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天津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收藏
0
0
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18]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2号,是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大型艺术历史类综合性博物,是天津地区最大的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机构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1]天津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国七年(1918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博物院;2004年由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2007年底,天津博物馆旧馆对外免费开放;2008年,天津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2012年5月,天津博物馆新馆建成对外开放。[1]
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截至2019年末,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及近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1]珍贵文物137909件/套。[18]
2008年,天津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018年10月11日,天津博物馆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中文名
天津博物馆
外文名
Tianjin Museum
地理位置
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2号
占地面积
64003 m²
类    别
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
景点级别
国家一级博物馆
投用时间
2007年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领票(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
免费
藏品数量
近20万件(截至2019年末)
重要藏品
清末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现任领导
姚旸[21]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文博馆

民国五年(1916年)4月,天津博物院筹备处成立。
天津博物院筹备处人员合影
民国七年(1918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民国十七年(1928年),更名为河北第一博物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更名为河北博物院。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更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博物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馆。
1949年,天津解放后,该馆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于年初更名为天津市市立博物馆。
1950年11月,该馆改属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遂更名为天津市市立第一博物馆。
1952年束章10月,与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馆合并成天津历史博物馆。[2]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社教馆

民国四年(1915年),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成立。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建立了天津广智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后兆妹放闭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逐渐恢复。
1949年,天津解放后,该馆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
1950年11月,改属于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遂更名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馆。
1952年10月,与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馆合并成天津历史博物馆。[2]

美术馆

民国十九年(1祖淋9端充只30年)10月1日,建立天津市市立美术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为天津射陵局市市立艺术馆。
放端叠1949年,该馆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
1950年11月改属于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
1952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2]

人民馆

1951年7月10日,建立天津和棵臭员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
1954年5月16日,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华北人民博览馆。
1955年3月,华北人民博览馆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2]

艺术馆

1957年12月10日,建立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是天津市文化局从市历史博物馆抽调出其艺术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2]

发展史

1952年6月,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馆与市立第二博物馆在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领导和主持下,遵照文化部有关指示,开始筹划两馆合并事宜。同年10月初两馆合并工作完成,组建成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1952年10月20日,经上级批准正式启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公章,标志着该馆于这天正式建立。同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1955年3月,华北人民博览馆亦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的构架已基本定型。
1968年8月,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市“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曾合并,组建成天津市博物馆。
1973年10月,经上级决定,撤销天津市博物馆建制,恢复1968年8月之前的建制。
1984年2月,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属考古队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的考古部。
2003年,天津市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建成,考古队遂并入该馆脱离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博物馆旧馆(现天津市自然博物馆)落成开放,该馆是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而成,并于友谊路31号建设了新的馆址。
天津博物馆旧馆(现天津市自然博物馆)
2007年底,天津博物馆旧馆对外免费开放。
2008年,天津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2012年5月,天津博物馆新馆建成对外开放劝辨。
2018年6月,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2]

建筑布局

播报
编辑

综述

津博物馆新馆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区域内,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层叠错落。新馆总投资8.3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64003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4000平方米,设2800平方米的临时交流展厅,库房面积11000平方米。[1]

