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下的洗车行 守护“长不大”的孩子

速豹新闻网 2024年06月21日 10:45:16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更多精彩请扫码关注

      在青岛市市北区海岸路,有一家名为“喜憨儿”的洗车行,这里的洗车工,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是有着智力障碍的特殊人士。这些人来自于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在这里,他们重新走上了融入社会的路。

      自闭症患者母亲李冬梅说,“春雨”像是一棵树,枝繁叶茂,庇护着这里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以前,她流过很多眼泪,看不到未来生活的方向。“春雨”的出现是一个希望,她坚定地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春雨”。

      特殊的洗车行

      下午四点多,一辆车开入青岛“喜憨儿”洗车中心,停在了洗车区域,“孩子”们靠近车辆,默契地站在各自的“岗位”上,准备工作。

      他们先打开车门,39岁的班长孙克涛抽出脚垫,站在门外,甩掉了灰尘杂物。同时,17岁的于德泉和伙伴快速地擦拭座椅和内饰。经过一番谦让,最后41岁的高鹏拿到了用吸尘器清理车内灰尘的“有趣工作”。关上车门,高鹏再用高压水枪冲洗车表面,待清洁泡沫覆盖了整个车体,他们再按照培训所教,用毛巾一遍遍擦拭各自的负责区域,最后冲洗,擦干。

      整个流程下来,大约需要15分钟,一辆车就洗好了。

      这里是一家特殊的洗车行,面积不大,大约70平方米,蓝色牌匾上写着“青岛喜憨儿洗车”,洗车区域旁,柱子上张贴着“擦亮世界,点燃希望”的字样。去年10月,洗车行开业,洗车工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存在智力障碍问题,永远也“长不大”。

      他们是自闭症、智力障碍等患者,心智停留在了最纯真的年纪,甚至不过六七岁,“喜憨儿”是对这些特殊人群的昵称。虽然他们学习能力慢,但工作起来也很认真,即便是洗车中一道简单的工序,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是需要“千锤百炼”。

      一辆车,已经划分了不同的区域,车头、车尾、车门……但能手持高压水枪的则是要“熟练工”。洗车完毕后,再由店内工作人员检查,交还给车主。

      在这里融入社会

      “大家好,我叫孙克涛,我来‘春雨’三年多了,我在这里学会了很多本领。”门外,孩子们听说有客人到来,站成一排,双手垂放,高兴地介绍着自己,孙克涛说,“我一开始洗车的时候不咋会,现在都麻溜起来啦!”

      这些“孩子”们来自于青岛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负责人崔永兰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目前,接受过洗车培训的“孩子”一共13个,他们分班工作,每班大约需要4个人。如果忙起来,几百米外就是春雨的“营地”,他们再调动别的“孩子”来帮忙。

      6月13日,下午5点多,快下班了,店内挂着的电子显示屏上的数字变为“2049”。这意味着,开业至今,他们一共洗了2049辆车。于德泉表示那天不忙,上午一辆车,下午一辆车,“工作很清闲”,但有时候忙起来,一天也要洗二十多辆。

      于德泉是最喜欢记录的,每次洗车过后,他喜欢在本子上工工整整记下车子的品牌、车型和洗车时间,如“鲁B东风本田上午9点10分洗完”。于德泉说,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记下这些,他也不明白为什么每位记者都喜欢拍他的本子。

      最近,于德泉工作顺手多了,“我爸现在跑滴滴呢。”以前于爸爸只要有空,就来店里帮忙。每次都要耐心地教儿子,直到他能稳定控制手里的抹布,“我爸在家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一定要好好擦。”

      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让父母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各个“孩子”也可以重新社交,寻找到伙伴。于德泉咧嘴一笑,他说这是最喜欢的一份工作,以前他做过保安日结工,还去餐馆打工,但只有擦车是最轻松的。空闲时间,他和几个伙伴站在门外,打闹聊天,沉浸在快乐的世界中,直到下一辆车驶入。

      “无视”也是一种尊重

      洗车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时也会出错,但小问题总是在顾客的宽容中散去。店内工作人员张先生告诉记者,原来门口贴着一张纸:“不收小费”。但风吹日晒,不知道哪天掉了。原来,有顾客得知“孩子”们的状况后,想伸出援手,帮助他们。

      但崔永兰却说,她知道顾客的好意,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吃饭,不因身体原因而被特殊关照,这对他们自己和其父母来说,才是最大的尊重。

      作为“春雨”的老师,也作为一名自闭症患者的母亲,李冬梅十分赞同崔永兰的说法。她记得,多年前自己的孩子还在读特殊学校,在路上,她看见一位老人带着一“特殊孩子”推着小推车买菜,孩子在哭闹,也许是孩子哭闹得比较厉害,一位路人站在那里,一直盯着孩子看,“我看得出孩子奶奶当时很难过且窘迫”。虽然那道目光没有投在自己身上,但李冬梅一样觉得很不舒服。她说,如果路人能把她的孩子当作闹脾气的普通小孩视而不见,其实将是对孩子们最大的尊重。

      在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一张桌子旁,七八个“孩子”正在叠纸袋子,工整对齐,甚至连叠好了的都整齐地摞在一起,再用一块重物压上。李冬梅一边带着“孩子”们叠纸一边讲述着这里的和她自己的故事。不时,有“孩子”跑过来问,“这个这样做可以吗?”

