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范例6篇

网络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分析范文1

从业者说:专业分析并非“网络特工”

早在2007年,互联网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平台开始备受关注。网络舆情有线上网络传播、线下传统媒体互动等特点,全方位、立体传播让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显得速度过慢。网络舆情分析师这一职业也就应运而生。

工作不到半年的唐小涛是某公司的一名舆情分析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通过专业的软件抓取网络信息。在这种舆情监测软件中,输入客户设定的关键词,就会显示与该公司或客户有关的所有信息和评论。同时,一些软件还具有舆情跟踪功能,一些热门词汇如“PM2.5”等,软件会自动根据相关跟帖、转发量积分,若设定100分,当走势图达到40分时,系统会预警,提醒注意该舆情的发展。

据报道,舆情监测软件的价格不菲。包年价格一般从5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唐小涛公司所用的软件价值300多万元。

由于使用的是专业软件,网络舆情分析师总会给人一些神秘的感觉,因此有人称他们为“网络特工”。唐小涛却认为这完全是误读,他们的工作是通过专业的信息搜集平台,在全网范围内抓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处理,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对负面信息进行监察,随时根据舆情变化,形成报告提交给客户。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专业度很高的职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汇总。该工作的底线在于,给客户(企业、政府或组织机构)的观点内容要保证客观和平衡,对网络舆情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和评估,客观反映各种“声音”,不能有所“倾斜”。同时,根据事件特点和事态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性的观点和建议,帮助客户处理危机公关事件、引导舆论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纳入职业培训序列薪资不菲

2013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网络舆情分析师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序列,授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全国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由人社部认证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

网络舆情分析范文2

一、公共危机管理:动态危机传播过程

从古巴导弹危机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故,从“9•11”恐怖袭击到“非典”、大肠杆菌疫情蔓延,从全球金融危机到印度洋海啸、佛罗里达飓风、汶川地震,从埃克森公司(ExxonValdez)石油泄漏事故到强生公司泰勒诺(Tylenol)胶囊中毒事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随之而来,越来越多潜在的或是正在发生的公共危机日益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①的时代,“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免疫于危机”,[1]如何应对公共危机,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已日益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学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危机传播过程”(aprocessofongoingcrisiscommunication),公共危机传播的效果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舆情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2]公共危机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4.57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其中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3.03亿。[3]以即时、互动、开放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由此,舆论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聚合化、实时化等趋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短时间迅速形成,这一点在公共危机传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分析和研判,进而通过有效的危机传播预防和化解危机,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这一特殊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分析研判,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是对舆情基础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二、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

在危机传播方面,目前探讨的重点集中在危机引发的信息流动和系统互动过程,在研究方法上,结构分析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个案研究,形成了管理学、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三大主要理论视角。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并不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些自然科学家侧重于对于舆情的产生、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网络信息处理领域重视应用技术开发,如话题检测与跟踪(DTD)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传统对于事件的识别跨越到包含突发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国内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最近几年有很大提升,据CNKI(2005-2010)统计,相关论文呈爆发性增长,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机制是一种在稳定和多数情况下存在的工作方式,因此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研判时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的建立上,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在动态监测与全面汇集的基础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研究危机传播生命周期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策略和机制,以期更准确地描述、推论、预测和预控。

2.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舆情形成所依赖的三个基本条件———作为意见表达空间的互联网、作为舆论主体的广大网民、作为舆论对象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进行综合研究,建构网络舆情研判的指标体系与模型。同时,针对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将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细化为:预警机制、响应机制、疏导机制、机制、反馈机制等。

