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李冰

[lǐ bīng]
战国时期水利家
展开171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治水名人。[1]
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2]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李冰陵园题字。
中文名
李冰
民    族
华夏族
职    业
水利学家、蜀郡太守
主要成就
主持修建都江堰
活动时期
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赵蕴玉绘《李冰像》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为郡守翻重,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汽地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嫌兵陵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3]。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户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备欢甩李冰之子李二郎协戒榜墓档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
去拔付举甩叠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代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身世

播报
编辑
李冰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他激动万分地给都江堰市政协发了一封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便认为,对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学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现代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山西,一是陕西。由于佐证不够,都无法得到证实。李保生一族家谱,52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很难成为直接证据。“历史上还是存在很多家谱的总序里将前代名人列为始祖的现象。”为何家谱只记录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释:家谱修订之风在清朝才盛行起来,早先一般人家不会修订家谱。
就是他的姓名在史籍中的记载也残缺不全。《史记 河渠书》记“蜀守冰”,有名无姓。《汉书 沟洫志》记“蜀守李冰”,算是名姓齐全。《史记》和《汉书》简约地记载了他“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事迹。史家们根据各种典籍推算他是秦昭王时期人,约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前后担任蜀郡太守。
李冰最后因积劳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蜀中名胜记》什邡条载“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唐书 地理志》载:“大郎(王)庙,在治(什邡)北50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附近的古迹后城治,今后城大队,李冰逝于此。《唐书 地理志》记有:“大郎(王)庙,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4]

儿子

播报
编辑
二郎神为李冰儿子始见于北宋,五代蜀政权对灌口二郎封以王爵,被蜀人当作“护国”神祇,入宋后由于王、李之乱受到牵连二郎神被禁祭祀,在宋仁宗末年二郎神以李冰儿子的身份复祭复封,宋仁宗下旨钦定父子关系,割断二郎神与地域(蜀地)的联系[7]

史书记载

《元史》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8]
《元史》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清史稿》 志五十九 :世宗朝,....灌县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泽兴济通裕王,子二郎,为承绩广惠英显王[9]
《清史稿》 志五十九

名字记载

李二郎有载的名字一共三个,分别为李昱、李泰、李兆。
1、李昱
元代李稷《白云宫创建二神灵感祠之碑》:郎君讳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庙食灌口,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开宝七年,去王号。嘉祐八年,封灵惠公。元祐二年,改感应公。崇宁初,进昭惠灵显王[10]
《白云宫创建二神灵感祠之碑》
2、李泰
元代汪寿昌《昭惠灵显真人祠堂记》: 昭惠灵显真人泰,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应感公庙 在望云门内草场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时人,号灌口二郎[11]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应感公庙
3、李兆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蕲州,二郎庙在州治西。永康导江县高济王次子,即秦李兆也[11]

