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周巍峙

播报上传视频
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
收藏
0
0
周巍峙(1916年6月-2014年9月12日),男,原名良骥,江苏东台人,音乐家。曾担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
1934年参加上海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首次指挥演出了《黄河大合唱》。1950年创作《打败美帝野心狼》,后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64年,组织了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的创作排练工作。1982年,领导和组织创作、演出大型音乐舞蹈《中国革命之歌》。曾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成果特别奖、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家”奖。
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周巍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1]
中文名
周巍峙
别    名
周良骥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东台
出生日期
1916年(丙辰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
2014年(甲午年)9月12日
职    业
音乐家
主要成就
“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家”奖
代表作品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九一八纪念歌》《十里长街送总理》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周巍峙
1916年(民国五年)出生于江苏东台一个贫民家庭,原名周良骥。[2]
1921年(5岁)入私塾,在东台昆剧团敲锣打镲的祖父经常带他去茶馆听书。1925年,入小学三年级读书。[3]
1926年,随在国民革命军当官、参加北伐战争的父亲赴绍兴、上海等地参与革命歌咏运动。1930年,在上海《申报》图书馆当练习生。[3-4]
1931年,在戈公振主持的《申报》图画周刊部当秘书。“九一八事变”后,历任“国际联盟调查团”中国代表处宣传干事、邹韬奋主持的《生活日报》筹备处文书、李公朴先生秘书,参加筹建《申报》图书馆及补习学校工作,参与组织青年工作,并在《申报》发表文章,宣传抗日。[4]
1934年,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旧社会巍然对峙意,改名周巍峙。[2-3]
年轻时候的周巍峙
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及进步出版工作,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执行干事,组织领导群众音乐团体从事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工人、学生及店员中开展革命工作。创作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等多首抗日歌曲,[4]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与救国会领袖李公朴等人奔赴华北前线,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全民通讯社》编辑、前线记者,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八路军临汾办事处秘书、学兵队音乐教员等职。[4-5]
1938年赴延安,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延安,参加了现代题材京剧的音乐改革工作。同年11月,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北岳区党委文委委员,北岳区文救会主任,晋察冀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边区音协主席。[4-5]
1939年冬,在敌后首次指挥了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1942年,他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先后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中共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晋察冀中央局党委宣传部文委委员兼秘书,华北文联常委,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兼秘书,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兼秘书,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4]
1949年初,任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艺术局办公室主任兼戏剧音乐处处长,艺术局副局长,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艺术局局长,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党组成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人民音乐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4]
周巍峙
1950年,创作《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文化部将这首歌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1 年,率中国青年文工团出国访问演出。[4-5]
1964年,精心组织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排练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严重冲击,被批斗、隔离审查、下放咸宁“五七”干校劳动长达十年。[4]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担任文化部电影局核心小组组长,参与清查工作,为众多文艺界人士平反昭雪。[4-5]
1977年起,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第一副部长,文化部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顾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曾任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4-6]
1982年领导和组织创作、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
1996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委会主席。[3]
2001年,主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委会主席、中国文联第九届名誉主席。[3]
2011年11月,将毕生藏书全部捐献给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师大将在周巍峙和钟敬文捐赠的数千册图书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分馆”。[7]
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周巍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8]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感情生活

周巍峙与王昆相识于1939年,当时年长王昆9岁的周巍峙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河北唐县。在河北三分区,有人对他说:“唐县妇救会有个女干部歌唱得好。”当他听罢这位14岁少女的歌声,情不自禁地发出“真行”的感叹。这个女孩就是王昆。俩人经过4年的相处彼此生情相爱,于1943年结为夫妻。在1964年上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周巍峙担任总指挥部的领导工作,王昆则是《农友歌》的演唱者。周巍峙文艺爱好广泛,“夫弹妇唱”是这个家庭的保留节目。[9]

家属成员

周巍峙、王昆夫妇与小儿子周八月
祖父:周松权
大伯:周鑫甫
父亲:周慰堂
三叔:周少卿
妻子:王昆
儿子:周七月、周八月[10-11]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音乐作品

为他人创作

歌剧

《不死的老人》
劫夫、陈地合作

论文

题目
所载刊物
期数
《略谈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创作》
人民音乐
1951(1)
《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 进一步繁荣民族声乐艺术》
《人民音乐》
1978(6)
《农村题材 大有作为——在文化部召开的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电影通讯
1981(8)
《发展民族器乐艺术》
《人民音乐》
1982(9)
《奋发努力开创民族器乐艺术新局面》
《人民音乐》
1983(1)
《努力开创戏剧创作新局面》
文艺研究
1983(1)
说不完的田汉
1998(5)
《一项需要埋头苦干的大工程》
中国民族
2003(5)
《竭尽全力建造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
党史文汇
2008(4)

书籍

题目
时间
《文艺问题论文集》
1985
《请签个名! 》
《冼星海全集》
1989-1991
《中国新文艺大系 :1949-1966》
《保卫和平歌》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1992
《年方九十》
2004
以上参考自腾讯网、凤凰网[12-13]

