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推荐一本对你影响很大的文学作品吗?

关注者
441
被浏览
82,480

280 个回答

目前为止,我像海清对欧豪的评价一样,将《包法利夫人》奉为我的神。

或许有人读过这本书,以为它像古天乐的脸一样平平无奇。

其实 ,《包法利夫人》的好绝对是静水流深。

苏童说,“《包法利夫人》甚至是一部超越完美的作品”。

米兰·昆德拉说,“直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出现,小说的成就才赶上了诗歌的成就”。

纳博科夫说,“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

如果你没有看出它的好,强烈推荐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里面有专门对《包法利夫人》的深度分析。

在今天,《包法利夫人》依旧值得被阅读,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包法利夫人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多少差别,始终有很多人对玛丽苏故事百看不厌。

而《包法利夫人》就是在给玛丽苏小说挖坟。





包法利夫人的生命中一共有三个男人。

第一个男人是查理 ,小说开头就用细节说明他是个蠢人。

校长对任课老师交代,“学习和操行要是好的话,就按照年龄,把他升到高年级好了”。这说明查理比其他人年龄大,比同龄人要愚笨些。

小说里的女主角玛丽,受过一定的教育,爱看玛丽苏小说,一直相信有个多金帅气专一的高富帅踩着五彩祥云娶她进门。

然而,玛丽却嫁给了资质平庸的查理。

婚姻生活无法满足她对生活的渴求,出轨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了。

在婚后,玛丽遇见了第二个男人罗道耳弗。

这个男人让玛丽心醉神迷。

因为罗道耳弗的账面实力太好看了,多金帅气,善于打造专一形象。

一个涉世深的人会知道,男人有一个不可能三角 ,多金帅气专一,不可能同时存在一个男人身上。

因为这样的男人是人间尤物,很容易经受太多诱惑。一个能拥有花园的人,很难与一朵花朝夕相处。




罗道耳弗睡够了玛丽,就果断甩掉她。

他写分手信的状态,简直绝妙,分享如下——

他又念了一遍信,觉得很好。他带着感情寻思道:“可怜的小女人!她以为我的心肠比石头还硬了;应当来几滴眼泪才对;不过我啊,我哭不出来;这不是我的错。”

罗道耳弗于是倒了一杯水,沾湿手指,在半空丢下一大滴水,冲淡一个地方的墨水。

罗道耳弗成为过去,玛丽包养了小鲜肉赖昂。

赖昂是个有色心没色胆的懦弱之辈,穷的只剩文艺细胞,是个没啥钱的打工人。

包法利夫人和他偷情,一直住豪华宾馆,这也让包法利夫人陷入高利贷的漩涡。

福楼拜的文笔非常简洁精准,他能用一句话就点出赖昂是个色胚,“他只爱棕色头发女人”。

而包法利夫人,是黑乌乌的头发。

有些电影版《包法利夫人》把赖昂拍得很有魅力,其实这是辜负了《包法利夫人》反玛丽苏小说的用心。


书中曾这样描写两人约会的场景——

“两个人,并肩漫步,她靠住他,他照她的脚步,放慢步子;空气燥热,一群苍蝇在他们前头飞来飞去,嘤嘤作响。”




如果福楼拜是个玛丽苏小说作家,飞来的不是苍蝇,而会是蝴蝶。

包法利的生存困境,是她读了太多玛丽苏小说,信奉会有个真命天子给自己一份浪漫爱情。然而,婚姻生活让她失望。

现在流行的爱情故事小甜剧,也不过是玛丽苏小说的翻版。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人类的主流口味,并未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包法利夫人》其实写了三个包法利夫人,第一位当贤妻,第二位骗婚,第三位出轨偷情,无论怎样,这三位包法利夫人的命运都是不幸的。

三位包法利夫人有明显的代际传承的关系,这像极了繁衍不息的人类。这里面也有个寓意,包法利的人生能结束,她们的平庸和愚蠢绵延不绝。

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有人问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是谁?”

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这个段子来自一位传记作家的虚构。但它能广为流传,也能说明大众的共同认识,包法利夫人说的是女人,也可以是男人。

无论男女,都有愚昧虚荣的一面。



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阅读《包法利夫人》,用来清神醒脑。

然而,这里面也有个悖论,那些喜欢看玛丽苏故事的人,很难去读《包法利夫人》,而喜欢读《包法利夫人》的人,估计也未必喜欢玛丽苏故事。

《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世界读书日来推荐一本】


故事简介:(复制的)本书系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对我来说这本书相当难读,读他的感觉就像当初读《城堡》一样。但是还是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自认为只读懂了他的千分之一更甚只有万分之一。这本书的意义对我来说是非凡的,第一本对我三观起显著的塑造作用的是《平凡的世界》,虽说作用显著但过程更像是润物细无声,轻柔地为我的三观添砖加瓦,而这本书更像是重击到我灵魂深处,让我怀疑自我撕裂自我,然后不得不去重构三观,读完之后也许会尝试去信仰些什么。唯一让人可惜的就是写作未遂。


【小段感悟】(原谅我这拙劣的文笔):

信仰是什么?爱是什么?道德是什么?有上帝吗?全篇混杂着人性的多重与宗教大观,站在了俄国一隅写的却是全人类。


“人类一定会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种力量,为美德而生活,即使不相信灵魂不休也无妨,在自由、平等和博爱中找到力量……”


伊凡和阿廖沙的对话直到宗教大法官一章,是最让我为之震撼的一段,对祂的质疑,对信仰的质疑,让人感到发麻,悲壮、大爱。伊凡的头脑风暴也许同样掀起来千万个读者的头脑风暴,那些话语,那些思想萦绕在脑子里难以散去。多少个夜晚一想到那些孩子,宗教大法官对基督的质疑,都不禁一怔。在对一个个人物的细致刻画中、在佐西马长老与神秘人的故事中、在案件的发展中……多少深刻的话、多少直接人心的描述……那些话现在依旧适用,很多东西在变,很多东西又没变。

人性的多重穿插在整篇书中,作者居然可以把人剖析得如此彻底,读到很多段落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受甚至流泪,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了答案。每个角色都有他的价值,高傲的,可怜的,悲惨的,凶恶的,怜悯的,智慧的,愚蠢的,可爱的,放荡的,暴躁的……前一个让我爱之深的人物后一秒就让我恨之入骨,再然后就是两种情感的不断交织。我想丑恶的嘴脸和高尚的灵魂之间的界限能怎么界定?确有那么些瞬间,所有人都高尚了起来。


“请告诉派您来的那些人,‘树皮擦子’永远不会为了钱而拿自己的灵魂交易!”他一边喊一遍举起一只手。接着,他猛地转过身,飞快地向前跑去。但还没有跑出五步,突然又转身,向阿廖沙做了个飞吻的手势,但跑了不到五步,又回过头来。不过这是最后一次,这一次再也没有苦笑的样子,而是挂满泪水的脸在抽搐。


“我们首先应该善良,这是第一位,其次应该诚实,最后应该永远互相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