3.预案平台建设与反馈评价机制。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最终要为政府的危机治理提供支持,因此,设计基于危机事件的舆情分析研判系统、信息库、预案库、专家库,并在实践检验和反馈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模型、方案进行修正亦是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4.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体制建设。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以科学、规范、长效化的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进行体制建设是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建设的基本前提。整体而言,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危机传播中的网络舆情进行汇集分析,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第二,在分析基础上建立包括提前预警、紧急响应、迅速联动、科学疏导、及时反馈等诸多环节的网络舆情研判、应用机制,研究其模型框架和管理机制。舆情本质上始终贯穿了公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不断变动的相互利益关系,[4]围绕着不同的危机事件,舆情的主客体之间不断进行利益的博弈和政治态度的变动,普遍性与群体性、综合性与纷杂性、相对性与可变性等等交杂在一起,加之民众心理、历史性和民族性方面等特点,舆情信息本身很难把握。同时,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多元性、突发性、分散性、偏差性等特点,这些更为网络舆情的分析带来了困难。一方面,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指标体系的确立,指标所对应的网络舆情信息经过分析要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发出预警、提供支持,对于指标的可测性、可靠性、导向性和延续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需要将危机事件进行分类,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影响网络舆情的各种因素,选择那些对网络舆情影响较大、便于测度的要素作为分析研判指标;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的设计,要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p#分页标题#e#

三、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的体系

从历时态角度分析,任何危机都有特定的生命发展周期———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在不同种类的危机事件中,在不同的危机发展阶段,其网络舆情的内容、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其体制建设要以情报学的信息监测、汇集作为技术、数据支撑,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范式为主导,结合社会心理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研究视角,其基本体系如下图所示。危机前:做好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的规划和建模工作,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有效的分析方法进行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提出针对不同种类危机事件的切实可行的分析研判机制和模式框架,进而实证检验和反馈修正。危机中:结合当下的危机事件,对其进行分类,及时预测和发现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予以全面挖掘和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置分析(包括数量、内容、倾向性、时间、用户信息、网站类别、IP地址等方面的分析)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判(包括网络舆情本身,及其与外部微观、中观、宏观因素的互动),同时结合社会调查,考察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之间的关系。进而,汇集并建构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响应、疏导、、反馈机制,通过实践检验,建立指标考察其正负效应。危机后:通过反思,对相关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同时探讨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长效机制建设。

四、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流程

网络舆情分析范文3

关键词:智能检测与分析;网络舆情;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759-03

The Design of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Intelligent Network System

YANG Qiu-p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 W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concerns the net post and net news of emergencies and important events. Then, the special systems for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exist. 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systems of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and then finds out their shortages and study the correlative techniques. At la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way to build a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detecting and analysis system.

Key words: intelligent detecting and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data mining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对国家政策的讨论,还是针对国内或国际的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产生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

网络舆情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形式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等进行反应,其中不乏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1 系统价值

1.1 社会效益分析

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分析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统计分析,并以此作为网络舆情监测的管理的依据。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向决策者提供客观、准确的舆情信息,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 系统向决策者提供系统的、高效的、综合的、全面的舆情信息,便于决策者全面的、正确的把握所需的信息, 提高决策效率, 启迪决策思维

3) 系统能提供各种舆情的趋势分析信息给决策者

1.2 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由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种舆情的不断涌现,好的、坏的都有。政府部门、大型机构、社会企业等都希望能尽早识别不良倾向的、带有煽动或甚至含有社会危害的言论,或者是获取政策落实、制度实施效果等信息。这些需要揭示了系统建设在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同类系统现状

基于目前的网络现状,为数不多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基本上是采用关键词搜索进行舆情信息检测,由于关键词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不高,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的效果不够理想,更是无法自动发现新的舆情点。

部分网络舆情检测系统只是在企业内部使用,无法适用于政府部门等大型机构,部分系统采用的算法效率低,不能快速对数据进行处理,因而无法满足超大网络环境下的舆情检测与分析,无法做到自学习成长,没有类似知识库的自动累积处理功能,必须人工协助处理。基于此种情况,提出创建《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项目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简介

该系统核心部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前端信息展现几个部分。实现从网页获取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提炼、分析总结,最终形成决策信息并存入数据库中,提供灵活的前端查询机制,把信息传递给决策人员。

