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广州市2024届高三... 2024年05月20日 19:01:04

      广东广州市2024届高三三模联考已开考,此次试题很具有参考价值,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广东广州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借鉴使用!

广东广州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在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国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又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義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基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暴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基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完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选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

      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4分)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普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浪街

      贾平凹

      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

      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程亮,伊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①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

      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

      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口男儿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②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

      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哨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③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

      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④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时,便自然体胖。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额是“天时地利人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B.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C.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

      D.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的讲究和热爱。

      B.句子②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用。

      C.句子③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态。

      D.句子④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

      8.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如何将三省人“各自的特点”表现得鲜明生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以送之。”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从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诗》云:“辞之怪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节选自《说苑下·善说》)

      材料二:

      子胥善谋而吴勤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因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比干剖心,孙子脑脚于魏,吴起抆泣于岸门,公孙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言》)

      材料三:

      庄辛谏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磨,而忘国政,郢其危矣。”王曰:“先生老婚欤?妄为楚国妖欤?”庄辛对曰:“臣非敢为楚妖,诚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于是不出十月,王果亡巫山、江汉、鄢、郢之地。

      (节选自《新序·卷第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A且七十B说而不受C身执鼎俎D为庖率E昵近F习亲G而汤乃仅知其贤H而用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矫,矫正、纠正,与《归去来兮辞》中“时娇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B.中,符合、合于,与《劝学》中“以为轮,其曲中规”的“中”意思相同。

      C.听,听见、听清,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意思不相同。

      D.诚,确实、的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诚不能也”的“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卿所说的“齐庄、端诚、坚强”强调说者态度,“警称、分别、欢欣愤”强调言谈技巧。

      B.材料二通过概述诸多历史人物向君主进言的遭遇,来阐明“愚者难说”“君子难言”之理。

      C.庄辛劝楚王警惕州侯、夏侯等四人,这四人淫乱奢摩,不理政事,败坏朝政,终致灭国。

      D.邹忌讽劝齐威王成功,从言说者方面来看,可称道处之一在于进言时讲究“警称以谕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2)且至言许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14.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庄辛进谏不成功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

      王维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姜出林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16.《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竞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

      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两句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

      (2)欧阳修在写《新五代史》时,将《旧五代史》中那些描写祥瑞、灾异的东西弃掷不纳,增了摒弃天命、强调人事的哲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就是显例。

      (3)陆游《书愤》中的“ , ”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恢复中原的志向具体化、形象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杨百顺十一岁那年,镇上铁匠老李给他娘做寿。老李的铁匠铺叫“带旺铁匠铺”,打制些饭勺、菜刀、斧头、锄头、镰刀、耙齿、铲头、门搭等。铁匠十有八 九性子急,老李却是慢性子:一根耙钉,也得打上两个时辰。但慢工出细活,这根耙钉,就打得有棱有角。饭勺,菜刀、斧头、锄头、镰刀、铲头、门搭等,淬火之前,都烙上“带旺”二字。方圆几十里,再不出铁匠。不是比不过老李的手艺,是耽误不起工夫。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卖东西讲究个吆喝。但老杨卖豆腐时,却不喜吆喝。吆喝分粗吆喝和细吆喝。粗吆喝就是就豆腐说豆腐:“卖豆腐喽——”“杨家庄的豆腐来了——”细吆喝就是连说带唱,把自己的豆腐说得天花乱坠:“你说这豆腐,它是不是豆腐?它是豆腐,可不能当豆腐,那当啥呢?豆腐就是白玉和玛瑙……”老杨嘴笨,溜不成曲儿,又不甘心粗吆喝。可老杨会打鼓,鼓敲着鼓面,磕着鼓边,能敲打出诸多花样:于是另辟蹊径,卖豆腐时,干脆不吆喝了,转成打鼓。

      18.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件事原本就他一个亲历者,别人不知个中原委也在情理之中。

      B.线上销售客服就电池动力不足这个问题作了详细、全面的回答。

      C.大人们总说,只要辛勤耕耘就能够有所收获,我对此坚信不疑。

      D.他记得幼儿园就在前面的胡同里,可是新改的道让回忆落了空。

      19.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堆叠同类词语,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分)

      20.两种吆喝在语言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诸多重要成就。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泉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 ① ):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 ② )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作为( ③ ),浑盖之争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

      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它们(先锋者和成功者)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钟扬《生命的高度》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上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广州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参考答案汇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7分)

      1.(3分)

      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强加因果。)

      2.(3分)

      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

      3.(3分)

      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

      4.(4分)

      ①承认中国确实以朝代和统治纪年,但指出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等分段时间:②指出史学家用通史、纪事本末体跳出朝代史框架,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③中国史学家重在揭示社会发展内在规律逻辑,是一种更深刻的时间意识。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分)

      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6.(3分)

      A(并没有“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7.(3分)

      B(“七元八元”指其生意所得,但无寒微之意:“就”字表现的是其赚钱容易。)

      8.(6分)

