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Lai Art|『物像的转化』正在展出

微博 2022年07月07日

      展览的正式照片来啦,一并附上艺术家解读,快来云看展吧

​​

      △ 展览现场

      物像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the Illusion

      展期:2022.07.02 -08.13

      正在展出:

      § 苏葵

      △ ‘物像的转化’ 苏葵作品现场

      苏葵,出生于成都。基于对“物”和“物文化”的兴趣,以及儿时与物对话、对其进行拆解重组的经历,她的创作均围绕“物”展开,通过陌生化手法对其进行重构。她视自己的作品为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对话和碰撞、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对物的社会意义以及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她的作品入选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获第一届自然生长85后中国摄影师计划大奖、2020-2021 Signature Art Prize(中国)年度摄影艺术奖、2021国际在地影像艺术节飞虎奖等;参展成都当代影像馆《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第28届洛杉矶摄影博览会Photo L.A.、柏林New Talents 2021等展览;在《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大众摄影》、《FOTOVIDEO 数码摄影》、《HELLO Chengdu》《Musée Magazine》等杂志报纸上刊登。此外,她也受邀参与TEDx演讲等。

      △ 物体系·第二层, 苏葵

      艺术微喷, 70*93cm, 2020

      △ 物体系·请拉上窗帘, 苏葵

      艺术微喷, 70*93cm, 2020

      △ 物体系·隔离, 苏葵

      艺术微喷, 70*93cm, 2020

      《物体系》关注现代居住空间及其中的物。黑白的整体风格,营造出“严肃庄重”的氛围,但在这种表象下,通过物的堆叠与拼接,却呈现出荒诞与反常:同时发出眩晕光亮的无数灯泡,层层马桶圈堆砌象征“等级”的马桶,被监控摄像头围住、交错排列的床,拉开却只见一面空墙的窗帘,以及一排被整齐遮挡的极具仪式感的皮鞋……无论是家具,还是与之相关甚至对立的物件,都被深入地解构与重构,上演了戏剧化的一幕。

      这组作品展现了苏葵对自我意识的探索:通过“物像”的拼接、再造、变形,艺术家悬置了物在生活中的部分功能、使用价值,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不存在的,无法分类的空间。在此,苏葵试图创建自己的“物体系”,物的客观含义被她的主观意图覆盖,成为了她的“心理之物”。同时,通过将司空见惯的家具、物件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营造出了类似我们的生存空间,但又并非常态的这么一种‘新景象’”,借此重构现代住所,探讨 “品味”、“空间划分”、“想象物与功能物”等话题以及物、个体、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在这一语境里,物的制造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它的外观、陈列不仅出于审美需求,还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学原理,人在物上投射出种种欲望,通过赋予物某种概念来满足与完成。而家具与其对立物的增殖、堆叠、拼接,模糊了“有用”与“无用”的边界,打破了既有的结构体系。在物的丰盛成为重要特征的当下,不再是人围绕着物,而是物紧紧包围着人。《物体系》一反常态地将视线从人身上移走,全心投入到对物的表现中,希望能提供一个新的表现物、理解物的可能。

      § 陈伟才

      陈伟才,1986年 生于福建古田,现工作生活于成都,即兴创作者,喜欢从生活中选择“材料与环境”进行现场的雕塑尝试,形式包括有装置,影像,平面等;作品被澳洲白兔美术馆,德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上海市普陀区政府,深圳市地铁等机构收藏。

      △ ‘物像的转化’ 陈伟才作品现场

      生宣纸与熟宣纸不同能承受墨水的两面浸透,控制好墨水扩散,让其与纸张相融合;不同的方式处理纸张所呈现的墨水沁散便不同,反之亦然;在这里纸张不是指向一种平面纬度,而更倾向于一种“雕塑”材料,笔触则是在链接两种材料唯一理性的部分,而后便交由纸墨本身的属性延展形成意外的必然。

      ​

      ​

      △ ‘220180’、‘220199’ 陈伟才纸本水墨, 68*68cm, 2022

      向窗外看同一的视角的不同时段,把观看的距离一层一层的压缩在一个时刻。

      △ ‘窗’, 陈伟才

      录像, 尺寸可变, 2022

      § 李俊

      △ ‘物像的转化’ 李俊作品现场

      李俊,作品在广东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民生美术馆、连州摄影节、A4当代美术馆、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展出,2013年获新星星艺术节“新人奖”、2013年获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