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实现以下目标:1) 对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2) 实现倾向性分析。3) 实现对舆情主题的跟踪。4) 自动形成舆情摘要。5) 形成趋势分析报告。6) 自动识别突发事件及发展趋势。7) 对敏感内容实现预警。8) 提供舆情分析统计报告提供决策支持。

4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1 网络舆情行为模式识别技术

对于“行为模式识别”算法应用最广和成熟的是防垃圾邮件的“行为模式识别技术”。在垃圾邮件的行为模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舆情内容内在结构关系、演化规律等基础信息,收集网络上典型的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政策热议等方面的适当数量的文章组成行为识别学习训练库,利用网上话题的热度、焦度、敏度、频度、锐度、歧度、粘度等度量指标作为舆情分析的依据,配以科学的算法,通过对“训练库“进行学习及总结、计算,结合网络舆情信息产生和传播的典型行为特征,建立网络舆情行为模式数学统计模型,以此实现网络舆情的智能发现。

4.2 自动分类和聚类技术[1]

自动分类是指按照已有的分类,把相关信息按照分类的标准进行归类。聚类则事先没有定义特点的分类及标准,是在分析过程中利用一定的算法,把类似的内容进行自动划类并聚合的处理过程。

根据舆情分析的特点,本系统基于统计的自动分类技术,利用向量空间模型来表示舆情分析的文档。对舆情文档特征进行抽取和加权、机器学习。在处理过程中,考虑到不同位置出现的语词的价值不同而给定不同的加权系数。机器学习的方法主要有支撑向量机、最近K邻居方法和贝叶斯算法[2] 等,可以根据舆情文档的特点而选择相应的方法。

舆情文档自动聚类的关键步骤有文档表示、相似度计算、聚类和给出聚类标识等。常用的聚类方法有单遍聚类法、逆中心距聚类法、密度测试法、图聚类法等。在网络舆情分析中,根据舆情分析的目的,选择那些最具有区分性的特征,而不是大多数文档都具有的特征来实现自动聚类。

在本系统解决方案中采取了自动归类和自动聚类相结合的方式,先进行自动归类,再在各类别之下进行自动聚类。

4.3 内容分析技术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各种内容分析技术也逐渐成熟,为网络舆情的深度挖掘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3]一书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内容分析中的各种常见问题,如测量、抽样、信度、效度和数据分析中的各种技术。在进行网络舆情内容分析前,获取相关网络舆情数据,经过数据清洗,获取有针对性的、信息量大、覆盖全面的、连续的内容样例,定义分析单元。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形成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再根据网络舆情建立合适的维度,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结论。

5 系统实现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建立了若干知识库,利用垂直搜索、知识发现、自动分词和抽词、自动分类和聚类、内容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监测、网络舆情的自动发现和分析。该系统建设的核心是要收集围绕主题的、足够量的数据,并经过整理形成规范数据再进行挖掘,输出有用的决策信息,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涉及五个主要方面:

5.1 数据收集处理

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的前提是获取基于某个主题的、数量足够多的、完整的网络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系统建设时考虑通过建立数据收集规则来达到此目的。在数据收集规则时主要考虑要收集的主题、要搜索的范围、更新频度、收集要到达的数据量等。

在规则制定后,信息收集组件利用类似“网络爬虫”的技术,按照已经设置的收集规则,到网络上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后按照主题归于相应的数据库中,以便下一步的数据处理。

5.2 信息处理模块

需要把收集的数据转为有用的信息,在收集到相关数据后,先期对已经收集完成的数据进行格式化、数据清洗、信息处理加工等步骤,最终形成规范的、适于统计的数据。然后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形成相应的统计信息,便于查询输出。下面将就关键核心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

