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戏中有戏!令人万箭穿心的隔岸观火,《八佰》里的群像之魂其实是他
阅读数:18万+

​​《八佰》的火热无需质疑。从朋友圈到媒体,人人都在谈论这部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战争史诗大片。

影片硬件一流,亚洲首部全程IMAX摄像机拍摄的电影,为了“原景重现”,实景搭设面积达三十多万平米,硬生生挖出二百多米的苏州河道。

但《八佰》对于内地电影最具意义的地方不在于技术上的革新,而是故事选择的历史切入点,以及战争片的新颖视角。

作为一部战争片,《八佰》没有过度渲染大场面和宏大特效,而是在人物上做到了力透纸背,特别是人民生活的租界与战争的焦点四行仓库,两个极具象征性的地方,隔江相望,让民众与战士形成了别具意味的“隔岸观火”之势。

整部影片的核心构架都在这一“隔岸观火”的空间设计中得到了加强和放大,如叙事的冲突,群戏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个角色的内心弧光都因为这种特殊地形的存在而变得更具延展性和深度。

“八百壮士”守卫的四行仓库与隔岸相对的租界,一边是血腥黑暗的地狱,一边是灯红酒绿的天堂。因为特殊的国际关系,日本兵不敢跨越租界线,更不敢贸然用重武器攻击。

原本在武装上具有差距的双方,因为仓库背靠租界,不能使用重炮,而有了一较高下的可能。但这场看似平等的战争,因为“贴身肉搏”,而变得更为残酷和血腥。

最令人感叹的是,这场“你死我活”,“破釜沉舟”的战斗,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上层为了争取更好的国际支援,而做的一场秀。


于是八百壮士的抵抗变成了一场大型的生死直播秀。河对岸的人民事不关己的看着,天空上飞艇里的外国记者们好奇万分的看着,日本士兵们虎视眈眈的看着,银幕外的观众揪心不已的看着,在这场“看与被看”的大型“秀场”里,藏着隐秘的权力关系与情感冲突,更是整部影片的题眼所在。

《八佰》依靠顶级技术展现的战争场面,绝对会让你记住仓库里撕心裂肺地残酷厮杀,但它真正的影响与感染力,其实都来自于战场内外、河岸两边,那一个个“人”所构成的群像和他们的命运以及对战争的态度,这些人物身上的点滴“碎片”,拼凑出了战争和人性的全貌,给我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了绵延不断的震撼和余音缭绕的共情。

这些“看与被看”的技巧性设计,制造出一种极度亲密感的心理距离,让观众靠近这些战争中的角色群像,并以这种消解物理距离上的隔阂,给人身临其境的压迫与焦虑感。

观众一开始并不熟悉的,对于战争模糊而疏离的恐惧、还有充满英雄主义的想象,都以仓库这个有限的空间为圆心,延展出了更为清晰的全景式呈现。


所以,影片的重心能够从战争中抽离,而转移到了人的身上。看这些必死的、胆小的底层士兵,如何转变为英雄,如何组成了敢死队;

看那些一开始担忧自己房产和生意的租界民众,从赌场老板到青楼女子,从地方大佬到戏台班子,从太太贵妇到大学教授,从懵懂学生到打手混混,他们如何在四行仓库守军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领悟到生而为人的尊严,才成了《八佰》的最大悬念、最具感染力的过程,而非战事的输赢结果。

现代战争片、经典战争片从来都有抽离于战场的能力,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近几年的《敦刻尔克》或者《血战钢锯岭》,他们的焦点看似在战场,其实都是借战争窥视人类的内心,人性最珍视的东西,例如生命和信仰,才是影片观察的重点所在。


这也是《八佰》作为华语战争电影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地方。它让我们看清战争虚妄、混乱、屠戮的本质,在神话性的民族大义和人性的反战之间,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


值得一提的是,《八佰》对战争的描述是惨烈的,但对战争的延展却是迷人,甚至是印象主义式的,这体现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戏中戏”结构中。


