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教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dzllzg.com提供.

理解、尊重与包容——残疾问题的哲学阐释

2024-01-1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章节摘录

  当代西方“残疾研究”(Disability Studies)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女性研究”“种族研究”等“少数群体研究”(Minority Studies)具有类似的学科性质。它们与人文领域而非社会科学领域联系紧密,许多哲学家积极地参与了这些学科的建构和发展。就残疾研究而言,过去四五十年相关学者的工作表明,残疾并不简单地是个人身体的医学或生物学问题,或者说是某种异常、偏差和缺陷,实际上它具有社会构成性,也是文化意义体系的基本元素。如何对待残疾人,也绝不只是怜悯和慈善的问题,而与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义理念有关,与社会是否给予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平等尊重有关。本书将围绕如何理解残疾、残疾人的视角有什么理论价值以及社会如何公正地对待残疾人等问题对残疾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分析和评判。

  首先,如何理解残疾呢?常识把残疾看作个人的医学或生物学问题,看作一种异常、偏差或缺陷。正如女性研究将性别看作一种社会建构物,残疾研究也对残疾作如此理解。早期残疾研究学者提出了残疾的社会模式,区分了残损(impairment)和残疾(disability),认为残损是生物性因素,与残疾无关,而残疾指的是社会对具有异常身心特征的人的歧视、偏见以及生活机会的限制等。根据残疾的社会模式,很多残损都仅仅是一种相对于正常身体的差异,而非缺陷,问题在于社会没有为具有这种身心特征的人提供合理的便利条件(reasonable accommodation),从而制造了他们的生活困境。例如,对于轮椅使用者而言,残疾是入口没有斜坡的建筑物、无坐便器和横杆扶手的公厕、设有许多路障的商场步行街等给他们的出行制造的障碍;对于聋人群体而言,残疾是无字幕的电视节目给他们的信息获取制造的障碍;对于盲人群体而言,残疾是无语音播报的电梯给他们上下楼层制造的障碍;等等。所以残疾并非医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社会而非个人需要承担解决它的义务。

  社会建构论对残疾的理解蕴含着残损/残疾的笛卡尔式二元结构。在当代残疾研究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这种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它同医学模式一样将残损看作一种生物事实,而没有对其作深入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分析。一些受后结构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着力于推翻这种二元论,指出:“那些所谓‘真实的’残损现在必须被看作规训性的知识/权力体系的建构物,它们被融入一些主体的自我理解中”。所以残损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事实,而与社会的权力关系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残损一直都是残疾”。后结构主义的残疾观强调对社会权力话语的分析,把残疾看作权力的产品,因此表现地比社会建构论更加具有批判性,所以也被称作“批判的残疾理论”(critical disability theory)。

  残疾的社会模式和批判的残疾理论从两种相对的视角来理解身体,一种把身体(残损)交给了生物学或医学,而把残疾归结为社会环境对人之活动施加的限制;另一种则认为身体(残损)不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知识/权力话语的物化形式。这两种立场都面临着多重的理论困境。一些受现象学传统影响的学者借用梅洛-庞蒂“身体是我们关于世界的观点”的思想来理解残疾,指出现象学对于残疾研究的价值在于借此可以“把感觉和情感的品质嫁接到压迫和排斥的概念上”,以克服上述两种立场的缺陷。与现象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唯物主义者也指出“人的身体的核心矛盾在于它既是我们受奴役也是我们获得自由的源头”。这种理解残疾的新视野强调了身体的能动性,以及身体既为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也积极地影响、突破和改造社会文化因素的特性。对于这些学者而言,残疾是一种知识体,而残疾人也是名副其实的知识生产者。

