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 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 5% 左右,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
关注者
1,544
被浏览
2,521,070

590 个回答

预期目标5%虽然看着和去年一样,但内涵截然不同。因为今天local gov受债务约束,加杠杆有心无力。而且不少省份因为过高的债务,直接限制了大量的投资项目。

那靠什么做到5%的GDP增长?和往年相比,以下两者的地位在提升:

  • 超长期特别国债(central层面加杠杆);
  • 消费。

另外,这三年报告的对比:

项目2022会议2023会议2024会议
GDP目标增速5.5%5%5%
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100万1200万1200万
城镇调查失业率<5.5%5.5%5.5%
居民消费价格增速(CPI)3%3%3%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粮食产量>1.3万亿斤>1.3万亿斤>1.3万亿斤
赤字率2.8%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7.4万亿28.5万亿
地方GOV专项债券3.65万亿3.8万亿3.9万亿
特别国债先发行1万亿
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国防支出预算增长7.1%7.2%
消费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稳定大宗消费
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
房地产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坚持租购并举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有效防范化解头部房企风险
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防止无需扩张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去年的5%目标是非常符合经济实际情况的,且完成度也基本符合2023年年初预期,最终为5.2%,而今年的5%则存在很大的不同,可能会让地方选择一些特殊手段来应对,我们不妨先回顾去年的情况:

去年的增长的优势:

低基数,相对来说,2022年是防疫政策的最后一年,尤其是三产受冲击最严重,而恰恰三产又是容纳最大就业的产业,餐饮旅游消费等等都会受到大幅的压制,最终表现为3%的实际增长,相对于正常的增长年份,2022年的是相对低基数的一年。而2023年防疫政策放开,疤痕逐渐消失,尤其是三产恢复非常显著,增长达到5.8%,拉高了一产和二产平均之后的总增长值,一产和二产增速都是低于5%。

低通胀,低通胀往往对经济是抑制作用,但在计算实际增速的时候也会拉低修正,比如高通胀时期美国的名义增长超过9%,但实际增长也只有2%左右,这就是价格的修正,而我国去年基本维持通胀低位运行,且出现了罕见的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我们所看到的在增长目标都是实际增长,去年的名义增长是不到5%的,当然有人会说通胀会刺激到经济增长,但也分时候,去年就是极高的货币增长并未带来高通胀,无法转化为居民收入和福利,自然也就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甚至会出现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胀同时存在,实际增速反而更低。

外贸超预期,去年在美联储加息下以人民币计价依旧实现了正增长,虽然增速几乎可以忽略,但终究没有像年初IMF等结构预测的外贸下滑,从而太多的拖累经济增长。

投资加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齐发力,财政赤字3.8%,货币供应增速M2虽然有所下降也在9.7%,相比于不到5%的名义GDP ,依旧是非常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宏观杠杆上,也能得到验证,从2022年末的274.3%,增加到2023年末的287.8%,一年增长高达13.5%,其中政府杠杆增加5.3%,也就是债务占GDP的比重增加了13.5%,13.5%的宏观杠杆增速换取5%不到的名义增长,很难说是高效。

那么今年我们的情况如何?

低基数效应消失,5.2%的实际增长吃到了防疫政策放开之后的红利基本达到了正常水平,如果今年还设置5%的增长目标,压力肯定要高于去年,尤其是三产,基本已经实现了恢复,再想其能贡献5.8%的增速怕也是很难,毕竟这东西是挤压的需求释放,而稳定的增长则需要居民的资产负债状况作为支撑,而居民现在最缺的大概就是高杠杆下的收入稳定和福利稳定增长。

低通胀转向高通胀?这点是存疑的,虽然我国过去也发了很多货币和政府加了很多杠杆,但多是间接福利,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种间接传导会出现上层分配,而流入下层的效率过低,居民无法获得收入和福利直接增加,转化为投资和消费的效率自然也低,如果分配环节不做改善,而同时又比去年维持更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好一点的结果就是去年这种,工资不涨物价也不涨,而更坏的结果就是大量货币冲高能源等基础价格,工资不涨而物价涨,其实就是滞涨的风险。

政府举债能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增长指标,过去十几年的路径依赖就是以房地产为平台的税收和投资,以及不断依靠城投等平台举债来增加投资,房地产很清楚,对GDP的一阶贡献就是房地产吗买卖,二阶贡献就是政府约50%的税源,拿到钱以后可以进行基建等投资,从而拉动GDP,效率再低也有一部分流入劳动者手里,带动三次的投资和消费。此外,单纯的税收和卖地都无法满足地方的花钱欲望,还有以城投为代表的特色赤字货币化,其实就是我国的政府征收铸币税的过程,过去依靠土地财税拉经济,现在依靠举债拉经济,这也是这几年政府杠杆加速的重要原因,而同时存在一方面以债养债债务置换的化债,另一方面还在不断的以城投等为平台扩大债务。

外因,美国通胀迟迟不能达到预期,还存在不间断的反弹,让美联储降息周期和降息幅度都存在不确定性,只要维持高息,就还会不断吸收市场的过剩资金,美国的商业地产和住房市场都出现了转向,再之后就是消费能力了,如果说去年的进出口是超预期,今年我们也可以乐观一些,基本保持不变,或者略微下降在全球需求收缩下都是非常好的表现了,但也会像今年这样,不拖后腿就已经很好了,外需再强,也不能对其抱有太大的预期,不可能一面鼓励脱钩,另一面还能期待他们多买东西。

总结起来,去年从年初制定的GDP增速开始,都是非常保守且客观的预期,结果也自然符合增长预期,而今年则情况与去年大不相同于,数学上的基数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问题,你还能降息多少,政府还能借多少钱?外贸即便保持乐观,国际需求环境下,像今年这样不拖后退就已经是乐观的表现了,你也不能对国外的消费市场抱有太大的预期。投资消费出口,消费除非改善分配环境,但这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出口维持稳定即可,唯一的增长点又落在了投资上,比如基础设施的投资,而这个又不同于房地产高涨周期,居民举债提供大量的土地财税,上有目标,下自然有对策,那就是继续放开地方的举债,尤其是以城投为平台的融资,来扩大支出,但这种的效率你就不能指望太高了,未来中央也还得想办法协助地方化债,费尽精力填一个坑,地方再挖四五个坑的可能性非常大,地方隐形债最大的特点是高利息,缺乏监管,花钱不透明性高,如果非要设置高增长,学习国外的赤字货币化,也比让地方不断的创造更高成本的债务好得多。

去年设置的增长目标低于国际机构IMF预期的5.4%,低了0.4%个百分点,去年的目标可以用中性保守,而今年的增长目标又高于IMF预测的4.6%,高了0.4%,那么今年的则是中性偏乐观,可以预期的事,政府债务和宏观杠杆要经历一轮高增长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也是路径依赖的债务支撑性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