文献记载

李冰父子部分文字记载
朝代
出处
摘录
宋朝
《德隅堂画品》
秦蜀守李冰之子开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于灌口,世所谓灌口二郎者也。
《独醒杂志》
乃祠李太守父子也.....号曰:“灌口二郎,
《事物纪原》
元丰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也。《会要》 所谓冰次子郎君神也。
《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
李冰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圣。
《成都古今集记》
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封灵惠侯为灵惠应感公......“尔父守蜀,建三江之利,功施于后世。尔亦以神显于西土,父子庙食,相传至今。
《舆地纪胜》
六朝梁李膺《治水记》:“蜀守父子擒健蛙,囚于离堆之趾。”
《宋会要》
宋太祖干德三年平蜀,诏增饰导江县应圣灵感王李冰庙....神即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
元朝
《重建清源庙碑》
清源为之首称,按史神姓李氏,蜀守讳冰之子....
《大元一统志》
普德庙:在州北五里博溪水上相传以为秦时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称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俗谓之二郎者也。
《昭惠灵显真人祠记》
昭惠灵显真人,秦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龙兴重修敷佑中庙碑》
神父姓李讳冰,秦时为蜀太守.....神与父累封王爵于后,赐神号为清源。
《白云宫创建二神灵感祠之碑》
郎君讳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庙食灌口川,
明朝
《重修仁佑祠记》
仁佑祠者祀秦蜀守李冰之子二郎神也。
[嘉靖]《常熟县志》
清源妙道真君庙,在介福门内神,秦蜀郡太守李冰之子尝除蜀都江之蛟孽有水功....,
《嘉靖蕲州志》
二郎庙在州治西,神永康导江县高济王次子,王即秦李冰也,
《少室山房笔丛》
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梓童神姓张名亚子灌口二郎姓李.....
《正德蓬州志》
川主祠即二郎神也,世传李冰置石犀以压水恠二郎驱灌口蛟以助治水有功故祠在。
《万历嘉定州志》
知州胡凖建川主庙城北一里正统十年知州冯志学建祀秦太守李冰子二郎。
《万历江宁县志》
清源观在县南聚宝门外梅冈俗呼为二郎观元至正初重建,李桓记畧云按史神姓李氏蜀守冰之子...
《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
水次郎君是别姿....何知却是李冰儿。
《嘉靖四川总志》
二郎庙有二,一在仁寿治东一在左护卫东俱祀李冰之子。
《万历安邱县志》
二郎庙,祀蜀太守李冰子也,
《元史节要》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徳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清朝
《蜀都碎事》
蜀刺史李冰行至湔山.....,其子二郎神,封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蜀故》
二郎神,李冰之子也,
《乾隆灌县志》
秦太守李冰便其子二郎作五石犀以压水怪穿石犀溪于命曰犀牛里。
《乾隆枝江县志》
李冰有功于蜀而子为二郎神蜀祀之.....
《江津县志》
即今灌县都江堰口奉敕封建二王庙神也。前庙所祀秦蜀守李公冰之子二郎君,后庙所祀乃李公也。
《显英宫创建大殿东楼碑记 》
王号大安,李姓冰名,秦孝王时为蜀守...其子二郎,灵迹数现,厥功亦伟。宋徽宗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通俗编》
蜀人奉二郎神,谓之川主’.......盖李冰之子也
《宋稗类钞》
蜀中灌口二郎。云是李冰第二子。
《光绪丹徒县志》