      ①上联,与文章开头巧妙呼应,写丹江横跨五县,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②下联,与主体部分照应,概写此街连接三省,又以“无波”暗示了此地美好的风俗人情。③横批,照应尾段,以“人和”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紧扣三省不同的省风省俗,表现三省人特有的职业、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②运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呈现三省人各自典型的生活场景。③融入作者对三省人不同性格的理解,鲜活地刻画三省人不同的精神风貌。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

      CEG(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组为府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3分)

      C(文段中的“听”与《陈情表》“听臣微志”的“听”均为“采纳”的意思。)

      12.(3分)

      C(庄辛提醒楚王不要和左州侯等人一起淫乱,楚王的不理国政会亡国,不是四人的行为会亡国。)

      13.(8分)

      (1)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手段)。

      [4分。大意2分,“所以”“身”各1分。]

      (2)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

      [4分。大意2分:“许于耳”“熟”各1分。]

      14.(3分)

      ①楚王昏聩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②庄辛劝谏不讲技巧,难以达到预期:③庄辛劝谏未能坚持,遇责难就放弃。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卿说:“那言谈游说的方法,要恭敬严肃地确立它,正直诚实地对待它,坚定顽强地把握它,用比喻引证来宣示它,用分析辩别来阐明它,用欢快、激情来表达它。”鬼谷子说:“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要纠正他,是很难的。劝说行不通,论理不被听从,那是你辩论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明辨却仍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牢固地坚持:已经牢困地坚持却还是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明辨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加困它,又能适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样的游说就叫善说。”《诗经》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恭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惭愧,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

      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材料二:

      伍子胥善于谋划吴国却杀了他,孔子擅长游说人主却遭到区人的围困,管仲确实贤能鲁君却将他囚禁起来。伍子胥、孔子、管仲这三位大夫难道没有才能吗?而是吴国、区地和鲁国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汤,是最圣明的圣主:伊尹,是最智慧的臣子。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国君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自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时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使用他。因此说:以最明智的臣子去想最圣明的君子进言,这样的臣子也不一定会被接受,伊尹向商汤进言就是如此:以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周文王向商封王进言就是如此。所以周文王向商封王进言而商纣王却将他囚禁起来,比干进言被纣王剖了心,孙在魏国进言被挖掉了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抹眼泪,痛哭西河之地将要成为秦国的领土,他自己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孙痤向魏惠王推荐杰出的人才反被认为是说胡话,公孙则逃到了秦国,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被他人杀害。这几位士人,都是当时社会的仁厚贤德忠诚有本领的人,不幸遇上了荒谬混乱的君主而死。这就说明了即使是贤能明智之士也不能逃避死亡,躲开受刑凌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昏庸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有道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

      材料三:

      庄辛劝谏楚襄王说:“君王您的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后面跟着新安君和寿陵君,和他们同乘一车,行为放荡、奢侈浪费,忘记处理国家的政事,郢都大约危险了!”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么?是在胡说楚国的不祥吗?”庄辛回答:“我不敢说楚国的不祥,是真的看到了。君主要是始终亲近这四个人的话,楚国一定会灭亡!我请求您允许我留在赵国观察形势。”于是不到十个月,襄王果然失去了巫山、江陵、江汉、郢、鄢等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

      C(“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不当。最后两句意思是,朋友们都只管在客厅里畅快痛饮,直到日暮时才离开乡野里门:全诗写诗人赴赵叟家宴,很欣赏主人的隐居生活,主要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并没有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16.(6分)

      ①开头两句用“深巷”“斜晖”“门”“柳”等寻常所见之景,写出赵皇远离尘器的静美生活环境:②“闲”“高”“疏”等平常之语,流露出主人恬淡闲适的人生追求,极富意趣,暗示出其隐者身份:③于平淡之语中表达出对主人隐居生活的欣赏之情,立意初现。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

      (1)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2)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每空1分。凡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 (3)示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示例二: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示例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每空1分。凡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 D(文中的“就”,加强肯定,D项与此相同:A项,表示仅仅、只:B项和C项,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19.(3分) ①两处都罗列物件,舒缓节奏。②第一处体现了打制出的器物的丰富与多样,③第二处与人物的“慢性子”相统一。[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5分) ①粗吆喝直接明了,②将“喽”字和破折号放在句末,③使吆喝声悠长。④细吆喝运用了设问、比喻等手法,⑤强调豆腐白嫩、有光泽等特点。[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3分) 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改对一处2分,改对两处3分:只找出错误,没有正确修改,不得分:意思答对即可。]22.(6分) ①在浑盖之争中得到了合理解答(解决) ②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 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论争 [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参考高考标准)

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整理

      1、语文文言文找中 可能会出现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2、人物谦称

      王侯谦称: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人之君)、寡(少德之人)、不毂(不善)。

      官吏谦称: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一般是男子谦称。

      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一般是年长者。

      下官、末官、小吏,均为古代官吏的自谦词。

      一般人自谦: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整理

      语文中常出现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语文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