5.2.1 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为了在数据挖掘分析前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形成最终有效的待分析数据。首先是继续数据格式化,利用数据格式化实现对各种网页格式的数据进行模式化解析,形成系统统一的数据格式;然后进行数据清洗把“脏”的“洗掉”。该处理步骤主要把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等不规范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的、重复的数据,形成数量足够的、时间段连续的、内容围绕主题的数据,为下一步的深度挖掘做准备。

5.2.2 实现对敏感舆情的报警

为了解决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掌握敏感热点或大事件的动态,系统特增加了此处理步骤,在此将利用对敏感热点或大事件的特征进行布控,在布控策略规则中设置需要关注的热点敏感关键字,相关组件将对存储的内容进行扫描、分析。对匹配上的内容进行预警并产生预警记录,同时支持手机和邮件的报警方式,及时把相关信息发送给预设的人员。该模块包括关键字匹配组件、报警处理组件。

5.2.3 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处理

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还只是数据,并没有形成有用的信息,所以引入数据挖掘分析处理步骤,以便对数据利用前面介绍的舆情行为模式分析、内容分析等挖掘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及分析,形成系统的核心信息数据,为数据展现提供数据来源。

为了对数据进行挖掘,系统内置的多种数据挖掘算法,实现自动对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针对中文信息的处理与分析,系统中的自动分词组件采用词典和规则为基础,综合利用了基于概率分析的语言模型方法,使分词的准确性达到99%以上。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词频、词性、位置信息,实现准确的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利用网络舆情模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发现新的网络舆情模式,便于用户尽早布防。

为解决自动分类的难题,系统内置自动分类组件通过对训练库的学习,获取每个分类的属性特征模型,然后使用这一分类体系对未知分类情况的数据进行分类。聚类组件将结构化的数据集合中的数据根据需要统计的主题划分不同的子集,自动学习形成新的分类,满足自动扩展分类的需要。

面对收集的海量数据,如何获取用户所需的信息这个是一个关键问题,系统通过关联分析、趋势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关联规则。同时,利用趋势分析技术,分析网络舆论等随时间的发展趋势情况,以便实现对舆论环境的监测与不良倾向的预警。

做到上面的内容还只是实现了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另外提供对新的知识的自动发现。利用自动分类与聚类等技术基础,对知识进行挖掘并汇总分析,能实现对新的网络舆情的发现及获取发展趋势。同时把结果合并到系统已有的知识库,达到不断扩展知识库的要求。

有时候用户会要对特定的事件或舆情进行跟踪,为了解决此问题,通过系统提供的对象跟踪组件,利用用户在系统中设置的需要特别跟踪的对象的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对涉及该对象的数据进行特别分析和处理,形成该对象的信息链存储到数据库中,在数据展现时可以通过图表等方式展现对象跟踪链的相关信息。

5.3 海量数据的存储

网络舆情数据量是海量的,如何提高查询的反馈速度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系统通过建立全文索引技术,对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建立合理的索引,使数据查询输出时提高输出速度及准确性,特别是针对重要的关键字进行检索时能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

除了全文索引,数据管理系统的选择是另外一个重点。考察目前已经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发现Oracle是最合适的。所以本系统就采用Oracle作为数据存储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其提供的多维查询技术,实现Olap的查询要求。

5.4 数据快速,准确的展现

有了海量的、有用的信息,如何把这些数据展现给用户?在本系统主要考虑对关键字的查询输出、舆情新关键字挖掘查询、舆情报告的输出、报警信息的查询、各种统计报表的输出。

对于输出的技术要求,在数据输出时系统利用Oracle系统的Olap技术结合系统提供的查询页面框架,可以实现用户从多个角度对各类数据的查询,在页面处理上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相关的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参考,相信不会有技术难点。

针对输出的内容,系统内置了部分统计报表,这些报表是基于网络舆情分析专家在舆情检测与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要。为了满足个性化的查询输出,同时系统支持用户自定义适合自己的统计报表。

5.5 通过系统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为了满足个性化的管理要求,系统提供系统设置、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备份等功能,支持定义常用的网页结构及识别规则的定义,用于在数据获取后的格式化分析。解决网页结构识别规则定义、报警关键字设置、报警记录接收手机号或邮箱设置、系统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内容。

6 小结

该文先介绍了目前网络现状、同时就同类分析产品的不足进行了描述。另外着重从《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的两个重点部分进行描述,从最核心的技术与模块组成来阐述系统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Han J,Kamber M.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Morgan Kaufmann,2000.