  其次,残疾人的视角或具身经验有什么理论价值呢?参与残疾研究的哲学家对此作了多维度的解析,本书介绍了三个方面。第一,残疾对解答哲学主体性问题的启示。众所周知,人本主义假定了一种理性、独立、稳定和连贯等的主体概念。然而,一些残疾事例证明这样的主体观无法有效解释现实世界,或者说套用它,人们会得出相互冲突的结论。另外,人本主义主体观对理性等品质的过分强调使精神残疾者的道德地位变得可疑,容易漠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后结构主义者对此进行了批判,揭示了主体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认为主体始终是“生成中的主体”(subject in process),随话语、文本和符号等结构的流变而变身,但是这样的主体观具有宿命论或虚无主义倾向。残疾范畴对建构一种后人本主义的主体观有所助益,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能颠覆人本主义赖以成立的各种对立和边界,揭示各种存在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如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所说的人与机器的组合——赛博格(cyborg);在这种存在的关系网中,不存在那种超拔于自然万物的人类主体,人本身仅仅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而其余的物质形态也孕育着活跃的力量,积极地塑造着世界的新面貌。这种视角对确立一种新的和更包容的伦理多元主义观点大有裨益,可以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各种人类生存危机如生态问题、环境污染、传染病爆发等等的实质。

  第二,残疾使人们认识到没有评价身体差异的客观或中立立场。那种所谓“正常的”身体观念是十九世纪随统计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是绝对的真理标准。但这种正常身体观念却被赋予了规范性含义,以致与它不一样的身体承受着社会结构的污名化、歧视和排斥。类似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这种立场被很多残疾理论家称作机能歧视(ableism)。机能歧视与残疾的医学模式有关,它在个人层面表现为对残疾人的恐惧、憎恶、怜悯和屈尊俯就等态度,在社会层面表现为对残疾人发展机会或生活空间的不合理限制、过度的医疗干预以及各种优生学措施等等。

  第三,残疾对于理解人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解释人的历史际遇时,人们先后发现了阶级、性别、种族等向量,而当代残疾研究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残疾范畴的价值。与其他身份范畴不同,残疾不仅用来辩护对残疾人群体的不平等对待,也常常用来辩护对女性、少数种族等其他群体的不平等对待,而这些群体采取的解放策略(如论证自己的身体同主流群体的一样没有缺陷)往往加重了对残疾的偏见。所以有学者指出:“残疾,超越了一种身份,是文化层面意义体系的基本元素,并且对任何想要理解过去的历史学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社会等级关系都极有可能借用了社会文化意义上被构造出来和维持着的残疾概念。”

  再次,社会如何公正地对待残疾人呢?或者说残疾问题对正义理论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呢?正义理论大概可分为后果论正义观与义务论正义观两类,本书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相关政治哲学家的观点。运气平等主义是当代后果论正义理论的一种典型形式,认为“没有人应该仅仅由于一些其本人并没有冒险招致的偶然事件而比别人拥有更少的有用资源和机会”。这里的偶然事件指的是什么呢?毋庸置疑,个人的命运并非完全掌握在个人手里,总有一些个人通过理性选择和努力奋斗也突破不了的发展瓶颈。制造这种瓶颈的包括个人的自然禀赋、家庭和阶级状况等,运气平等主义者称此为偶然事件,并认为它们所导致的不平等是非正义的,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它们对人的命运的差异化影响。以此来理解残疾问题,如果个人的残疾是先天或偶然招致的,那么它也属于这样的偶然事件,个人因其而面临的劣势处境也是不应得的,社会要采取措施补偿他们,如罗尔斯所言,在正义社会中,“人们同意相互分享各自的命运”。但是对残疾的补偿暗含着机能歧视的立场,并没有真正体现对所有人的平等尊重。

  契约论是义务论正义理论的典型形式。契约论传统假定了契约主体的能力平等和互利关系,导致了将残疾人群体排除在外的“局外人问题”(outlier problem)。罗尔斯认识到该问题对其理论的挑战,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于此“可能会失败”。努斯鲍姆也认为应该放弃契约论框架,采用她的能力方法,其他一些学者则对罗尔斯的契约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以容纳残疾人的诉求。本书指出,社会之正义与否并不在于是否给所有人提供了免于偶然因素影响的平等分配(运气平等),也不在于是否给所有人提供了攫取私利的公平环境,而在于社会关系是否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成员之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Scanlon)的非自利性契约论可以为我们解决局外人问题提供理论指引。