二郎庙在大一都三图兵燹后同治初重修按二郎神见元史文宗本纪秦时蜀郡太守李冰为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仁佑王二郎盖李冰之次子也
《庐陵县志[康熙]》
应感公庙在望云门内草场庵按旧志云宋元丰初郡民立祠以祀李泰泰秦时人号灌口二郎佐其父囚孽龙有功
《道光贵阳府志》
川主庙祀蜀太守李冰及其子灌口二郎四川会馆也。
《重修灌口二郎神祠碑》
秦蜀守李冰凿离堆,然后沃野千里,号称陆海。考厥成功,实其子二郎以神力佐之也。
《钦定大清会典》
通佑王为秦蜀守李冰英显王为其子二郎神。
《光山县志[乾隆] 》
二郎庙在城南五十里官陂畈。相传神为秦时蜀郡守李冰之子,佐父疏岷江,有神勇,尝入水斩蛟。蜀人祀之灌江上,所谓灌口二郎神者也。
《汶志纪略[嘉庆]》
河坪川主庙在县西祀蜀守李冰及太守之次子二郎
《于迈草》
二王庙庙祀秦守李冰子二郎,史称凿离堆辟沫
《嘉庆恩施县志》
北城外二郎祠,祀李冰子二郎,
《同治郏县志》
二郎庙,在南街全平由云二郎者泰蜀郡守李冰之第二子也。
《同治巴县志》
云顶寺祀川主李冰次子俗称二郎治水曾歌乐山上故名寺。
《嘉庆成都县志》
二郎庙在府城东祀李冰之子国朝雍正八年勅赐封祭详见祀典。
《宸垣识略》
二郎神为秦蜀将李冰之子凿离堆江有功于民蜀人祀之....
《雍正江油县志》
川主祠在王枕山俗谓二郎神乃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佐父锁水怪以靖水灾,元至唐年父子馔封王蜀皆祀之。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四川灌县谨案神即秦蜀守李冰及其子以治水有功蜀人称冰曰川主予曰二郎神二郎神庙所在有之元封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
《续文献通考》
是年二月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英惠王其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四川通志》
二郎庙在府城东祀李冰之子
《乾隆直隶泸州志》
二郎庙在州东大江岸祀秦太守李冰之子.
《元书》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光绪新修潼川府志》
赐紫山旧通志在县北一里有帝君神祠士民祈嗣多应俗呼赐子山又传秦李冰次子所谓二郎神者曾于此斩大蛇人思其德故名次子山。
《光绪荆州府志》
李冰有功于蜀而子为二郎神蜀祀之
《大清一统志》
二郎庙在府治西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二郎佐父治水有功元至顺六年加封为英烈昭忠灵显仁祐王。
《历代神仙通鉴》
「加封李冰为圣德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应感公庙,在望云门内草场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时人,号灌口二郎。佐其父,囚孽龙,有功,蜀人祀之。
《翁心存诗文集》
赛神曲....二郎神传蜀守子,八角庙报番君功。
民国
《续修江津县志》
秦蜀守李冰使其子二郎除水怪,
《庐陵县志》
应感公庙在望云门内草场庵案旧志云宋元丰初郡民立祠以祀李泰秦时人号灌口二郎佐其父治水斩蛟有功..
《钟南淮北区域志》
(碑亭)巷西有二郎庙,所奉者蜀灌口二郎神李冰子也。
《续遵义府志》
川主庙在凤朝关外祀秦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
《金堂县续志》
俗名普惠宫,祀秦守李冰及二郎,
《江安县志》
清雍正五年勅封李冰兴济敷泽通佑王子二郎承续广惠显英王俗称川主二郎君是也
《巴县志》
旧传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山上。
《桐梓县志》
又按桐初隶蜀,故祠祀川主李冰之子二郎。
《都江堰功小传》
二郎为李冰仲子,喜驰猎,
《方志通义》
灌口二郎神为秦昭襄王时华阳太守李冰之子治水有功者也而俗传为封神榜中人.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事物纪原[13],《都江堰文献集成[12],《钦定古今图书集成[14]