网络舆情分析范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36-02

一、引 言

201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着眼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加强新闻制度建设的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就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舆论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全球全民全媒体时代。

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主动适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主要负责人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要高度重视,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从以上的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已日益成为一些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年来的教育舆情事件,从教育层次上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舆情事件一直保持在一个高发的状态,网络舆情开始越来越多的形成并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各大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舆情的特点与网络的特点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以往文献中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或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水平 [1]、构建预警机制、监测机制、研判机制、上报机制、阅评机制、处置机制和反馈机制[2]等。但由于学者对现实管理中的难点认识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缺乏现实操作性。本文将在针对以上的管理方法,重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

二、现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实施起来的难点分析

(一)难点一:网络信息量大,实时监测难度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以往的校园BBS、新闻跟帖、贴吧、QQ、博客发展到目前的微博、微信等新型大众传播工具上;内容也由以往的学校突发事件以及与师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发展到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思想最活跃的时期,通过网络这个可以即时互动的平台发表言论,随意性很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多变性更加突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中不但要将这些大量的并随时都在变化的信息收集整理,还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识别,而这其中,监测又是最繁重最据挑战性的一项工作。现有的监测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人工监测;二是:计算机软件监测。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实际实施起来均有一定的难度。

1.人工成本投入大,管理压力大

信息的监测在整个舆情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定人定点的安排值班进行网上监测,不但延长了工作时间还加重了劳动强度,如果在学校单独组件这样的一个部门,不仅要增加一批人员,而且要对这批人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无形中也会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即便成立这样的一支队伍,网络信息更新和舆论导向变化都很快,人工监测的速度难以满足网络舆情监测的速度要求,往往使得监测比较滞后,很难做到及时监测。再者,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是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在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和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去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2.监测软件成本高,准确度有待证实

现有的文献中均提到了加强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市面上这类软件多是由从事舆情监测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的在研发,其次就是高校自主研发。无论是运用软件公司的系统还是自主研发最大困难是成本很高。据笔者了解这些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售价多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在目前一些高校负担购买科研文献资源都很吃力的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有经济实力单独购买或去投入人力物力研发如此昂贵的网络监测软件。其次,网络监测软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误报、漏报率有多高,还未见可靠的试验数据报导。

由以上分析可见,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测的实现还面临不小的难度,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首要难点。

(二)难点二:短时间内难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据研究文献显示,目前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办法有:培养“意见领袖”[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4]、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

1.培养“意见领袖”条件高

据本课题组随机抽取的1000名湖北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调查显示,在网络上经常发言的学生比例只占16.2%,对网络热点关注但不参与讨论的占82.1%。由此可见,只有少数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而这少数人又是那些在上网比较活跃,经常会发言的人,要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到目前为止,研究提出的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的“意见领袖”或“网上新闻发言人”是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首先“意见领袖”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能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渗透到舆情引导工作中。其次,对新闻事件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及时确定网络舆情产生的潜在事件点。再次“意见领袖”要思想清晰,对事件要看的清楚透彻,能及时把握住事件的关键点和发展方向。可见,寻找、培养一个“意见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意见领袖”往往具有专一性,一个“意见领袖”只能在一个板块甚至一个事件中具有领袖功能,要想“意见领袖”遍布整个高校网络舆情阵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期和不成熟期,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很快,很容易被网络思想捕获,并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在青年的道德思想教育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往往是经验教训,事先的说教一般不以为然或干脆听不进去,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样,网络道德建设更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把它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方法。

