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尿尿发黄怎么回事 科普一下尿检那些事

快速问医生 2018年09月10日

      

一、为什么会出现尿尿发黄

      1、 小便黄,建议您检查肝胆.做b超检查,是否有胆囊炎.或做两对半及丙肝检查是否有肝炎.平常不要喝酒.指导意见:还要多喝水,否则尿液浓缩也会有这个现象的.当然有的药物也会导致尿液发黄的.

      2、从叙述的情况看,尿液发黄,这个情况多见于平时饮水少、出汗多的情况下。指导意见:如果没有饮水少、出汗多的情况,需要检查一下肝功了,早上去医院,化验个肝功、尿常规、做个肝胆超声就可以明确的。

      3、 正常排出的新鲜尿液呈浅黄色,这是因为小便里含有一种黄的尿色素的缘故。喝水少,尿里的尿色素比例大,颜色就显得黄。指导意见:食胡萝卜,服核黄素、痢特灵、灭水滴灵、大黄等中西药过程中,可出现尿液变黄的情况,常见的发热或有吐泻症状的病人因水分随汗液或粪便排出,尿就会浓缩减少,而尿色素没有改变,这样小便的颜色就显得很黄。

      4、 这个情况的话,一般考虑属于体内水分缺乏所引起的症状。指导意见:这一这种情况的话,注意平时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然后的话就是要大量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不是在大量运动的时候可以喝一些淡盐水。

二、科普一下尿检那些事

      一尿液颜色

      正常人尿液是淡黄色,清晰透明的液体。尿液浓度和化学成分可影响尿液颜色。尿液稀释,呈淡黄色,尿液浓缩,呈琥珀色。影响尿液颜色的因素有:饮食,药物和疾病。

      1. 乳白色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结合压迫肾周围淋巴管等。

      2. 淡红色或棕红色(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结核、结石及炎症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3. 酱油色、葡萄酒色(血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者,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恶性疟疾等。

      4. 尿色深红带黄如浓茶样:见于胆红素尿。

      药物对尿液颜色的影响

      1. 黄连素,复合维生素B,四环素,维生素B2,利福平,磺胺嘧啶,复方大黄片等可使尿液变黄。

      2. 呋喃妥因,扑疟喹宁,伯喹,磺胺类药物可使尿液变赤黄或棕色。

      3. 氨基比林,酚肽,苯妥英钠,利福平,冬眠灵可使尿液变红。

      4. 消炎痛,亚甲蓝,阿米替林可使尿液变蓝绿色。

      5. 灭滴灵,甲基多巴,左旋多巴,雷米封,山梨醇铁可使尿液变暗黑色。

      6. 非那西丁,奎宁可使尿液变棕黑色。

      二透明度/浑浊度

      尿液中某些物质可影响尿液透明度,如细胞碎片,管型,晶体,细菌或蛋白质。通常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或混浊三种。

      轻度混浊或混浊(如乳糜尿,脓尿,或磷酸盐晶体)提示患有疾病。但其它因素,如阴道分泌物,精液或前列腺分泌物也可影响尿液透明度。

      三尿酸碱度

      正常尿pH值为4.5-8,呈弱酸性。肾脏系统可排泄H+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因此,尿酸碱度可根据内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机体酸碱平衡。

      尿pH值是诊断肾脏病(如感染,结石或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有效指标,此外还有助于监测药物治疗应答情况。

      碱性原因

      1、食物因素—柑桔类水果、蔬菜可降低尿液酸度。

      2、药物因素—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噻嗪类利尿剂等。

      3、病理因素—碱中毒、肾小管酸中毒、肾盂肾炎等。

      酸性原因

      1、食物因素—蔓越莓,肉类食物可增加尿液酸度。

      2、药物因素—氯化胺、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

      3、病理因素—发热、酸中毒、痛风、慢性肾病、白血病、糖尿病等,可使尿液变为酸性。

      四尿比重

      尿比重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值为1.005-1.025。

      1. 尿比重降低:见于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如尿崩症,镰状细胞性肾病或急性肾小管坏死。

      2. 尿比重升高:见于脱水,蛋白尿,急性肾炎,高热。

      五葡萄糖

      尿糖指尿液中的葡萄糖,正常水平 ≤ 130 mg/dL。尿糖升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慢性肝脏病等,也可见于妊娠,大量进食者。

      六尿酮体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无酮体,但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机体消耗脂肪产生能量时可释放酮体如丙酮,乙酰乙酸和B羟基丁酸,导致尿酮体检测阳性。