功绩

播报
编辑

都江堰

李冰像及题铭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世界遗产都江堰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李冰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李冰创筑的都江堰,史籍记载甚为简略。但以这些记载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都江堰鱼嘴
分水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鱼嘴
飞沙堰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宝瓶口
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树森“伏龙观观涨”一诗云:“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六字诀
卧铁

其他

除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无专门记叙,详情多不可考。
李冰任蜀守期间,还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也做出了贡献。李冰“识察水脉,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李冰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这七座桥是大干渠上的便民设施。

意义

都江堰
李冰所作的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唐代杜甫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还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弃了。唯独李冰创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1974年,在都江堰枢纽工程中,发现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郡讳冰”。这说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为赞赏。1955年,郭沫若到灌县时,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治水传说

播报
编辑
汉代李冰雕像
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李冰陵园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陵园的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三神石人其一的李冰石像,复制品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祭祀活动

纪念李冰的活动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已无从查考。东汉李冰圆雕石像的出土说明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纪念李冰了。南朝齐明帝建武时(公元494—498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祠”迁到郫县,以原庙改祀李冰,名祟德庙。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将军”。唐玄宗幸蜀,赐封李冰为“司空相国”。唐代“春秋设斗牛”纪念李冰。五代后蜀时封李冰为大安王,又封应圣灵显王。宋太祖赵匡胤治修崇德庙,扩大了庙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龙观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陆游有《伏龙洞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足以说明李冰在宋代已经封王。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改封李冰“广济王”,定为每年祭招一次。宋代中期改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动,规模宏大。范成大《离堆行》中有“到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的诗句。《独醒记》中说:“水康军祟德庙招李冰父于……词把之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头。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
《灌县乡土志》亦说:“唐宗时蜀民以羊把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祭祀规格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删一;箕二、簇二;豆四、尊一、爵三、炉一、蹬二”;二郎祭品与冰同。典礼程序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礼,奠帛、读祝;送神、望燎;告礼成,退。祝文为:“维神世德,兴利除。作绷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破绵络,至今称美。盐并没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祟功德,园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这种祭规格一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泽兴济通佑王”,并赐“绩垂保障”额。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显英王”,并赐“功昭蜀道”额。次年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赐“陆海金堤”额。灌区为李冰立庙很多,称为川主庙。
1938年,四川省政府颁定《祟祀显英王庙伏龙现典‘礼仪式’》。程序为:举行祟把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进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全体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设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祭:把时,先到伏龙观祭李冰,再到二王庙祭二郎。官祭一般清明岁修完毕结合放水庆典二道举行。祭完李冰父子后即到杨泅庙江边祭招后鸣饱放水。
碑林1
官祭之外,还有民祭。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拜,每日多达万人以上。《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5]
碑林2

李冰陵园

邓小平题字:“造福万代”(2008年地震前)
2200多年前,已近晚年的李冰,累死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治水工地上。并葬在洛水的章山上。
李冰陵园里的李冰像
李冰陵
一说有专家考证,李冰本就是什邡人,属蜀山氏后裔,古今人们都落叶归根的习惯的。按常理推断李冰病逝在洛水,和他一起修水利的他的儿子应该把他带回李冰的故乡安葬。
李冰陵墓(2008年地震前)
为纪念伟大的李冰,什邡市在章山上修建有李冰陵园。据说这是他的衣冠冢,真正的陵墓在章山后岩的公墓治某处一个秘密地点。《新唐书》记:“什邡,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明万历年间曹学全所著《蜀中名胜记》称:“什邡公墓化(治),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之所。”《古蜀记》也说:“李冰功配夏后(夏禹王),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章山后岩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为人们拨开层层迷雾,洗去满头雾水。根据众多著名学者王家佑、李仲屿、冯广宏、罗开玉、徐式文先生的研究成果,和史籍特别是《重修金相寺碑记》里的记载,以及国内外著名文史水利学家的有关著述论证和考察,后城山升仙台被确认为李冰卒逝之地,而章山后岩有大冢的公墓治,则是李冰的真正葬所。[2]
李冰陵园正门
蜀人崇奉李冰,尊为川主,什邡城乡建川主庙达10余处。还流传李冰礼斗上苍、羽化飞升的传说。1991年春,什邡重修李冰陵园。陵园大门前塑巨大的李冰站立石像,大门上石阶处有九龙石雕、陵园碑记、祭坛,依山而砌的石梯为蜀中第一长梯。石亭中有1993年9月22日江泽民为李冰陵园的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陵门由张爱萍将军手书的“秦李冰葬所”作门额,山顶为李冰墓园,墓园周围有反映古蜀人生活风貌的各种图案,墓前还有石龟、石碑等。[2]
江泽民题字碑
大王庙
李冰陵园2008年地震后一直处于恢复修建期。结合什邡市旅游发展,什邡市早已把李冰陵园的重建事宜提上日程安排。竣工的有道路、李公湖,陵园暂在恢复修建中。地震前要收取门票,地震后暂未收取。陵园门前有几家农家乐可以住宿、就餐、休息。陵园后面不远有佛家的大鹏寺可以礼佛、住宿、品尝素斋。农家乐下面还有李公湖。在洛水和高景关之间的公路(2008年地震北京援建什邡的北京大道)旁还有后人纪念李冰父子修建的大王庙、二王庙。

纪念邮票

右上角为李冰[6]
198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了《J58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四枚,第2枚就是李冰[6]

书籍出版

2022年,《水房子》在网络平台和部分实体书店上架,用诗歌为李冰写的传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