3.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难以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多变性

在众多文献中都分别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如两级报送体系[5],即通过学校、教育部两级报送路径分别上报舆情, 分别对学校和教育部负责, 同时, 如果突发事件有可能向校外发展时, 学校应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繁琐”。在高校,舆情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大学生工作处、辅导员、学校保卫处处都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有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真正负责舆情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很难到位。再说层层上报机制,由于舆情问题处理,不但要上报上去,还需要及时干预解决,等舆情被上报上去、处理意见再反馈下来,往往网络舆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性。

三、结 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加强,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许多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也都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存在监测和引导方面的实际困难。这些困难单靠某个高校或几个高校的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需要政府联合国家新闻媒体机构给予资金和专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假以时日,培养一支过硬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同时,还需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方法。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会取得巨大成效,高校网络舆情一定会健康发展,在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 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1(5).

[3] 陈新星.“意见领袖”:高校网络舆情新抓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网络舆情分析范文5

概括来讲,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抒发自己情绪、看法、观点等行为的总和,其对象多为社会或网络热点事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传播性。过去人们抒发舆论的范围比较狭隘,传播渠道有限。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让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扩散,影响力也随之增强。互联网体系带来的不仅仅是舆情传播的改变,更包括人们对事件本身的评论和意见发散,由此诞生了网络舆情文化。在网络舆情文化中,最受人们重视的就是舆情道德。舆情道德主要是通过人们在社交论坛、社会新闻类网站评论而产生的舆论评价体现。但新闻传播点与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碰撞时,往往会引发广泛讨论,一些声音和态度有意识、无意识的扩散,形成了“滚雪球”式效应。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约束性低,难免造成一些非常规或非正确的意见传播,无形中造成一种社会舆情道德压力。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

目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除电视、广播、纸媒之外最重要的传播力量,尤其是在公众事件上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无孔不入的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而据数据统计,99%以上的大学生都接触过互联网,对各种新闻、事件的观点大多从网络上获得,因此传播的言论、观点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自我个性和独立民主,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自我实现欲望,对于社会政治、热点事件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处在塑型期,遇事冲动,特别是对于事件缺乏理性、客观的分析,思想容易被引导和被影响。因此,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从思想交流角度来看,网络舆情能够推动大学生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有利于自我成长与实现。从客观上来讲网络舆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传播的新途径,是兼具社会批判和社会反馈的媒体武器,它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方面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舆情能够便捷、直接地进行意见抒发和思想交流,有助于吸收更开阔、更先进的思想,使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从公共责任意识上来说,适当的网络舆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共责任感,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宣导中来。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参与度越高,越能体现高等教育人群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度。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政府策略、民生事件,对政府管理行为起到监督作用。比如在日前的林森浩投毒事件中,大部分讨论声音都来自于高校学生,在这类事务的跟进和处理中,大学生发挥了能动意识,能够自觉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培养公益精神,为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关注社会问题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同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有消极影响。在网络舆情的传播扩散时,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不恰当引导。由于自身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大学生无法客观、理智地分析事件,容易将网络事件上升为道德暴力,诸如人肉搜索、网络曝光、网络声讨等等。如果对边界认识模糊,极易造成舆论压制,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困扰,甚至会片面认识理解事情真相,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恐慌。

四、如何塑造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

网络舆情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公权机关 网络舆情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6.2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巨大。一件不起眼的事,都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一呼百万应”,引发舆情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及时对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对提升公权机关的公信力,创造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公权机关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对于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把好的事情炒作放大,也可以把坏的事情炒作放大。现阶段,公权机关网络舆情应对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舆情苗头反应迟缓。

任何舆情的形成都要经历舆论潜伏、网络围观、争辩聚合和影响消退四个阶段。舆论潜伏阶段是抑制舆情形成的最佳时期。网络围观阶段是引导介入的最佳时期。但在实际工作中,公权机关对舆情苗头,反应迟缓、疏于引导,往往是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贻误最佳战机,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对信息公开遮遮掩掩。

