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整的史前遗址
2010年的春天,哈民村一个王姓村民在牧羊时,突然发现沙地上有一些陶器残片。他用手再往下挖,一个完整的陶罐显露了出来。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一座大型聚落遗址重见天日。
从2010年到2014年,自治区文物管理所联合有关部门先后进行了5次的遗址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8200余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环壕2条,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500多件,出土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种子80多万粒。此外,在聚落房址、灰坑、环壕中还出土了各种兽骨25857件,人骨205例。
该遗址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丰富、遗迹现象之复杂,无一不令人震撼。这座大型遗址究竟属于什么时代?又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调查研究,一个个谜团渐渐解开。
哈民忙哈聚落遗址的房屋群坐落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沙地之中,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通过挖掘发现,遗址整体被掩埋在0.7米到1.4米风积沙层下,因而保存状况良好。经过与其他相似史前遗址比较,并结合碳十四法测年结果,该遗址年代为距今5500年至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考古工作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这说明,从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起,这片土地就沐浴着文明之光。
根据气象资料记载和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的科尔沁地区,气候逐渐变暖。这片土地上有大片原始森林,水草丰茂,野生动物和植物在这里“野蛮生长”,土地土质松软、便于耕种。这就为哈民先民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
5000多年前,哈民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植物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农作物种子,鉴定出这些谷物属于粟、黍和大麻三种,认为哈民忙哈遗址的农业特点是以种植旱地作物粟和黍为主。而糜、黍遗迹和石斧、石磨盘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发现,说明哈民忙哈时期农业已经比较发达,哈民人当时已经能够吃上小米和黄米。
但狩猎和渔捞在当时哈民人的生活中应该仍然是重要的生存手段。哈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种属丰富的动物骨骼,哺乳动物类、爬行动物类、软体动物类、鸟类、鱼类,应有尽有。在聚落内的房址、灶台等发现了大量烧痕骨骼,可能是哈民先民们烧烤食物时留下的。
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自然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发展,哈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石斧、石耜等应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地、起土、收割谷物;石磨盘、石磨棒等应主要用于磨制加工谷物;石镞、石刀等可以用来捕杀猎物。骨、角器制作精致,多经磨光、抛光,骨匕、骨柄石刃刀等应为哈民人狩猎或切割肉类食物所用;骨针、骨锥等,应为缝制兽皮衣物所用;骨鱼镖、骨鱼钩应是用于捕鱼……大量使用的生产工具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哈民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从出土的蚌饰、蚌链等蚌器制品看来,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并熟练掌握打磨、钻孔、定型等技术,制作出了精美的装饰品。哈民遗址出土的几百件陶器亦具有显著特征,陶器表面大多有滚压麻点纹和拍印方格纹,麻点纹应为质地粗糙的麻绳缠绕于棒状工具斜向上交错滚压而成,在我国北方史前出土的陶器中较少发现。
哈民遗址还出土了不少玉器,玉璧、玉璜、玉坠饰件等都造型精美,质感温润,绝大多数出土于人骨集中的房址之内,这意味着玉器应该是哈民先民随身佩戴的装饰之物。而面积较大的房址中出土玉器最多最集中,似乎也说明,当时的哈民人已经有了身份地位和贫富之间的差别,阶层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
f32号房址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房屋顶部的木质构架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