展厅

综述
天津博物馆新馆常设三个基本陈列:《天津人文的由来》(古代天津)、《中华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和《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重点展示天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积淀的丰厚物质遗存。2012年新馆开馆之际,依托天津博物馆历代艺术品收藏系统丰富的特色,特别策划展出书法、绘画、瓷器、玉器、吉祥文化、文房清供、民间艺术等8个文物艺术品专题陈列。[1]
基本陈列
  • 《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位于二楼左侧,展厅面积840平米,共展出馆藏古代青铜器、玉器、书画、瓷器、工艺等类别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63件套,通过对每一件珍品文物的深度诠释,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醇厚,更让观众从中真实感受古代中国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传统。
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 《天津人文的由来》位于一楼大厅右侧,概略地展示了天津自旧石器时代末至清朝中后期上万年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天津从不毛之地到运河城市的曲折过程,对于因河、海交汇与毗邻首都而形成的军队屯驻、人口聚集、漕运枢纽、商品流通等影响古代天津发展的重要因素给予了突出展示。
“天津人文的由来”展览
  • 《中华百年看天津》位于三楼左侧,展览展示了天津自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年间的风雨历程,表现了天津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在屈辱中奋起抗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从抵御外侮、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国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天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工商业城市和中西文化交汇前沿的曲折过程。
中华百年看天津
专题展览
  • 江南双盛——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
展期:2015年2月10日至2015年12月10日
地点:五楼
票务信息:凭博物馆门票入场
金陵是古都南京的别称,明代长期作为留都,清初留都的地位虽不复存在,但因地处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江苏地区,人文荟萃,仍是一个文化中心。明末清初之际,许多画家聚集于此,史称“金陵八家”或“金陵画派”。他们的作品往往描绘金陵一带的自然风光,普遍重视对物象的刻画与再现,并未简单因袭前人的绘画程式。相近的审美创作指向,相互之间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绘画流派的地域性特征。
同期,在距离南京三百多公里的安徽,这里自古以来人文积淀深厚,皖南地区经济尤为发达,有着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明清鼎革之变,给生活在此的一批文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大都不愿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作为遗民隐居不仕,投身绘画,或貌写家乡山水,或在作品中表达痛楚与孤寂,感情真挚,笔墨形式与情感的表达相互交融。因新安江流经皖南,清初安徽的这一画家群体,史称“新安画派”。
江南双盛——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
  • 见“怪”非怪——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
展期: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
地点:五楼
票务信息:凭博物馆门票入场
清代康﹑雍﹑乾三朝鼎盛,扬州是全国漕运、盐运的转输中心,东南商业重镇。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了扬州的商品经济。书画艺术品的商品化日趋明显,书画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于是,承继清初石涛、八大画风,注重生活感受,致力于发挥创作个性,艺术作风趋向自由奔放的一批画家受到市场的推崇。由于艺术特色上表现出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突破传统,故史称“扬州八怪”,后亦称之为“扬州画派”。“八怪”并非只有八人,而是一个十余人的画家群体,“八”字则看作约数。虽称为“怪”,实则为新,不仅是画法面貌新,而且是审美情趣新,成为十八世纪中国画坛突破正统派桎梏的一股生力军,并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展厅面积为750平方米,展览共展出“扬州画派”十二位画家的百余件作品,比较系统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见“怪”非怪——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
  • 器蕴才华——文房清供陈列
地点:五楼
票务信息:凭博物馆门票入场
展览分作四德春秋、墨润飞香、纸寿千年、砚田墨海和杂宝诸陈五个单元来陈列文人的书画工具和清供实物。并透过文物本身折射出文人的优雅生活和审美情趣,以及掌控文玩进行创作的高深造诣。让观众体会文人创作艺术品之儒雅,这些文房器具蕴含了中国文人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才华。在展厅中还通过不同文房景观及古人进行书画交流活动的绘画作品再现文人创作的环境。
该展厅面积为800平方米,展出天津博物馆珍藏的文房清供精品340余件套,大部分是文人书房用具以及陈设器物或书画作品。
器蕴才华——文房清供陈列
  • 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
2021年6月~2021年10月,天津博物馆举办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17]
  • 瓷器特展
2019年10月1日,“帆海融光——馆藏中国外销纹章瓷器特展”在天津博物馆正式开展,百余件纹章瓷器精品首次对外亮相。这些清代外销瓷器是天津博物馆2019年赴海外征购而来,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证。[11]
“帆海融光——馆藏中国外销纹章瓷器特展”
临时展览
  • 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
展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地点:四楼临展大厅
票务信息:凭博物馆门票入场
拿破仑·波拿巴出生于1769年,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804年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并颁布《拿破仑法典》;1815年经历滑铁卢会战失败,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1821年,孤岛余生、雄鹰陨落,在圣赫勒拿岛去世。
《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以法国大革命时代为背景,以拿破仑身边重要人物为线索,借助亲密人物自述与拿破仑文物呈现,展出包括“拿破仑在枫丹白露”、“拿破仑大帝”、“雅克·路易·大卫绘制的拿破仑的肖像画”等数百件展品以及“拿破仑家族”、“拿破仑爱情”、“拿破仑执政”等介绍视频,详细叙述其与母亲莱蒂齐娅、政敌塔列朗、第一、二任夫人约瑟芬与路易丝以及下属缪拉与贝特朗之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全面回顾拿破仑的光辉岁月,揭开其波澜壮阔、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同时,为营造真实贴切的历史环境,展览还将复原1806年拿破仑为纪念奥斯特里茨战役获胜而筹建的法国巴黎雄狮凯旋门。
该展览得到了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活动委员会的认证与支持。展品主要由法国拿破仑基金会提供,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

