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4-27 22:33 发布于 江苏 已编辑
从上海到苏州,看了#威廉与我#

以我对话剧的挑剔,观剧心理预期只设及格线,这部综合能破7.5,已很不错。

分寸不错。有玩梗,但不算闹腾;有莎语,但不算文艺;有深意,但不算端着。在一部话剧里,集齐这三种边界的,不多;能都不过界的,更少。

团队不错。我首先在意的,不是演技,而是他们对舞台、对戏剧的热爱。虽然远在看不清眉目的最后排,但热爱与否,定可互通。@田晓威 @杨柳007 @张懿曼 @妙遇猫社

当然,我肯定它的最主要原因是,主题不错。

主题是:编剧(或:广义的精神世界创作者)是为谁创作的呢?也可换个问法:舞台(或:大众所见的广义的秀场)是由谁掌控的呢?

孩童的莎士比亚,从后台误入前台,他只知聚光灯下舞台的力量,以虚构营造真情的蛊惑力量。

年轻的莎士比亚,不认同老师为自己(编剧)创作的观念,他相信创作是为了观众,更相信自己具有懂得观众、满足观众的天赋。

中年的莎士比亚,艰险游走于主教、女王与各路宫廷势力间,以剧本取悦他们各自需求,虽然他的才华与财富足以建成剧院控股剧团,虽然他追求、想象、意淫一个完全自由的戏剧世界,但他始终是玩偶。

老年的莎士比亚,被同行后辈击碎了毕生自赏自足的幻境:观众追捧他,从未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因为他获得了权势者的捧场;毋宁说,观众永远在追随权势者、追随权势者需要大众沉溺的精神世界、追随权势者需要大众群演的世俗秀场;而他,只是权势者在黯黑真实后台营造绚丽虚构前台的工具。

因此,莎士比亚死了。

死前的莎士比亚,变得与老师一样,认为创作不是为了观众、而是为了自己。那是他既虚弱又执着的、作为忠于创作者身份、作为热爱舞台与戏剧者的反抗;因为他最终明白,观众只是被幕后的舞台掌控者引导了头脑与情感的人;如果连创作者都在巨大的掌控者力量前选择彻底放弃自己,那么,创作就彻底死了,戏剧就彻底死了,精神就彻底死了。

既虚弱又执着的创作者。

这才是一切现实里并不光鲜但仍值得的敬意。
欢迎新用户
o p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