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车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lawtime.cn提供.
王健律师

王健

律师
服务地区:全国

擅长:债权债务,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刑事案件

律师简介

从事法律工作近20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启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具有优秀的律师执业道德和出色的专业水准。执业专长:刑事案件、债权债务、合同纠纷、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民商事领域.如遇电话未接请谅解,可能开庭或见当事人中,请稍后再拨

查看完整简介
执业信息
律师姓名:王健
执业地区:重庆-重庆
执业律所:上海融孚(重庆)律师事务所
律师职务:主办律师
执业证号:15001*********433
擅长领域:债权债务,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刑事案件
查看完整信息
服务信息
121人
客户好评
437人
客户采纳
一小时内
响应时间
  • 亲办案例
  • 律师文集
    • 案例:郭某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期间,未经监护人同意,将自己名下房屋出售,与他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法定代理人一直未追认合同。郭某恢复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之后,起诉买方,要求支付购房尾款,之后又撤诉。现郭某才发现自己出售房屋时,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且合同一直也未追认,因此,向法院起诉,主张合同无效。本案经过一审、二审,判决驳回了郭某的诉求,认为郭某恢复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期间,起诉买方的行为属于对合同效力的追认,也就是说案涉合同当时是效力待定合同,而非无效合同。再审期间,郭某举示了买方和中介明知其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证据,且当时的成交价明显低于市场价,属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情形。但再审法院仍然认为合同是效力待定状态,郭某之后有追认行为,因此驳回了再审请求。律师观点:律师认为本案认定合同为效力待定状态是错误的,再审期间提交的证据足以说明买方和中介明知卖方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又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了案涉房屋,符合合同无效的情形,而非效力待定。且效力待定的合同追认人,目前法律规定应当是其法定代理人,并不是其本人,因此本案在适用法律上是错误的。
      王健律师
    • 很多人在诉讼离婚中,都有这种疑问,第一次起诉离婚,法院一定不会判决离婚吗?答案是只要符合法定情形,第一次起诉离婚,法院也会判决离婚,关键在于如何达到法定情形,原告如何举证证明已经符合法定判决离婚的情形,本文主要讲述“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情形。案例1:原告与被告于2017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双方虽为自由恋爱,但婚后才发现性格不合,既然已经生育子女,双方也希望能维持家庭的和睦,但随着生活中矛盾的不断升级,原告认为继续在一起生活对孩子不利,父母的争吵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决定暂时分居,截至原告起诉之日,双方分居时间已满2年,原告认为双方已无复合的可能,向被告提出离婚,被告不同意,原告特委托律师向法院起诉。本案中,夫妻双方并无非常尖锐的问题,只是性格不合,无法共同生活,原告希望能一次起诉就判决离婚,但原告并未在外租房,而是在娘家居住,无法提供暂住证和租房合同以及物管费发票等,为了能达到证明双方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这一事实,律师建议原告准备其他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被告向其支付孩子抚养费的转账记录、人口普查社区的调查记录等,虽然被告在庭审中主张双方虽然没有共同居住在一起,但仍然经常带孩子一起出去玩,并未真正分居,法院最终结合双方的陈述以及原告举示的证据,认定双方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两年,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因此判决原被告离婚。案例2:原告与被告通过微信认识,交往几个月后,打算分手时发现已经怀孕,无奈之下双方办理结婚登记,结婚后女方前往外地工作生活,后生育一女,女方独自抚养,男方很少过问。女方认为双方已无继续生活的可能,但男方不同意离婚,也不按时支付孩子的抚养费,女方提出离婚后,男方就是去联系,女方因此起诉至法院。本案女方需要向男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离婚,诉讼成本比较高,如果第一次不判决离婚的话,女方还需要再次起诉,就面临着要承担两次诉讼成本,女方独自一人抚养子女,生活原本就拮据,因此希望一次能判决离婚。经过律师了解,原告对被告了解很少,不了解被告的工作、收入情况,甚至连被告现居住生活在哪里也不知道,本案很有可能会公告,而被告不到庭的情况下,第一次起诉离婚,法院无法查清事实,原则上是不会判决离婚的,因此在律师的建议下,原告搜集了大量可以证明双方婚前缺乏了解、婚后并未长期共同生活、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两年、独自抚养子女的证据,包括房屋租赁合同、暂住证、车票、证人证言等。本案由于无法联系上被告,开庭传票以公告方式送达,法院缺席审理,审查了原告提交的大量证据,最终认定双方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判决原被告离婚。律师解析:《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2款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民法典本条规定与原《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基本一致,只要满足法定情形的,法院应当准予离婚。实践中,经常会有当事人咨询这类问题:1.分居两年是不是就自动离婚了?2.我们都分居好多年了,为什么法院不判决离婚?3.分居确实已满两年,但我怎么证明分居?4.分居是不是必须签分居协议?5.对方不签分居协议,我是不是没办法证明分居事实?6.我们断断续续分居加起来的时间已经超过两年了,可以离婚吗?………………………………………………………………………“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必须满足几个条件:1.分居的原因必须是因感情不和;2.分居必须是连续的未共同生活的状态;3.分居必须满两年。因此在诉讼中,只要能提交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法院会判决离婚,很多当事人明明已经分居满两年了,最终法院没有判决离婚,往往是准备的证据不够充分,法庭上的事实必须以证据为准,口述的事实、自认的事实在对方否认的情况下,无法提供证据证明,法院是无法采信的,也就无法达到适用该规定判决离婚的目的。声明:本文为王健律师原创文章,文中所引案例均为律师代理真实案例,转载请注明作者,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王健律师