馆藏文物

播报
编辑

综述

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截至2019年末,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及近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1]珍贵文物137909件/套。[18]

重要藏品

玉器
  • 清末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此瓶由一块大的翡翠料抛开制成一对,高42.8厘米,口径9.6×5.4厘米。淡翠绿色,间少许淡粉色,色泽均匀柔和,美丽晶莹。盖有桃形钮,盖身及瓶两侧镂雕缠枝菊花纹,颈肩镂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环,瓶身光素,抛光匀细,椭圆圈足,足下附座,上阴线刻兽面纹。尤其是对花、叶纹饰采用镂雕技法,雕琢更为精细,颇具阿拉伯地域风格。[3]
翡翠以其深稳凝重、变幻莫测的翠绿色和温润柔美的特性受到举国上下的喜爱,特别是以慈禧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重视,慈禧宁要翡翠饰物而不要金刚石头饰贡品,官员们则投其所好,选上等的翡翠进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称。[3]
清末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 清 尚均雕寿山石弥勒像
清(1644~1911年)
高6.6厘米 底宽9.58厘米[4]
寿山石为中国名石,因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一带而得名。寿山石“质地脂润,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时期,寿山石便被当作较为珍贵的雕刻用材料。[4]
天津博物馆藏尚均雕寿山石弥勒像,通高6.6厘米,宽9.9厘米,实属传世尚均雕刻名品。弥勒盘坐,面目祥和,体态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头部刻有细细的头发,服饰上亦有龙凤及勾莲纹。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体态及容颜的特点,衣服上的纹饰则运用较为细腻的线条,刀刀清晰,密而不乱,正所谓“运刀如运笔”。背部阴刻隶书“尚均”款,是弥足珍贵的寿山石雕作品。[4]
清 尚均雕寿山石弥勒像
  • 翡翠蝈蝈白菜
天津博物馆一件珍稀的俏色作品。[24]
翡翠蝈蝈白菜
瓷器
  • 清 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一对)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25厘米 口径6.7厘米 底径6.5厘米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5]
三代珐琅彩瓷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乾隆珐琅彩绘受西洋画影响很大。色彩特点是:杏黄细腻而泛红,蓝色鲜艳,胭脂红色浓而透明。[5]
天津博物馆藏的一对清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这对勾连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假圈足。颈部蓝色地,朱红色条状图案,作螺旋状绕颈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锥剔出凤草纹,黄地开光绘三组宝相花纹,色彩光亮油润。瓶里及底均施淡绿釉,釉表呈现折光不强的皱纹,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色方款。此瓶富丽堂皇,采用轧道工艺装饰手法,体现了清乾隆崇尚华贵艳丽的审美风尚。[5]
清 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一对)
  • 明 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文盘
明万历(1573~1620年)
高8厘米 口径39厘米 足径18厘米[6]
明代是中国瓷器对外输出的重要时期,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国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带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到了明中期,随着中国民间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瓷器的对外输出也逐渐扩大,除了景德镇的各类瓷器外,华南地区的一些民间瓷窑也生产出一批用于外销的瓷器产品。[6]
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明代红绿彩罗经文盘就是当时漳州窑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器。此盘高8厘米、口径39厘米、 足径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无釉呈朱砂色。口沿一周红彩篱格纹,盘内心正中用红彩画双圈,内环书简式罗经文二十五个字(即干支八卦),中心书写“天下一”三字,寓意着船舶之所在地为天地正中,以此来寄托平安、祈求吉祥的愿望。盘内壁绘五组红彩卷枝花纹,间隔处绘五组绿彩浪花鲤鱼跳跃,构图主体鲜明,色彩明快华丽。[6]
明 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文盘
  • 隋代白釉龙柄联腹传瓶
白釉龙柄联腹传瓶,天津博物馆藏,隋代,双腹相连,两侧各塑一条龙形柄,釉色匀净,白度较高,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25]
白釉龙柄联腹传瓶
明万历款五彩凤鸡纹葫芦壁瓶
靠墙的一面平坦有孔,方便悬挂,是古代的一种装饰用品,悬空在墙上的花瓶,与花一起自成一画,抬眼一看,所在之处就成了生机盎然的春天。[28]
