两国汽车工业的实力对比,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汽车行业的合资模式,并非完全的市场化(哪个国家的汽车工业都很难完全市场化),但凭借合资厂培养的大量人才和供应链体系,最终市场淬炼出来的企业,抓住换道机会,迸发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成长至今,固然有产业政策的助推,但它本质上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市场经济的成功,也是对先进国家(包括美国)虚心学习的成功。

#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重庆#
参考文献:
[1] 中国汽车史话,徐秉金 / 欧阳敏,2017年
[2] xxx在一机部(1970-1980),中央文献出版社
[3] 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 马丁·波斯特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