    • 本案是在校大学生就读期间失踪、宣告死亡引发的纠纷,事发距今已有近20年,宣告死亡也已经4年多,本案最大的风险是时效问题,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在法庭上达成调解协议。以下为本案代理意见:重庆华盛达律师事务所冷刚、王健律师接受当事人李某、周某某(原告)委托,代理李某、周某某与学校(被告)教育机构责任纠纷一案。现结合事实与证据,根据庭审情况,发表如下代理意见,希望法庭予以采纳:一、学校在履行学校对学生管理、教育义务时没有依法履行职责,存在明显过错,属于失职行为。1、李某某于2001年考入学校远程网络班读书,在校期间有过吞食安眠药等自杀行为,而学校报案时也称“该生精神上有些错乱”,这说明李某某在校期间,学校已经发现李某某可能已经患病,就算没有达到患病的程度,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及采取其他措施,班主任的普通谈话显然不能说明校方已尽到责任;由于李某某可能已经患有精神类疾病,不排除当时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校方应当及时必要的、相当的措施,校方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必要的、相当的”。也正是因为校方存在管理过错才会导致几个月后李某某的失踪、最后被宣告死亡。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未履行职责,存在过错;2、李某某失踪后学校于2002年11月5日报案,原告于2002年12月才得知女儿不见了,学校称通知了李某某的弟弟,但当时李某某的弟弟尚未成年,班主任老师说在第三学期李某某的父亲联系过他,可李某某失踪后又称没有李某某父母的联系方式。大学学生在入学时都有填写家庭的信息,这也是为了校方可以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学生的突发情况,校方仅仅是一句没有家长的联系方式就排除了自己的责任,这样也未必太过草率,足以说明学校的管理失职。3、李某某失踪后校方也未能及时通知原告,且一直没有将李某某曾经自杀的事情告诉原告,原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寻找了13年之久,2015年调取到公安机关的询问笔录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可能患有精神类疾病,在世的可能性不大,校方为了逃避自身管理失职过错隐瞒这些事实是错上加错。4、被告辩称李某某自杀和失踪事件没有因果关系,这种说法显然不合逻辑。李某某自杀时精神可能就有问题,正是因为校方没有采取措施也没有及时通知家长,才出现她失踪的事件,进而被宣告死亡。而李某某失踪后校方也没有如实告知家长她在校的反常举动,相反却采取了隐瞒的态度,更加说明了这两件事件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学校在此事上是存在管理疏漏,未尽校方应尽的教育管理职责,应当承担过错相当的责任。二、学校管理没有履行职责的失职行为给原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李某某失踪后原告苦苦寻找了许多年,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原告一直以为李某某是她本人因为一些不明的原因失踪的,也一直都觉得她有一天会回来,所以没有向校方提出具体的赔偿。直到查询公安机关的询问材料,原告才知道李某某在失踪前曾有过自杀行为,仔细翻阅了笔录发现校方在管理上存在重大的过错,正是因为校方的疏于管理导致了李某某在自杀未成后又失踪的后果。试想如果校方在李某某自杀时通知原告,原告会把李某某接回家就医;如果校方在李某某自杀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她也未必会失踪;如果李某某失踪后校方如实告知原告她曾经自杀,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原告不会这么傻傻的寻找、苦苦的等待,要知道一个正常的人和一个非正常的人走失处理方式肯定会有所不同。总之,校方如果不存在管理失职,校方如果不隐瞒事实,李某某的事情原本可以有很多可能,原告的生活也会有很多可能。因此李某某的失踪、死亡与学校管理失职是有一定关联的,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三、原告主张按照死亡赔偿金的50%承担责任,已经充分考虑了被告的过错程度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自李某某失踪后原告通过各种途径多方寻找,必然会产生车船费用、住宿费用等等各种开支,但因为原告不知道校方在管理中存在失职过错,一方面希望李某某有一天会回家,一方面不知道校方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未保留开支凭证,导致现在原始开支凭据的缺失,原告亦未主张。李某某现已经被法院宣告死亡,原告现主张学校按照2016年死亡赔偿金标准的50%赔偿,于法于理于情都是公平合理的。由于校方管理失职行为导致李某某失踪13年对原告造成的精神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原告主张精神抚慰金也应当得到支持。四、关于诉讼时效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虽然法院已经宣告李某某死亡,但由于是宣告死亡,李某某存在重新出现的可能,原告也仍然希望她存活于世,盼望着有一天能回家,我们认为本案诉讼时效不应当以宣告死亡之日其计算三年,应当自原告主张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五、关于学杂费返还的问题。李某某失踪后,学校至今未返还其缴纳的学杂费,原告认为双方教育合同已经解除,学校应当返还,并支付相应的资金占用利息。六、相关法律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第五条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第8款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第12款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二条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本条所称“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六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综合以上所述,李某某在学校就读期间实施过吞食安眠药、割腕自杀的行为,在不能判断其精神状态是否正常的情况下,学校既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也没有通知家长,最后造成李某某失踪、被宣告死亡的严重后果,学校存在明显过错,使原告遭受了经济和精神损失,学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王健律师重庆华盛达律师事务所
      王健律师
  • 离婚后,追回前夫婚内赠与“第三者”的财物,数量如何计算?