明万历款五彩凤鸡纹葫芦壁瓶
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神诗文杯
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神诗文杯
书画
  • 清 无款 万笏朝天图卷
清(1644~1911年)
绢本 设色
纵56.3厘米 横1706.7厘米
《万笏朝天图》卷,描绘了乾隆南巡至苏州,官员百姓接驾的场景,为了完整展示这幅瑰丽的长卷,天津博物馆在《耀世奇珍》展厅中特置专柜将17米巨制完全展开,将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现于广大观众面前。
清无款《万笏朝天图》卷,为磁青绢地金碧山水人物画长卷,卷高56.3厘米,卷长则有17米多。卷首钤有“宣统御览之宝”印玺,为清宫旧藏。“万笏朝天”本是形容苏州天平山笔架峰群石林立,状似群臣朝觐天子时所持的笏板,在这里则是将地方官民迎接圣驾的场面冠以此语,语意双关。画面由苏州城郊开始,以城西天平山为中心展开,连接支硎山、灵岩山一带的名胜古刹。观音院、放鹤亭、听雪阁、高义园、白云泉等著名景观历历在目,描绘准确而细致。画卷色彩富丽,气势恢宏,将苏州城的山川景致、市井风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驾的场景栩栩如生的再现于17米的长卷之上。
图画重点描绘灵岩山、天平山一带,地方文武官员身着朝服与耆老、缙绅在空旷处排列跪伏,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则穿黄布或黄绢外褂,手执高香跪接御驾的场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图中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黄伞盖代替,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绘画方式可能与本图作为南巡补记或前期路线准备的汇报进呈本有关。本图的作者已无从考证,在卷尾的署款可见“恩给知府职衔臣范瑶恭进。”范瑶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裔,世居苏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组织画士将乾隆南巡苏州的场面描绘出来的。
清 无款 万笏朝天图卷
  • 宋 赵孟坚 水仙图卷
赵孟坚(1199~约1267年),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浙江海盐人。宋朝宗室。善画梅、竹、兰、石,画法扬无咎。尤善画白描水仙,用笔爽利流畅,风格淡雅。[7]
天津博物馆藏赵孟坚《水仙图》卷为纸本,纵25.6厘米,横675厘米。全卷以白描(中国画的一种绘画形式,是用毛笔墨线勾描轮廓)线勾为主,以细长流利而匀净劲秀的线描勾勒花叶,用淡墨晕染出阴阳向背,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清高气节。[7]
《水仙图》卷原无题款,仅在画尾上角钤一朱文方印“彝斋”。包首有乾隆行书题签“赵孟坚白描水仙真迹”。卷首赵孟坚自题书法水平不高,是后人作伪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纯题诗,但元代张楧、刘笏、张伯淳三人题跋,乃是从《赵子固水仙图并题长卷》移录的。此卷“用笔尖细、流利,坡草尤极飘洒飞舞,从画笔以至纸质、墨气来看,确是宋人真迹无疑。”赵孟坚的传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馆藏《水仙图》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赵孟坚笔墨风格的重要资料。[7]
此卷曾经明代项希宪、杜琼收藏,后入藏清内府。《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有著录。解放后入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天津博物馆)。[7]
宋 赵孟坚 水仙图卷
  • 清黄慎绘《蹴鞠图》
天津博物馆藏。[23]
清黄慎绘《蹴鞠图》
砚台
  • 明 朱砂荷鱼澄泥砚
明(1368~1644年)
长24厘米 宽15.4厘米 高2.2厘米
天津博物馆“耀世奇珍”馆藏精品展中陈列有一方“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在烧造工艺和雕琢构思上皆有独到之处。此砚作鱼形砚身,呈朱红色。砚背衬以荷叶,荷叶及鱼周于烧制前均着黑色,是极为稀见的古代文房艺术精品。[8]
砚作鱼形,与“余”谐音,荷鱼相配,寓意连年有余,吉祥富贵。砚背上方隶书:“给谏公赏”;中间另刻楷书小字铭:“离尘垢,伴文人,腹中书满,同上龙门。”落款“宋开蕤”;下方刻有铭文两行:“初颐园大司马赠,宋开莱藏”。[8]
此外,砚台盒盖之上亦刻铭文曰:“澄泥荷鱼研,初颐园家旧物,河间吴棠湖购得收藏”。可知该砚后被清末书画家、收藏家吴浔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亲属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8]
明 朱砂荷鱼澄泥砚
  • 明 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砚
明(1368~1644年)
直径18厘米 高10厘米[9]
此砚石质苍黑纯净,石鼓形。直径18厘米,厚10厘米。砚面开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砚堂,水池之上有“内府之宝”方印,印两侧各一篇顾从义摹刻的“石鼓文”。砚底中部纵开长方形凹面,内书“石鼓”、“子子孙孙用之永保”、“东海顾从义摹勒上石”,凹面两侧亦分刻两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题铭,表明他于道光辛丑(1841)年重资从曹绍橚处购得此砚并珍藏。砚体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
砚盒制造亦考究,紫檀木质,形状亦仿石鼓。盒盖一周雕刻花卉纹饰,中间镶嵌白玉螭纹装饰。盒身一周刻程瑶田《石鼓砚记》及孙效曾题诗。[9]