近年来,公众对公开真相的要求非常强烈,而公权机关或的信息资料前后不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导致公众产生被欺骗的感觉。遮遮掩掩只能助长谣言泛滥,造成视听混淆,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加大处置难度。2010年,云南晋宁县一大学生失踪,其家人在寻找时意外牵出了当地多名青少年连环失踪案。案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强烈关注。因报道中提到的失踪人数和名单不尽一致,失踪人员去向的传言又得不到官方的证实,再加上案发后警方的消极应对,种种原因使得该案在众人的猜测和质疑声中迅速演变为一起舆情严重的事件。

(三)对舆情信息删除堵封。

当前,面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公权机关往往不是主动化解矛盾、引导舆论走向,而是一味删除或堵封,或者听之任之。这样不仅不能减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加剧负面情绪对立和负面舆情的升级扩散。

(四)对危机处置忙乱无序。

舆情危机形成后,公权机关必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一些公权机关考虑问题过于简单,盲目应对。有的该、不该的信息一齐。有的不顾事实,极力强辩。有的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2013年6月初,由大连骑警话题所引发,媒体开始关注深圳光明骑警队“养马费”。面对央媒追问,涉事机构选择了沉默。即使后来通过“警方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但内容中的一些辩解,如“日均70元,比警车还要便宜”的说法被认为极不专业,经报道被放大,衍生二次舆情,负面评议不降反增。

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应遵循的原则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既要坚持以往对传统媒体的控制理念,又要兼顾畅通民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具体来说,公权机关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及时原则。

及时,就是要在网络舆情还在舆论潜伏和网络围观阶段时,就能做出迅速回应,杜绝谣言的出现和传播,争取不让舆情进入到争辩聚合阶段。因为在网络舆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信息进行及时地回应,可以抢占舆论的先机,避免谣言在网络上四处传播,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否则,网民就只能进行猜测和推测,或到处打听小道消息,疑虑、恐慌等消极影响将会不断扩大,甚至还会出现非理,给政府的处置工作造成极大压力。2011年上海地铁追尾事故中,9月27日下午14时11分上海地铁10号线出现故障,大量网友第一时间微博消息。仅仅三分钟之后,“@上海地铁shmetro”就“突发运营信息”,提醒地铁班次间隔延长并敬请乘客谅解。随后滚动多条微博,向乘客解释并作换乘指引,还公布了事故原因。截至当晚18时30分,“@上海地铁shmetro”共事故微博63条。此举广受网友好评,杜绝了谣言的产生,满足了信息饥渴网友的需求。所以,公权机关应该在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让老百姓听到政府发出的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并不是标准答案,但至少表明了政府方面的一种姿态,给老百姓一个承诺。当老百姓听到这种声音后,就会理解政府,只是调查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就能起到安定人心,控制谣言扩散的作用了。

(二)坦诚原则。

坦诚的态度是化解危机最好的策略。对待负面报道要真诚和低调,应有必要的胸怀与雅量。公权机关相对于记者或媒体而言,处于强势地位,一旦出现对立,公众的感情天平更容易倾向弱者。媒体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主流价值,遵循、承载民意的强势运行逻辑,即使出现报道偏差,也会得到“言论自由”、“满足公众知情权”、“合理质疑权”等的思维和制度的庇护。实际上,对待网络舆情的负面报道,不同的处理会带来不同的后果。“负面报道”不一定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反之,处理妥当,对政府来说还是个很好的契机,能够进一步巩固亲民的良好形象。

(三)第三方原则。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争取权威的第三方为你说话,是网络舆情能否妥当处置的重要因素。公众在网络舆情中追求真实和公正。与舆情危机没有直接联系的“第三方”团队或人士说的话,往往更容易让人觉得真实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