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黄河故道

商丘黄河故道
展开8个同名词条
黄河故道在河南商丘境内有南北两段,南段为金朝末年金哀宗时期至明朝弘治时期的黄河古道;北段为明朝弘治时期至清朝咸丰时期的黄河古道。
金朝天兴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国即将灭亡时,金哀宗汴京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军队久攻归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处人为决黄河,河水夺濉水入泗水。
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南省的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折流向东北,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附近注入渤海。这样,黄河就在商丘北部留下了一条尾闾,故称废黄河,又叫黄河古道。黄河故道流经商丘境内的民权宁陵梁园虞城4个县区,涉及26个乡镇、5个国有林场及5座水库,在商丘境内总长136公里。
经过两次南北大改道,黄河流经商丘共621年。[1]
中文名
黄河故道
别    名
宋清黄河古道废黄河
所属水系
古为黄河,今为淮河
流经地区
商丘市民权县、梁园区虞城县
主要支流
废黄河
河    长
136 km

南黄河古道

播报
编辑
黄河古道
金朝天兴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国即将灭亡时,金哀宗汴京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军久攻归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处喇巴体人为决黄河,河水夺濉水入泗水。
明朝初年黄河的下游河段流经河南的荥泽、原武、开封,根据史书记载“自商丘、虞城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然和在经过宿迁向南流入整少旬了淮河。
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于在沙湾将黄河水堵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府以北,沿归德府(今商丘)、徐州一路旧道,经邳州、宿迁、淮阴入淮河肯凳。
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抹叠愉兆腊乃、刘大夏采取“北岸筑臭壳堤,南岸分煮船循迎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从而舒缓了下流水势。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这样黄河愉旬影水便全部的从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进海。

北黄河古道

播报
编辑
黄河故道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府、兰阳县归德府虞城县,下徐州邳州入淮河,一直维持了280余年。此河道又被称为“明清黄河故道”。
历经金、元、明和清代前中期,黄河夺淮河入海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显着抬高。元明清三代都极力挽河趋向东南,从黄海入口,决口泛滥就多在今豫东鲁西南苏北皖北,使这里的地形普遍淤高。[2]
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
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黄河的流经路线是: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民权、商丘、虞城;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州、睢宁、宿迁、泗阳县、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

改道北流

播报
编辑
黄河古道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河南省开封府兰阳县北岸的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到二十日全河全部决堤。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县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县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注入渤海。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治理黄河,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夺淮河入海的历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