顾从义(1523~1588年),字汝和,号研山,上海人。官中书舍人,大理寺评事。他学识渊博,工书法、善绘画。因得赐宫中之物石鼓砚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现所见之砚。为此砚作记、题诗的程瑶田(1725~1814年)是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孙效曾是清乾隆年间进士,善书法。这些题记、诗文更为此砚增加了文化意趣。[9]
明 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砚
印玺
  • 清 祺皇贵太妃之宝银玺
清宣统(1909~1911年)
长12.7厘米 宽12.7厘米 高10厘米
银质,钮为一蹲曲的龙形,龙体刻画精细,龙形威武庄严。印面呈正方形,镌阳文满、汉两种文体的篆书“祺皇贵太妃之宝”七字。龙钮印是尊贵的象征,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10]
印文中所及祺皇贵太妃原本是清咸丰皇帝的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系满洲镶黄旗头等侍卫裕祥之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清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纳入宫中,侍奉咸丰帝。佟佳氏并非通过八旗选秀进入皇宫,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宫。端恪皇贵妃是咸丰皇帝所有后妃中最后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历经五朝的后妃,亦是定陵妃园寝最后一个入葬的妃嫔。[10]
此印系清宣统皇帝为皇祖重制玉册,改镌玉宝时所制的银印。清王朝灭亡后,宣统皇帝溥仪曾在天津静园居留过一段时日,他带出宫中的各种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从印文和钮制看,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后妃用印制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物证。此印是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唯一清朝后妃用印,它体积大,镌工细致,是非常难得的珍品。[10]
清 祺皇贵太妃之宝银玺
  • 战国 长于君相室鉨玉玺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3.3厘米 宽3.3厘米 高1.1厘米
白玉质,覆斗钮。文字镌刻精美,为白文“长于君相室鉨”六字。此玺为一枚战国时期的官玺,长于君是人名,相室是职官名。人名与职官名连署,在古玺中非常少见。周叔弢先生捐赠。
战国 长于君相室鉨玉玺
青铜器
  • 战国 楚王盦悍鼎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 口径45.5厘米 腹围148厘米
鼎,是殷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此外,《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
天津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该鼎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楚幽王,熊(写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楚王鼎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传说中的楚王陵所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坟茔被打开,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寿县铜器,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国文化界,同时也使各地文物商贩云集,地方官绅强取豪夺。当时的政府闻讯将缴获的七百余件文物封存于县教育局,后移交省图书馆,解放后入藏安徽省博物馆。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铜器流至天津宝楚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馆。
楚王鼎就是这批楚器中形体较大、铭文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誉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铭文一样的楚王鼎同时铸造了两件,另一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战国 楚王盦悍鼎,鼎身铭文记载:楚国第42任国王楚幽王“熊悍[27]
  • 秦 旬邑权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高6.5厘米 口径8.3厘米 底径9.5厘米
八角棱体,正视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顶口有一长方形横梁。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旬邑”,权体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诏书书体为小篆,古朴劲健,两诏铭文在秦权中较少见。
旬邑为地名,在陕西省。此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衡制,由政府颁发的标准衡器。
秦 旬邑权
粉彩花卉形秋操吸杯
将一壶冰镇过佳酿倒入此杯,通过荷花梗吸管吸上一大口,清凉瞬间沁透心脾。[26]
粉彩花卉形秋操吸杯
杨柳青年画 十美放风筝图(天津博物馆藏)[29]
杨柳青年画 十美放风筝图
杨柳青年画 放风筝(天津博物馆藏)[29]
杨柳青年画 放风筝
△汉 白玉双舞人 天津博物馆藏[30]