      △ 何处是眼, 林中不见赤裸的柏拉图, 李俊

      112*150cm, 艺术微喷, 2022134*100cm, 艺术微喷, 2022112*150cm, 艺术微喷, 2022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摄影机器是透明的将现实投射成影像,但其实相机系统和人眼有两个隐含的结构,一是镜头“视角”决定了哪些景物能被我们看到;二是相机内部空间并非是空无一物。那些被我们“看到”的存在才能被知觉确认为“真实”的“存在”。 

      “观看”因为机器的弱点而产生了局限,而人的感知却赋予这种局限以全部的专注力,观看的机器——摄影也是如此延续了人肉体的缺陷。当我把一些折射光线的物体放入相机内部空间之后,摄影机器的隐含结构也被呈现出来,“外部“和”内部“之间并非”真空“!

      § 王一山

      △ ‘物像的转化’ 王一山作品现场

      青年艺术家、摄影师、艺术教育者、行空间主理人,获美国加州艺术学院(CCA)视觉艺术硕士学位。

      △ 须弥山·石头记 应许之地, 王一山

      艺术微喷, 100*80cm, 2018

      △ 须弥山·石头记 雾山, 王一山

      艺术微喷, 60*48cm, 2018

      △ 须弥山·石头记 磐石, 王一山

      艺术微喷, 60*cm, 2018

      △ 须弥山·石头记 幻化石, 王一山

      石头, 25*26*17cm, 2018

      《石头记》是王一山的作品《须弥山》的其中一部分, 也是该作品集的第一部分. 石头作为作为无机物,它们这个世界上存在过最古老的物质之一,它们和这个地球的寿命几乎是一样长久的, 石头象征着地球最原始的记忆。

      直到人类介入这个世界之后, 石头才有了它作为存在之物的意义. 在人类文明中, 石头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 无论是在政治、宗教、文学、艺术中它们都无所不在。例如, 中国古人画石有抒发自己的心智、理想和个人精神境界之意例如范宽、苏轼、石涛等名家笔下之石。西方宗教里, 石头又有多层象征, 例如磐石象征信心、基石象征信仰的根基等、而在东方宗教中石又和禅定联系在一起。

      石头在人类纪有了它存在的意义, 而这些意义都是人类赋予它的, 而人类本身是善于虚构的动物, 我们的世界所存在的意义似乎也是我们自己虚构出来的, 再此, 王一山借《石头记》之名创作了这一组关于石头的影像作品, 探索石头在不同文明领域中的含义。

      § 吴雨航

      △ ‘物像的转化’ 吴雨航作品现场

      吴雨航的创作通常从感光媒材出发,一方面通过感性的肉身潜能对底片进行操纵和干预,在其微妙的化学反应及变质过程中延展摄影的本体性语言;另一方面,试用这一“创伤过程”中出现的幻觉图像对心灵进行抚慰与疗愈,在其抽象的碎裂形态中探寻艺术的精神性力量。他曾参与“2020年度罗中立奖学金获奖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2021),“2020 Photo L.A”(洛杉矶,美国,2020) ,"来自中国的新艺术”(伊斯兰堡美术馆,巴基斯坦,2019) ,"Flying Of New Media"(奇堂美术馆,韩国,2019), "重庆森林——一个亚洲伦理城市样本"(星汇当代美术馆,重庆,2018),"TENSION", (Winchester Gallery,英国,2018), "另存为… "(第三艺术实验室,重庆,2017), "你好,我的样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等展览。

      △ 舛误幻影, 吴雨航

      艺术微喷, 116*150cm, 2018-2019

      △ 舛误幻影, 吴雨航

      艺术微喷, 116*150cm, 2018-2019

      △ 舛误幻影, 吴雨航

      艺术微喷, 116*150cm, 2018-2019

      “波拉一步摄影”源自多年前宝丽来公司一次成像技术的革新,这种拓印扩散、转移成像的方式最初广泛流行于即时纪念照的拍摄。随着传播媒介的更迭和观看方式的变化,承载图像的物质性媒材正在渐趋淘汰,而撕拉片的“寿终正寝”也从侧面印证着虚拟、数据与内存成为图像生产和储存的新走向。在《舛误幻影》系列的创作过程中,我回归暗室,将停产过期的撕拉片相纸作为材料,在光和身体的互动中对负片进行感性书写。随后,在正负片叠合成像的过程中,对化学药水进行按压和推挤,以一种游戏般的方式去生成“错误”且“破碎”的图像。而抚摸这些抽象且碎裂的相纸,也如同抚慰自己身体经验中皮肤的疼痛和伤痕,以期在不完整的图像中获取心灵治愈的希望。缺席的相机使光在相纸上游移出存在的痕迹,也使摄影回归到媒介的本身。在宁静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我体验并感知着物质图像所带来的温度和感动,而不只是冰冷的数据。