故事在空间上一分为二为租界和仓库,但在文本上却巧妙的用戏中戏结构又将其连接起来。多次出现的戏台班子,他们唱的三国名将赵云于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故事,这一高度隐喻化的空间和文本结构让银幕、戏台、战场之间具有了联系。

影片中戏班子、传统文化皮影戏从文本层次和内容信息量上侧面丰富了这场的战争的意义。故事在文本上的丰富性让其不用刻意渲染情绪,不必让角色“念出”台词,就能准确地传递主题、产生强烈的共情。


而戏台与仓库又相互形成了“看与被看”的对立统一关系。战士们夜晚从窗口看到戏台的表演,而戏台上的角儿们白天又在另一半看到了仓库的激战。


最后,仓库里年龄最小的战士,看“懂”了戏,将照顾自己的大哥“演绎”为护国大将赵云,把戏中戏的意义全盘托出,给了观众一个自然且清晰的“交代”。

当然,无论是隔岸观火的空间设计,还是戏台与战场之间戏中戏的互文结构,都需要角色来支撑和填补。


《八佰》的人物以散点式分布开来,从租界的贩夫走卒,各界人士,到仓库里来自天南地北的士兵,群戏的角色建构大多集中于“底层”人物。

士兵中,王千源、张译、姜武、欧豪负责了杂牌军;而杜淳、魏晨、郑恺则负责正规军,双方从猜疑看低到情同手足,这一转变的过程,在李晨饰演的山东兵身上显得特别突出。


李晨饰演的山东兵,从一开始毫不留情的开枪警示逃跑的士兵,到后面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以及片尾与杂牌兵们“兄弟相称,视死如归”,其人物内心的弧光转折是群戏角色中最为清晰和完整的一个。

特别是他与欧豪饰演的杂牌新兵端午之间的互动戏,更加凸显了他串联起杂牌兵与正规军双方众人的重要功能性。

另外,不少底层士兵都有对战争的恐惧,但编剧却赋予了山东兵“复仇”的人物背景,这些线索并非是一开始就扔出来,而是镶嵌在人物行为的缝隙中,在战事的宏观之外,李晨用细腻的表演给了观众用微观视角去深度共情的可能性。

其实,李晨这个角色要想赚取观众的眼泪实在太容易了,但他并没有用煽情的戏法来降低自己的表演层次感。李晨不断克制着情绪的爆发,为人物积累了一波又一波的情感暗流,待影片进入尾声,他不需要太多对白和激烈的动作,“轻描淡写”之间就能激发出观众对于人物最为有力的情感冲击。

《八佰》的群戏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大多数演员都用内敛的表演方式隐藏了自己的明星光环,让人物彻底沉浸于角色之中,角色充分为故事服务。李晨和其他明星们甘当故事的“绿叶”,用角色散发出来的精神去衬托影片本身这朵“红花”。

比如在“李晨皮影戏”的一幕中,他饰演的山东兵有一个明显的地域和文化象征符,即他一直带在身上的皮影道具——护蜀名将赵云。


这彰显了他内心的情感状态与对这场守卫战的鲜明态度。而李晨还在片中罕见地唱了一段皮影戏,凝聚了军心,也表达军人“马革裹尸”的崇高气质。所以,要读懂群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内心变化,细品“李晨皮影戏”中克制又准确的表演,就能略知一二了。

租界里的戏台,仓库里山东兵的皮影戏,也因为李晨皮影戏的存在,而有了互文的空间。所以,无论是人物背景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交代,还是戏中戏的结构设计,李晨和其他演员们的低调出色的发挥都给了影片最大的支持,基础打牢了,自然有了不断拔高的底气。


《八佰》是一部演员们和电影相互成就的佳作,它给所有内地明星们指明了一条发展道路,掩藏自己的光环和流量,踏实为角色付出,让观众记住一个银幕人物,而不是只看到明星本身,这对于一部佳作,一个好演员来说,才是艺术生命力得以保障的根本。

 


​​​​

推荐阅读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