    丈夫婚内向“第三者”赠与财产,离婚后前妻要求返还还能追回吗?法院会支持吗?基本案情妻子小廖(化名)与丈夫小钟(化名)于2004年12月登记结婚,于2020年9月办理离婚手续。2017年9月,小钟在婚姻存续期间与陶某(化名)开始同居生活。同居期间,小钟通过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微信转款给陶某累计279047元;陶某通过信用卡、支付宝、微信向小钟转款,合计195288元。2019年下半年,小钟与陶某分手。2022年10月,小钟将陶某诉至钟山法院,要求陶某返还同居期间转给其的相关款项。2023年4月,小廖也将陶某诉至法院,要求陶某对其取得的赠与财产进行返还,并将小钟列为诉讼第三人。法院审理小钟在与小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另与陶某同居生活,是违背忠实义务、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小钟将夫妻共有财产赠与给与其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陶某,事后亦未取得小廖的追认,既违反法律规定,损害了小廖的合法权益,亦有违公序良俗,其赠与行为应属无效民事法律行为,陶某应当全部退还所有的受赠与的财产。夫妻财产共有的法律基础为婚姻关系,婚姻关系解除后,夫妻财产共有的法律基础消灭。在诉讼时,小廖和小钟已经离婚,双方已丧失夫妻财产的共同共有的基础关系,因此在确定陶某对小廖的返还责任时,不宜全额返还,宜对该部分财产予以分割。故小廖仅可主张属于自己的财产份额,即夫妻共同财产中的一半份额。在扣除陶某向小钟转款的195288元、此前返还给小钟的10000元以及两人同居期间小钟的日常生活开支25000元后,法院依法判决陶某向小廖返还24379.5元,同时驳回小廖的其他诉讼请求。后小廖不服,上诉至贺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贺州中院维持原判,驳回其上诉请求。法官说法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具有平等的权利,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重要处理决定的,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夫妻一方基于不正当男女关系,擅自将财产赠与“第三者”的,因该种赠与行为的目的是与“第三者”维持婚外不正当恋爱关系,既侵犯了另一方的财产权益,也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三者”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法官提醒无论男女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这既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第三者”介入他人家庭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公序良俗,最终势必要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编辑:石慧【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08-16
    彩礼究竟归女方父母,还是女方自己?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彩礼引起的保管合同纠纷案,女儿起诉父母返还彩礼18万元,法院判决由被告张某、王某返还其女张小某10万元。面对张小某的起诉,被告张某、王某在庭审中答辩称:原告以返还聘礼为由起诉被告,诉讼主体不符。被告收取了聘金18万元属实。按传统习俗,聘礼是男、女结婚时男方或男方家庭支付给女方家庭,并由女方父母支配的钱物,并不是给女方个人的。被告收取的聘礼是原告丈夫的家庭赠送给被告的,并不是赠送给原告的,因此所收受的聘礼归被告所有,原、被告亦不存在保管关系。被告之所以至今未为原告举办婚宴、置办嫁妆,是因为有特殊原因,且被告认为男方定的日子不好,需要重新选定,还准备拿出几万元还礼给男方及原告,但男方后面未再与被告重新商定婚宴日期。原告在登记结婚不久即向被告讨要彩礼,还对被告进行辱骂,并损坏被告家中财物,被告曾报警处理。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彩礼没有依据,请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争议的实质在于彩礼的归属之争。确定彩礼的归属,既要寻根溯源,尊重彩礼形成的历史传统脉络,也要与时俱进,吸收彩礼演进的时代合理因素。从传统习俗来看,婚约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彩礼承载着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感谢和补偿,体现了对女方家庭养育之恩的珍视,将彩礼视为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赠与,是符合传统社会情境的。从彩礼的时代演进来看,彩礼的经济补偿功能趋于弱化,彩礼正在更多地具有祝福新人、支持新人组建家庭、奔赴美好生活的功能。子女也更加具有独立意识,不再是传统家长制下父母的附庸,其独立的经济诉求也应予以尊重。因此,结合彩礼的传统习俗因素及时代变化,将彩礼理解为男方家庭以结婚为目的对于包括出嫁女儿在内的女方家庭的赠与,父母及出嫁女儿共同对受赠财产享有利益,无疑更为合理,更能兼顾中华传统文化伦理和新时代、新社会的要求,也更易为社会公众的情感所普遍接受。法官说法在进行彩礼分割时,应当遵循合情合理的原则,以提高社会可接受度。一方面,应当考虑彩礼的支出情况。按照传统习俗,父母收取彩礼后往往需要为女儿筹办婚宴和嫁妆。如父母已为女儿举办了婚宴并置办了嫁妆,除非彩礼数额巨大且不予分割对女儿造成严重不公,原则上不应再支持女儿对彩礼的分割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需要。如女儿出嫁后生活陷入困境,则在分割彩礼时应适当向她倾斜;若父母年事已高且缺乏生活来源,则应为他们保留较多的份额。此外,还需要酌情考虑父母为抚育女儿所付出的辛劳等因素,以实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作者:丁毅诚【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08-15
    借款人自愿支付利息,事后又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出借人返还,法院是否支持?