      § 姚雨何

      △ ‘物像的转化’ 姚雨何作品现场

      姚雨何是一名艺术从业者,长期观察和研究艺术家、作品和观众的关系。她通过影像、装置、声音等多重媒介实现和观众的虚拟互动。作品通过让观众参与思考,剥离已经构建的层层形象,探讨事件本质。姚雨何获加州艺术学院学士电影与珠宝金工双学位,罗德岛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硕士。目前工作生活于苏州。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做这个电影为了观察雪’, 姚雨何

      视频, 尺寸可变, 2018

      在这个题目中就明确了艺术家的意图,为了进行对雪的观察而制作的电影。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起,有很多事件连续发生,但是呈现的形式是碎片化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不完整的。文字在电影中弱化了代表含义的字幕功能,它是一个工具,为了证实“这是一部电影”这一命题的真实性而存在,所以呈现的形式是图像化的。一个男人在林子里走,站在河边,他承担电影元素中主角和叙述的指责。两个在背景中用不同语言的对话讲述两件不相关的事,这只是承担了电影中“对话”的角色。这件作品中还有背景音乐等传统观念上会出现在电影中的元素。我们看到的一切能构成一部电影,但是每一条线索都没有办法拼接或者独立成为呈现一个完整的表达。唯一可以被理解的内容和有用的信息就是片中的雪景。这就是做这个电影的意图。

      § 郑子扬

      § 

      △ ‘物像的转化’ 郑子扬作品现场

      郑子扬。艺术创作者。199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梅州),即将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参加摄影课程,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作品关注摄影与图像理论、摄影与图像的真实性及历史性、意识形态话题,通 过摄影、新媒体装置和综合材料等不同媒介进行艺术实践和探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现代性的后果, 郑子扬

      艺术微喷, 15*263cm, 2021

      子扬选择了七张代表一周七天的数据最小结算周期天数拍摄的家⻔口河流的照片放入搜索引擎,将 其与搜索结果中得到的相似图片来源(来自社交平台、图片网站、官方网站等)混合,再进一步压 缩图片模糊掉图像结果。图像所产生的语义在被滥用和经验与观看的主体的被颠倒之后,对这条河 的记忆和念想也在有机的记忆和情感连接被取代为算法和数据的过程中被直接的消解了。我们从未 有过这么多相同的图片,不管是概念上的,还是事实上的存在。因此,关乎私人的被宝贵记录的图 像结果,讽刺而又理所应当的,和家乡的小城一样如同浪花被淹没在潮流里般化作废纸。我们通过 图像渴望留存的关乎私人的一切都不再具备记录性和存在空间,和其他人的记忆与情感一起化为噪 音般的数据消失在了数据和数据里。

      · 展览现场

      o 展览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

      2022.07.02 - 2022.08.13

      周一至周六 Monday to Saturday 10AM-6PM

      o 空间位置 Venue

      成都青羊区奎星楼街9号 明堂创意园区B区 3楼

      3F, Area B of Mingtang, 9 Kuixinglou St, Qingyang District, Chengdu

      o 关于东来艺术 Info

      东来艺术(东来映社)自2014年于成都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影像艺术的发展。从专业艺术微喷到装裱,东来艺术在多重挑战下,于2022年开设艺术空间,将给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遇与可能性,望形成有力的艺术家支持体系。

      DongLai Art is based in Chengdu and was founded in 2014. It is a combined space of a professional giclee printing studio (since 2014) and an exhibition space (since 2022). DongLai Art has built strong connections with artis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by offering technical support and is now dedicated to bringing new open possibilities and building a more solid support structure for artists.

      o 编辑排版 Editing︳bohao

      现场摄影 Photography︳黎海瑞 Li Hair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