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zhihu.com提供.
切换模式

2024汽车行业“内卷”进一步加剧,车企应该如何进行营销破局?如何挖掘汽车市场新增量?

关注者
156
被浏览
330,882

123个回答

刘延
手机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营销是“内卷向上”的重要方式。

传统车企对于产品营销的能力积累的太浅了。汽车智能化的年代,很多体验是可以通过视频传播的,比如座舱交互,比如智驾能力。而这些也是当前差异化的点。

说实话,国内很多自主车型真就硬靠产品力撑起来的。

广告投放了怎么评估?

营销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广告投放有一半的钱是会被浪费的,但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一半。

也因此,在数字广告的时代,广告效果的跟踪就多了很多数字化工具。

有了数字化工具,就有了应对数字化工具的作弊工具。


而传统车企对于自己产品的品牌定义、客群画像、传播路径、传播方式、监控手段,包括社交媒体分析、转化跟踪,甚至一些AB test,这种对于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视为常识的东西,大概率是都没有的。

好酒也怕巷子深啊。

据我所知,国内某产品力相当硬的车企,去年底才正儿八经组建自己的市场营销部门,从广告公司挖了不少人过去。

——这也能理解为啥这家车企能整出来那么多营销骚操作了。



所以,很多车企质疑小视频、向往小视频、成为小视频

小视频是个代名词,代表着在各路新媒体上,以不同于传统广告方式形成的用户自发性传播。

整活才有传播能力,四平八稳的东西没人看。

——比如我写的科普文浏览量就低很多。

往前,新媒体领域传播直播的整活主要在新势力里。

蔚来李斌的直播让很多人圈粉了(包括我,不过我是线下被真人圈粉的)。

问界的“小视频”把高阶智驾选装率一把干到接近50%。

于是,传统车企也有点按耐不住了。

先是批评小视频,但也成为了小视频。

长城的魏建军、奇瑞的尹同跃都出来直播了。

直播的内容说起来简单,自家的车,在城市高阶智驾的表现,以及座舱交互的体验。

我没追直播,但我去看了些切片,说真的,让我对这俩人路人转粉了。

俩人都没直播经验,说的话也都有很明显的安排痕迹,甚至存在一些尴尬。

但都表现出了对自家产品的骄傲和信任。

很真实。

长城的后续传播就跟上了,包括直播的投放、后续传播,也让人对长城的智驾有了更多的了解。

——哦,原来长城的智驾做得也不错。

奇瑞的后续传播还没跟上,甚至直播观看人数也不够多,后续传播也不够广。还是缺口气,但直播的切片我觉得真的可以多投放。


这些背后其实都是营销体系的变化。

汽车智能化的年代,很多体验是可以通过视频传播的,比如座舱交互,比如智驾能力。而这些也是当前差异化的点。

而非传统汽车年代,需要人屁股坐进车里,完整的开一圈才能体验到空间、底盘、操控的差异。

好酒也怕巷子深。

传统车企也应该建立一套属于数字化年代的营销思路了。

科技Yttrium
手机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先说个不摆在明面上,很多人会忽视的事实。

在国产新能源车产品力飞速上升的时候,很多人依然保持着对老牌海外品牌的喜爱。

这背后也离不开营销的支撑。

自主品牌要想赢得和这些品牌的竞争,不能仅仅在技术上发力。

比如,两年前还在加价的雷车,官网上就挂着自己最优影响力的广告词。

"矢志不渝,追求完美",这句曾被《Brandweek》评价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广告词之一",成为日后二十年中时刻指引着LEXUS雷克萨斯的灵魂坐标,不仅在美国开疆拓土,更在世界豪华车阵营中急速前行。

再比如,2020年左右的奔驰E和其所强调的“社会中坚力量”。

中国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互联网营销是反感的,觉得太吵闹。

但如果我们认真去看看类似上面我举例的,这些海外品牌几十年的沉浸式营销投入,不难发现,通过互联网手段解构这些符号,同时把一些新的符号传递给消费者,几乎是唯一可能让自主品牌杀入高端的路线。

如果依然采用和上面这些传统高端品牌同样的方式,既没有历史可以讲故事,也没有钱可以让故事被更多人听到的自主品牌,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

所以像“xx领先”、“xxx万元下最好的xxx”、“媲美xxx”,甚至汽车跳舞和原地转圈,这些吸人眼球的发言,带来更多流量的操作,我觉得大家应更宽容些。

如果说新能源的技术路线变革,给了自主品牌在技术上“换道赛车”的机会。

那国内发达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也同样给了自主品牌在营销上“换道赛车”的机会。

不过,一些传统的营销手段,在互联网营销时代依然值得保持,并且会成为企业面对黑稿时的缓冲池。

比如公益。

社会责任不是一个噱头,任何想走的远的公司都要注重这方面。

在新的时代,互联网营销可以作为放大器放大这方面的投入,也会放大这方面的缺失。

再比如客户服务。

虽然我已经准备卖掉手上的雷克萨斯,但雷克萨斯4S店带给我的客户服务,依然让我印象深刻。

与之相比,不少自主品牌的交付中心和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当用户在社交网络上抱怨服务差的时候,这些放大的流量也同样会反噬品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