    案情简介原告张某与被告王某系多年好友,2022年,张某因生意需要周转资金向王某借款200000元,借期一年,并为王某出具借条一份。由于是多年好友,王某并未要求张某支付利息。2023年借款到期后,张某向王某偿还借款并自愿支付利息10000元,王某推脱不过,便收下了利息。后来,张某与王某因琐事发生争吵,双方之间有了嫌隙,张某遂要求王某返还多支付的10000元利息。王某不同意返还,张某遂以不当得利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王某退还10000元。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本案中,原被告因系多年好友,因此借款之初并未约定利息,涉案10000元利息系借款人张某自愿支付,其支付该利息是基于其与被告王某之间借款合同的成立和有效履行,并非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即被告王某收取涉案利息不构成不当得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根据上述规定,本案原告张某自愿支付利息的行为可视为对双方前期签订的借款合同的变更,至于其增加利息支付的相关内容可以视为其对被告王某的新要约,被告王某无异议并接受,则是对该新要约进行承诺的意思表示,双方由此完成对借款合同的变更,而该新合同也已因原告张某完成利息(和本金)的支付而履行完毕,张某要求返还利息的请求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判决作出后,原告张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法官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根据这一规则,不当得利有4个构成要件:一方获有利益;他方受到损失;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获利没有合法根据,即无“法律上的原因”,这是不当得利的关键。本案中,借款人自愿支付利息的行为是基于借款合同的成立和有效履行,并非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具体而言,借款合同未约定利息,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可能有过口头的约定,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并不少见,借款人是依据约定支付利息,系正常履行借款合同的行为,不得再要求返还;另一种是双方确实没有以书面或口头约定过利息,此种情况下,借款人主动支付利息的行为可视为改订借款合同、为其增加利息支付的相关内容的新要约,出借人无异议并接受,则为对该要约进行承诺的意思表示,双方由此完成借款合同的改订,而该新合同也已因借款人完成利息(和本金)的支付而履行完毕,借款人要求返还利息的请求自不应得到支持。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第五百四十三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2024-08-14
律师解答记录查看更多
客户评价查看更多
  • 4.5

    用户评价:律师认真负责,值得信任

    2023年03月03日来自匿名用户
  • 4.5

    用户评价:把事交给专业的人,感谢律师的帮助,维护了我的合法权益。

    2023年03月03日来自匿名用户
  • 4.5

    用户评价:谢谢律师的解答,法律卫士,社会良心,十分感谢!

    2023年03月03日来自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