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大宗交易“一股难求”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3日 02:32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张 歆
几乎每个交易日坚持挂单买入并持续数月却未能买到一股海通证券。这个真实的故事不是发生在二级市场上,而是发生在大宗交易平台。
今年以来,刘先生一直在上交所的大宗交易平台发布买入5000万股海通证券的意向却“求一股而未得”,而今年3月份开始加入申购海通证券的某阳光私募基金的岳先生更是直接挂出了意向价,但仍没有任何卖家愿意割爱——“只要价格合适,我当然要买入海通证券了,但是一直没有卖家找我”,岳先生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3个多月“零成交”
从3月4日至昨日的13个交易日里,作为某阳光私募基金代表的岳先生已经9次挂出买入意向,申报买入的数量分别为1000万股和500万股不等,申报价格在9.4元-10.15元区间。而另一位投资者刘先生则从1月4日以来38次求买海通证券5000万股,不过刘先生并没有直接挂出自己的成交意向价格。
虽然买入数量和价格不尽相同,但岳先生和刘先生都没有能够实现成交。
不能成交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意向价格过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以昨日岳先生的买入意向价格9.48/股来看,昨日海通证券收盘价为10.03元/股,意向价为收盘价的95.5%,通俗来说也就是打了约95折。对于交易数百万股乃至上千万股的规模来说,95折显然还算是一个合理的报价。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都是在当日收盘后进行的,因此,股票的收盘价格往往对大宗交易价格有一定的指导性。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上交所公开信息发现,其实自从2010年12月16日以来,海通证券在大宗交易市场再也没有成交过,惜售的情绪非常明显,而之前几个月平均每个月海通证券都有4-5笔的成交。
“其实,海通证券从去年12月下旬以后股价出现了持续下跌,价值低估的判断越来越被二级市场接受,因此持股数量较多的机构和持有解禁股的大小非们并不愿意选择此时出手”,一位金融业资深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此外,他还提醒记者,关注海通证券二级市场的成交量。“近三个月,海通证券的换手率普遍很低,多数不足0.5%,这说明二级市场的成交以散户和中小投资者居多”,他表示。
此外,另有分析师指出,包括海通证券的券商股今年行业趋势有望企稳并上行,业绩同比正增长可能性大:多重因素下佣金率下滑趋势放缓,券商经纪业务利润率有望企稳;今年市场交易额有望保持高位运行,券商经纪业绩值得期待;券商去年自营业绩基数较低,同比正增长可能性大;创新业务有望带来实质性业绩贡献,为券商板块表现加力,其中直投业务方面,在经历了近2年的投入期之后,券商直投业务迎来收获期,中信、海通等公司目前直投业务均已储备大量浮赢,确保公司2011年业绩同比增长,融资融券业务方面,转融通放开步伐加速,市场交易规模有望大幅提升。
东北证券证券行业分析师赵新安则认为,海通证券的资本金比较大,在创新业务领域也是做的比较不错的;另外,海通证券未来可能以转融通为机遇,因为海通证券北京的客户比较多,在北京的投入比较大,转融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同时,海通证券直投业务做的很多,其中不少项目已经上市,随着上市项目的增加,它退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实现投资收益的机会就越来越多,直投业务对它的利润的贡献也会慢慢上来。
借海通“招募大小非”
“我选择买入海通证券,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考虑,由于海通证券在大宗交易市场比较活跃,大小非的交易行为一度非常活跃,我也希望借此让这些潜在卖家注意到我”,某阳光私募基金的岳先生对《证券日报》记者坦陈,“不过,只要价格合适,我确实也希望买入海通证券”。
对于大宗交易平台来说,海通证券不仅代表其自己,更具有相当的“名人效应”和“广告效应”,这是因为,就大小非解禁来说,海通证券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机构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一笔:诸葛亮利用曹操的多疑并借东风成功谋得利箭10余万枝。在A股市场,在海通证券2008-2009年的解禁中,机构成功翻版“草船借箭”,利用当时二级市场的“大小非恐惧症”的“套现东风”,向海通证券大小非股东“草船借箭”,以“地板价”获取优质公司的筹码。重回机构怀抱的海通证券一扫晦气,别说“地板价”难以再现,就是“批发价”也越来越没得商量,到今年更是难得有卖家现身。
但是经此一役,海通证券在大宗交易市场的风向标地位得到确认,甚至溢出效应也开始显现,不少私募资金和大资金的个人投资者干脆借海通证券这个活招牌“招募大小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