      尿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饥饿,腹泻,严重呕吐和妊娠。

      七尿亚硝酸盐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检测不到亚硝酸盐,但尿路感染者,感染细菌可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常见感染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因此,尿亚硝酸盐阳性提示患有上述细菌感染的尿路感染。

      八其他指标

      白细胞酯酶:正常为阴性,阳性提示有炎症存在。

      尿胆红素:正常为阴性,0.5-1 mg/dL。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及阻塞性黄疸。

      血尿:正常每高倍镜视野 ≤ 3 个红细胞

      尿蛋白:正常值 ≤ 150 mg/d

      红细胞:正常值 ≤ 2个/hpf

      白细胞:正常值 ≤ 2-5个/hpf。

      鳞状上皮细胞:正常值 ≤ 15-20个/hpf

      管型:正常值 0-5个透明管型/lpf

      酵母菌: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无酵母菌,尿酵母菌阳性提示泌尿系真菌感染。

三、尿的信号一般都有什么

      最常见的词语就是:尿急、尿频、尿痛。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尿急、尿频、尿痛呢?是不是憋不住尿就是尿急?一天上几次厕所就是尿频?

      尿急:一般是指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需要排尿,难以控制。

      尿频:一般正常成人白天排尿3-6次,夜间1-2次,单位时间排尿次数增多就是尿频。当然,如果是饮水增多、天气寒冷或者精神紧张,又没有其他症状的话,就很可能是生理性尿频。

      尿痛:就是指排尿时感到耻骨上区、会阴部和尿道内疼痛或烧灼感。

      如果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十有八九,就是尿道炎症。这几个症状,是很多泌尿系统疾病经常会出现的,应该警惕,特别是合并了其他情况,如血尿、多饮、尿线细等等,应尽快去医院诊治。

      饮水千般好

      细心的人可能会观察自己的尿,有时候清亮一点,有时候就黄一些,甚至有时会出现白色浑浊的尿液,慌慌张张跑到医院验尿,却发现没有问题。

      这就要说一下水对我们人体的大作用了。饮水多,尿就不至于过于浓缩,析出晶体的机会就减少,这样得肾结石的几率也会降低。另外,饮水多,产生相同尿液所用的时间也会相对减少,可以减低患尿道炎症的机会。对于比较容易得尿道炎的女性来说,性生活前饮一杯清水,可以有效降低尿道炎的发生率。

      宝宝尿黄

      宝宝的小便黄两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生理性的;另一种是病理性的。病理性的是总尿黄尿,就要医治了。如果是间接的那就是孩子的火大,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降火。

      生理性尿黄。尿黄是宝宝上火的典型症状之一,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少,消化酶的活性低,承受不了饮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如果饮食不当或喂养方式不妥都可引起尿黄。

      病理性尿黄。尿路感染会引起尿黄,但新生儿和周岁以内的婴儿尿路症状并不明显。大多患儿只出现发热、不愿吃奶、脸色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并非尿路感染的全身症状。当发现宝宝在排尿时出现哭闹,或出现尿频、顽固性尿布疹时,可能存在泌尿器官的感染,应及早去看医生,常规检查尿液。

四、尿黄的治疗预防有哪些

      尿又称尿液或小便,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排出的尿液可调节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清除代谢废物,尤其是退化变性的蛋白质和核苷酸所产生的含氮化合物。正常人的尿液大多数为淡黄色液体。尿液检查可以揭示出许多的疾病。尿的生成有赖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

      一、多喝水:

      婴儿每天需要大量的水分,每次喂水量约为每顿奶量的一半:出生第一星期30毫升;第二星期45毫升;1个月后50~60毫升;3个月时60~75毫升;4个月时70~80毫升;6个月时80~100毫升;8~12个月时100~120毫升。夏天应适当增加水量。

      二、调理上火

      尽可能择选母乳喂养。长期喝配方奶粉和鲜奶等高热量食物的宝宝,可选择药食同源的植物清火产品,缓解上火的尿黄的症状,达到"一清二润三舒畅"的降火效果。

      健康人,在寒冷季节如果喝水少,有时也可出现白色混浊的尿,这是由于尿中含大量盐类,并非患了什么病。只需要平时多饮水,就能使尿液变清,必要时服少量苏打片碱化尿液。

      可以通过下面的小试验来判断是生理的还是病理的。

      将尿液加热,或于尿中加入几滴醋酸或少量小苏打,如混浊的尿液变得清了,说明尿的改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当然,如果通过上述试验,尿液中的混浊物不能消除,且呈云絮状沉淀,则可能存在异常情况,必须到正规医院请专科医生检查,千万不能盲目乱求医,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