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 | 200元一个KOC?不分“暴利”,免谈!

微博 2019年08月23日

      KOC网络是品牌的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KOC是“用户经营”理念发展到“用户经销”的境界。KOC必须网络化,机制化,是品牌经销商粉尘化的商业探索。

      这两天见识了一把啥叫:无知当犀利

      “KOC=预算不超过200的kol=愿意接cps的小kol”。不知道这个4A广告公司出身的网红姜茶茶是从哪里得到这些“定义”的。如果,在微信里她还不确定地加了“吗?”和“吧”,那么在随后推出的微信文章里,她索性直接写到:“KOC, 其实就是腰部,或者粉丝更少的,脚底板部的KOL”。

      如果这个网红还在4A公司供职,我看4A大概真的要死了。

      KOC跟KOL根本不是一群人,也在营销链条里承担完全不同角色。

      KOC首先是品牌深度的消费者,有深刻的品牌、产品体验,然后愿意接受品牌提供的奖励机制(设置科学的KOC奖励机制需要最高级的数学头脑和人性洞察),最后在自己的所在在社区、社群、社交环境里,进行口碑式推动,最后达成销售,获取奖励。品牌要实现整个KOC 网络运作,还需要准备好完善好用的数字工具,可追踪路径、可锁客、可实时查看收益,可实时客服、可线上提现。如果要翻译,“消费商”可能是比较妥帖的说法。

      KOC跟品牌关系深刻,是铁粉中的战斗机。而KOL自成一体,跟品牌关系松散,跟品牌属于媒体合作关系,工作方式也大多限于各个campaign的软文投放+kpi承诺。KOC是“用户经营”理念发展到“用户经销”的境界。KOC必须网络化,机制化,是品牌经销商粉尘化的商业探索。其实,对于长征的经典描述很适合KOC,“KOC网络是品牌的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200元预算发布一次软文?开什么国际自媒体玩笑?想效仿《北美留学生日报》吗?

      要想建设和利用KOC网络,品牌必须用“暴利”进行暴力推动。
      早期,也许都是这样的。粗暴、高速、带点癫狂。 在一次随机采访中,一位女KOC说:我们现在,就是期待“暴利多销”。品牌只有拿出暴利,才能推动当下的多销。雇佣你的消费者,让消费者带来消费者。为什么?因为KOC热不是终端消费者需求首先推动的,它是由因为流量枯竭销售成本高企的品牌,以及大量喜欢品牌同时希望能赚到钱的KOC推动的。今天的社交电商的本质是:品牌希望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大量KOC,发动个人社交传播和交易能力,拓展更高效的销售新渠道。所以,整个链条的最大动能,来自于KOC,粉尘般的个人小b端。不仅是盈利需求,由于在新渠道网络早期,KOC端承担了基础毛细网络的建设的成本,必须有足够的能量来驱动他们。这个能量就是“暴利”。于是,当一些跃跃欲试的大快消品牌来探讨试水KOC社交电商可能性的时候,我一般以泼冷水为主:没有“暴利”空间,你拿什么奉献给你的KOC?诉求他们的“品牌忠诚”吗?如果判断下来链条上谁的ROI都不高,咱不跟风行不?事物发展都要看阶段,总有一天,KOC会真正变成消费者的“个人供应商”,服务、便捷度、推荐能力和口碑效应都远远大于中心化的购物平台,到时候,成熟的网络也会使得品牌推动成本下降。但是,此时此刻,作为想要投身早期社交电商的品牌,你准备好“暴利”了吗?

      适合立刻出手的品类

  1.       口红、面膜、奶粉等中高频、单品毛利率高的商品。
  2.       知识付费等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产品。不要以为我这里提到的知识付费就是得到、喜马拉雅、樊登,恰恰相反,这些平台给到消费者推广的利益少的可怜。中心化运作依然是这些大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现在KOC推动最猛的就是线上授课,一般一套200元的课,直接分给实现销售的KOC每单100。
  3.       净水器等虽然非高频,但高客单价,高毛利率的商品,同时有耗材的未来生意。
  4.       库存。工业4.0毕竟还没有到来,所以商业世界里,依然有“库存“这个毒瘤。利用KOC消化库存是双赢方式。
  5.       战略性补贴。瑞幸咖啡和小米的有品有鱼大概是最好的例子。

      至于假货、非战略性补贴、非法传销,以触犯法律制造出来的“暴利”,就肯定不在本文讨论了。
      KOC是一个刚刚开始,极具想象力的世界,里面会有太多值得思考、架构、实践以及迭代的东西。可能“简而言之”未来会用几十篇来伴随着这个过程。好了,200元一个KOC?大概再这么不懂装懂乱写自媒体,姜小姐要沦为接200元软文单的“脚底板KOL”了。不过再脚底板也变不成KOC哦。
      “简而言之”专栏 作者介绍

      简昉 

      知名媒体人,广告人。

      在媒体、广告业拥有逾20年的主编、出版人、数字营销专家。

      10年的移动互联网广告经验,她领导开创的用户运营智能平台天乐邦现已经为100多个品牌服务他们的5亿消费者。

      12本精品杂志、刊物的开创者,知名的财经、人文节目电视嘉宾,包括《上班这点事》《谁来一起午餐》《波士堂》《头脑风暴》等。

      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中欧工商学院EMBA。

      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复旦校友创业创新俱乐部(FASC)会长。

      同时,还是知名“70后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