  最后,本书谈论了残疾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不可否认,新科技革命给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改变。随着它的高歌猛进,以技术克服人类身体限制以获得更大自由或进一步解放的人类增强观念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拥趸。这种观念在哲学领域的反响表现为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超人类主义承诺了一幅以技术不断改善人类身体的乐观图景,但是它内含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而引起诸多学者的警惕,如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它威胁民主平等理想。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涉及身体机能限制与技术辅助的关系问题,以残疾范畴可以更充分地透视人类增强观念的诸多二律背反。本书最后指出,技术辅助并不是残疾人享有机会平等的充分条件,在社会文化领域改变机能歧视的刻板偏见更为紧要;人类增强技术有演化为一种现代规训手段的倾向,从而阻碍多元社会的培育,换句话说,它无法替代社会正义方案。

  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基本按上述逻辑作顺序铺陈。

  美国已故残疾研究学者托宾·希伯斯(Tobin Siebers)认为:“残疾研究的首要目标是使残疾成为常规知识的对象,并因此唤醒应对令人讨厌的所谓‘机能歧视’偏见的政治意识。”残疾范畴不为历代哲学家所重视,它仅仅作为一种对缺陷、偏差和低劣的描摹来映衬哲学理念的完满。正如残疾人被放逐到主流社会的边缘,残疾范畴也被放逐到知识界的边缘,所以,“当哲学家先前在,例如指出正义或福利理论面临的挑战,谈论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或辩论撤去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的生命支持手段的时候,他们对残疾仅仅一笔带过”。作为人类经验的一种丰富的来源,残疾却长久地为人所忽视,这不只是对残疾群体是否公正的问题,也是人类知识能否获得可靠前提和稳固基础的问题。新兴的残疾研究打破了这种局面,它不仅有助于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隔离,改善其福利状况,提升其社会地位,也有助于加深人类对很多紧迫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本书绪言即以《残疾研究关键词》(Keywords for Disability Studies)中的一段话来结尾:“残疾研究牵涉我们这个时代很多最紧迫的争论:关于生命的始终,关于产前基因检测、堕胎、绝育、安乐死和优生学;关于公立学校、公共交通、住房和工场的空间设置;关于纠正或‘治愈’婴儿、儿童和成人的非正常身体的技术;关于战时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卫生保健和公民权。考虑到残疾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少数群体,而且任何人都有变残的可能,这些问题太重要了”。

  ——摘自书中“绪言”部分,第1-6页。


  书名:《理解、尊重与包容——残疾问题的哲学阐释》

  作者:张虎

  ISBN:978-7-5227-1088-4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

  张虎,山东平阴人,哲学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残疾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和《伦理学研究》等CSSCI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前景壮阔。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坚定信心、[详细]

    01-15 10-01人民日报
  • 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工作突破口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工作突破口,在攻坚克难中[详细]

    01-15 10-01大众网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本期大家谈刊登3篇稿件,为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凝心聚力。[详细]

    01-12 11-01人民日报
  •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总结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进展、新成效,深刻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对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新时[详细]

    01-12 10-01人民日报
  •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实现“两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详细]

    01-11 15-01人民日报
  • 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详细]

    01-11 15-01人民日报
  • 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利益,既要为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想,多做作铺[详细]

    01-10 11-01人民日报
  •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要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详细]

    01-10 11-01人民日报
  • 让“冷资源”生成“热经济”

    找准突破口,统筹资源、多措并举,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才能把握机遇,切实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01-09 10-01人民日报
  •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紧紧扣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广大乡村就会实现全面提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农”画卷将更加壮美。[详细]

    01-09 10-01人民日报

将济青发展轴带打造成为世界级先进智造集聚

曹文超   打造济青发展轴带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3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