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引导“智能向善”

法新网 2024年06月18日 14:56:33

      文/赵志疆

      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工具生成文本、合成假视频,编造不实信息以引流;利用AI技术“换脸”“变声”,实施电信诈骗……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人类社会、改变世界的同时,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法律甚至伦理问题随之而来,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也逐渐显现。

      当人工智能技术被按下加速键,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知识产权保护等风险大大增加。就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面临着一道日益严峻的现实课题——如何引导“智能向善”?

      近年来,对人工智能进行立法规制已成国际趋势。例如,英国在2023年3月29日公布了《人工智能白皮书》,加拿大公布了系列立法,2023年5月11日欧盟公布AI立法法案等。专家介绍,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的立法都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二是在风险分类分级情况下,创新监管模式;三是如何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治理;四是对于大模型训练所使用的数据和含有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AI技术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由此出现的新需求、新态势、新问题,在立法立规上未雨绸缪,渐进式地出台法律规定、伦理规范,有助于保障科技安全,避免技术滥用,推动AI技术健康发展。

      实际上,AI技术不仅是需要司法工作重点防范的领域,而且也可以成为辅助司法工作的利器。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开创性提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五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辅助审判原则”。

      为了有效利用分散化、碎片化的涉“两卡”(非法出租、出售、买卖手机卡和银行卡)犯罪案件数据,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搭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后台信息智能碰撞比对,实现关联案件的自动串并、提示、查询等功能,从而串联出电信诈骗案件的全链条。2023年初,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将该模型推广到全市检察机关应用。截至2023年底,利用该模型,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发现跨区案件37件,认定贩卡团伙25个、追捕追诉漏犯124人。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推出的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试点,自2024年1月起已在苏州两级法院八类常见案件中广泛应用。截至3月31日,苏州两级法院通过该系统办案的法官达539人,在办案件16135件,阅卷工作量减轻80%,案件办理时间缩短三分之二。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启动“版权AI智审”试点工作,在部分省份法院开展“版权AI智审”试点工作,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质效,更好发挥著作权审判助力优秀文化传播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有力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

      司法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介绍,最高人民法院目前正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依托海量的司法大数据资源,推动建立面向司法语境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提升机器理解、学习法律知识、制作裁判文书、强化司法逻辑的能力,为司法人工智能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AI技术日新月异,在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必须用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技术应用构筑起安全防火墙。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不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拥抱技术、迎接挑战。毕竟,科技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思考和创造是无穷的——那里才是孕育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

      文章来源:《法制与新闻》杂志2024年6月上期

      编辑:周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