作品特点

播报
编辑
周巍峙
周巍峙认为歌曲的写作,除了在原则上是要有力地反映现实外,同时要写得非常通俗,使农工商学兵,老幼男女都能懂得;不仅歌词需要通俗,旋律也不能难唱。
周巍峙把自幼对音乐歌咏的兴趣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以歌曲的形式进行革命实践。他在早期创作的歌曲中表达出这样的态度:他要追随先驱者们做一块不屈服于黑暗社会现实的石头。用石头砸向污浊的酱缸,用石头砸向锁住光明的闸门,用铿锵的撞击显示“无声的中国”已经觉醒。黑暗给了人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失去了话语权就当以长歌抒发心声。他通过编辑抗日救亡歌选《中国呼声集》,希望全国的人们都能唱这些雄壮的歌曲,会唱的人都去教别人,把这些吼声传布到每一个极小的角落里去,使全国大众的精神奋发起来,使救亡意识在怒吼声中坚强起来、统一起来。他创作的旋律简短有力、气宇轩昂、激越铿锵、震撼人心。他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音调铿锵,节奏坚定、气势磅礴,符合当时志愿军战士在仓促应战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的情形,他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必胜决心、乐观主义,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之作,曾是一个时代最高亢、最激动、最有力量的代表作之一。[14-16]
周巍峙的曲作从河北民歌等吸收了营养,明快、朴实,优美、自然。不追求华丽的形式,但富于真诚、强烈的内心感情。民族化,通俗化,易于入耳、上口,因而易于流传,让群众在自唱、自娱中受到教育,得到娱乐与美的欣赏。[17-18]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荣誉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结果
2001-05
首届首届中国音协“金钟奖”设立的“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家”奖
获奖
1999-10
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成果特别奖
获奖
1947
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模范工作者奖
获奖
1944
延安文教英雄一等奖
获奖
1938-09
西北战地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荣誉奖章
获奖
作品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2013
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奖
《田汉全集》
获奖
1999
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聂耳全集
获奖
1994
“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
东方红
获奖
1993
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奖
《冼星海全集》
获奖
1985
文化部集体奖
获奖
1977
文化部合唱一等奖
《十里长街送总理》
获奖
1954
文化部群众歌曲创作一等奖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获奖
[4][19]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既懂业务又能做行政领导的人才。——周恩来[20]
来自贫寒户,混迹文苑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周巍峙自评[21]
得意不忘形,得理还让人。 ——王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巍峙家属)[12]
他对民间文化保护、发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文艺界泰斗级人物,但他平易近人。——王少辉[22]
周巍峙在党的各个发展时期为文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音乐界有极高的威望。这不仅是因为他担任领导工作,而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好大哥”。“周巍峙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他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为人坦荡、和善,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在文艺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当时不仅鼓舞了抗美援朝战士的斗志,也影响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徐沛东[8]
他对人很热情,尤其关心音乐事业……他很诚恳,从来不回避问题。——吴祖强[23-24]
虽然周巍峙长我28岁,但我们在生活中是好朋友……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好丈夫、好领导,但同时他也是个生活中的老顽童。——瞿弦和[23-24]

人物轶事

播报
编辑
创作战歌
周巍峙夫妇
1950年11月26日,周巍峙翻阅《人民日报》时发现《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谈话》一文,他看到随军记者麻扶摇写的《出征誓词》,一边开会,一边在腿上敲打着节拍,不到半小时把旋律敲打出来。歌名叫作《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接受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署名“志愿军战士词”交给《人民日报》文艺版主编诗人袁水拍。11月30日《人民日报》和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先后发表这首歌。歌曲发表后,周巍峙觉得歌名不够理想,后借鉴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旅顺市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上刊登时所用题目,将其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2月3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9]
当鸭司令
1969年9月,周巍峙带着“法国特务”帽子被下放到咸宁向阳湖,被编在干校4连,属“中央专案组”审查对象,他劳动最多的是放鸭子,并得到“鸭司令”称号。为了提高鸭的产蛋率,他经常赶着鸭子去吃活食,只要听说哪里耕田翻土或抽水捉鱼,他都会带着鸭群赶到现场,甚至不惜走出十几里。他科学喂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放鸭经验,使得鸭子产蛋率高达93%,名列干校前茅。因此,连里不断给他增加鸭子数量,最多时他放鸭达到300多只,还带出若干“徒弟”,许多连队还专门派人向他取经。1973年周巍峙病了,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才被批准回京治病。[25]
提携后辈
2006年初,吴为山首次申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雕塑个人展览。当时馆里有个不成文规定,60岁以上的著名老艺术家的作品方可进圆厅展览。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知道后,说:“艺术要有硬杠杠,年龄不该有。吴为山作品过硬,年龄不够,我借给他。”当年7月4日,《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圆厅揭幕,周巍峙因肺纤维化正在301医院住院,他不顾医生反对和家人劝阻,坚持要去出席开幕式。他说:“这个同志的展览我一定要参加,因为以后我可能没有机会为他的展览剪彩了。”在多次请假未准的情况下,他亲笔写下请假条:“如发生身体安全问题,一切由本人负责。”就这样,周巍峙在展览当天提前到达美术馆,但是却没有进贵宾室休息,而是由护士陪同悄悄地在车里打点滴。临开幕前他拔掉针管,振作精神,参加了开幕式并剪彩。[26]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纪念铜像
周巍峙王昆铜像位于河北易县华龙皇家陵园,由家属出资请雕塑家纪峰先生创作。纪念像为双人坐像,表现了周巍峙、王昆相敬相爱的一生,也表现了他们对自己一生的自信和肯定。[27]
故居
周巍峙故居,原位于东台县城大华家巷,大拆迁时被迁往西十字街西南侧“明清街”。现为周巍峙、王昆艺术馆。
纪念馆
东台市预备筹建周巍峙王昆纪念馆,将其打造成东台市文化名片。截止2015年9月底,已整理完成周巍峙王昆各类证书、日记、签名册、书籍等文物资料5839件,为后期的纪念馆展陈工作创造条件。[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