      她介绍道,这里分为就业班和托管班,就业班的“孩子”经过培训后有一定的能力就业,托管班的“孩子”主要是适应集体生活,他们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五十多岁,“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会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分工。”

      “无论他们多大,其实我都叫他们‘孩子’,每个‘孩子’的性格也都不一样。”李冬梅说,有时候观察他们,也会觉得很开心,“孩子”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的还会讨论什么时候结婚呢?”她说,她记得有两个“孩子”,不善于表达,“每天早晨来了,都要用剧里的台词对话,互动就是一套词,每天都一模一样,但两个人都开心到不行。”

      曾担心孩子未来

      李冬梅的孩子叫吴继麟,今年24岁,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他长得很清秀,见到记者,甜甜地叫了声“姐姐”。4岁时,吴继麟被确诊为自闭症。说起来这件事,李冬梅的眼里仍然有泪,她决定辞去工作学习烘焙,她知道孩子这一生都不能够完成自力更生,但希望能教会他一点生活技能,“别人可能教几遍烦了,但我可以十遍百遍地一直教下去。”

      崔永兰也表示,其实,这些家长看着孩子在家、无法融入社会,是很焦虑的。因为他们的迟缓,无法进入普通企业,家长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李冬梅说,作为父母他们无法一直陪伴孩子,即便他们在孩子身边,生活仍然有很多“小意外”,“我和他爸爸去景区,我让他爸爸看着孩子,我去买扇子,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有人给了孩子一个金币玩具,那个人拿着孩子的手机下载软件。”李冬梅当时很生气:“你这当爸爸的,你在干什么呀!”她给孩子的手机上也安装了定位软件,如今孩子下班后,就可以自行坐公交回家了。

      “春雨”的出现,就像生活里有了一束光。李冬梅说,孩子在这里待了四年,去年她也成为了这里的一名老师。“姐姐,(我)这是在串耳环。”一位智力发育迟缓的女孩拎起了一串串好的耳环,她说的串耳环是用铜线将18个耳环串起来,再送到工厂加工,除此外,这里的工作还有叠纸袋子、串项链等,都是他们需要做的工作。

      李冬梅坦言,或许这些“孩子”们的工作并没有创造出太大的价值。但他们在劳动,在努力地融入社会,大家也越来越包容他们,其实这不仅是包容了“孩子”本身,还有他们身后的家庭。

      帮助孩子背后的家庭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背后,最困难的是家长。”崔永兰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崔妈妈”,她说自己去年帮扶过一个孩子,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烦躁起来就会撕纸扔东西,日子久了,孩子妈妈患上了抑郁症,爸爸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爸爸来的时候泪流满面,说‘崔妈妈帮帮我们吧,孩子不送出来,我们这个家就完了’!”

      慢慢地,孩子逐渐融入了“春雨”,也开心起来。崔永兰记得,她再看见那位爸爸的时候,他整个状态变了,孩子不再烦躁,他的身体好了,妈妈也好了,一个家庭重新开始进入新的生活。

      提及创立“春雨”的初衷,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崔永兰在一家印刷厂打工,但不幸被飞速运转的机器吞噬了4根手指。正值大好年华,崔永兰无法接受打击,整天以泪洗面,姐姐给她买了很多励志书籍,带她出门散心,编漂亮的头发,直到她看见了霍金的一句话,“有生命,就有希望。”

      她决定不能被击倒,于是创业开办印刷厂。待一切步入正轨后,有人提起这些残疾人没有工作,她说:“我有啊!工厂有简单的手工活,很适合残疾人。”崔永兰记得,当时她对这个群体并不了解,但能体会残疾人工作的不易。直到她看见,“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连学会串绳都十分开心,“一个孩子就那样举着小手颤抖着跟我讲,崔妈妈我学会了!”

      自那以后,就这样,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到现在十年时间,他们已经帮助了近200个“孩子”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孩子”们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崔永兰说,“他们一开始不敢讲话,不敢见人,甚至捂着脸就来了,现在我感觉到他们眼里有光了。”

      会有越来越多的“春雨”

      据报道,2023年以来,青岛市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60周岁以下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约10.8万人。为了让更多残疾人就业,青岛积极实施残疾人就业“十大行动”、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打造盲人按摩“齐鲁手创”品牌店、发展春雨“喜憨儿”洗车中心等特色就业项目,同时,积极构建残疾人职业培训就近就便服务体系。今年,青岛启动残疾人“暖阳维权”工程,进一步完善包括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在内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我经常跟别的家长说,我们那时候从来没想过孩子还能就业,现在你看,他们毕业后还能有正常的生活。”李冬梅说,等自己老了,她相信还会出新的政策,出现更多的机构,社会一定是在发展的。

      “我现在真的非常幸福,不用考虑今天怎么样明天要去哪,只要孩子过得像正常人一样,我心里就踏实了。”李冬梅觉得,只要“春雨”是稳定的,她就没有后顾之忧。她坚信,社会在发展,大家的包容度越来越高,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春雨”庇护着他们。

      “其实我每天到中心来,‘孩子’们会打招呼,‘崔妈妈好’‘崔妈妈今天好漂亮’……‘孩子’们都来表扬我。”崔永兰说,她觉得开始是他们在帮助“孩子”,但其实这些“孩子”也在帮助他们,让他们身心也得到了一种幸福,“因为无论是你去爱别人还是别人来爱你,都是一种幸福,所以这些年我跟‘孩子’们在一起,我也很幸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