文化活动

播报
编辑
2018年国庆长假前,百度联合全国10家知名博物馆共同开启“博物馆奇遇季”,除了在这些博物馆展开落地活动吸引游客以外,百度“AI博物馆计划”也将陆续在这些博物馆正式落地,为用户提供文物拍照识别、语音智能导览等提升游览体验的服务。天津博物馆参加活动,在逛博物馆的时候如果遇到看不懂的,也可以直接掏出手机打开百度App,直接拍照识别“百度一下”了。[12]

机构设置

播报
编辑
主要领导
馆长:姚旸[20]
党委书记:陈卓
党委副书记:张玲
副馆长:王建平
纪委书记:姜南
副馆长:沈岩[16]
机构设置
天津博物馆下设:党委办公室(人事部)、办公室、保卫部、财务部、行政管理部、历史研究部、器物研究部、书画研究部、宣传教育部、文物保护技术部、图书资料部、图像信息部、展览设计部、经营部。[19]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时间
荣誉
2008年
天津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1]
2011年12月
天津博物馆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13]
2020年10月30日
天津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4]
2021年3月
天津博物馆挂牌为天津市首批“统一战线教育实践基[15]
2023年1月
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22]

参观信息

播报
编辑
  • 地理位置
天津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2号。
天津博物馆
  • 门票价格
免费
  •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领票(周一闭馆)。
  • 交通路线
公交路线:可乘坐天津公交655路、668路、686路、868路、912路、835路(单程)、47路(单程)到天津博物馆站下车;可乘坐天津公交529路、636路、641路、662路、675路、800路、826路、838路、906路到宾馆南道站下车;可乘坐天津公交606路、636路、655路、675路、803路、912路、968路到文化中心公交站下车;
地铁路线:可乘坐天津地铁5号线、6号线到文化中心站下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