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全国人大代表丁德芬:为了山川更秀美|检察日报特别策划

安徽省院 2023年10月23日

      2023年10月23日《检察日报·声音周刊》封面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检察机关跟进党和国家决策部署,高质效办好每一个生态环境案件,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10月21日,最高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引起广泛关注。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离不开人大代表的支持,他们或参与其中或建言献策。今日,本刊编辑部特邀全国人大代表,讲述他们的亲历故事——

      原标题

      为了山川更秀美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至县粮食安全服务中心副主任 丁德芬

      ▲2023年6月9日,安徽省池州市检察院检察长上门征求意见,丁德芬代表提出要积极稳妥探索公益诉讼新领域等意见建议。

      作为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公益志愿者协会的成员,我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入选“2023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同时,我的本职工作涉及粮食安全领域,与检察工作高度关联,因此深度参与检察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先后被东至县、池州市检察院聘为听证员。

      2022年,我作为听证员参加了东至县检察院举行的方某非法捕捞案的听证会,检察履职的细致与高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案情是这样的:方某在河里使用地笼、电瓶捕捞鱼虾,被公安机关查获,捕获物价值超过5000元,已达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经审查发现,虽然该案涉案金额达到立案标准,但方某捕鱼时间短、次数少,渔获物价值不大,且退还违法所得,具有投案自首、认罪认罚情节,犯罪情节轻微,拟对方某作不起诉处理。为此,东至县检察院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我完全支持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处理:“方某主观恶性不大,捕捞鱼虾也是为了生计,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犯罪。我认为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给他改过机会,同时建议加强法治宣传,形成保护生态资源的良好氛围。”

      这是个小案,透过案件我深刻感受到检察机关更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担当作为。办案中,检察院没有一诉了之,而是组织召开听证会,在听证过程中进行证据交换、调查核实,全面听取各方意见,依法公正地对案件作出处理。

      这样是否会放纵犯罪,不利于保护生态资源,我有点担心。听证会后,检察机关加大了宣传力度,印发以案释法内容的小册子送到村民手中,一些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犯罪案件的庭审开到“田间地头”,让群众来旁听,从中学习法律知识,效果很好。

      多次参加检察开放日、人大代表调研等活动,我深入了解到,检察机关对于主观恶性大,严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犯罪都是“零容忍”,并且在依法严惩、全链条打击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修复。

      以池州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在某风景区内超规模开采石灰石矿山造成大面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案件为例,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在追究盗采矿产资源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依据生态修复成本、被告人认罪态度及经济情况,提出惩罚性赔偿请求,获法院支持。如今,该景区内矿山得到全面修复,山体变绿,周围亭台楼阁依水而立,步道两旁绿植茂盛,芳草茵茵,已成为周边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从参与或接触的这两起案件,我感受到检察机关办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犯罪案件的智慧和担当。

      池州是一座山水秀美的皖南滨江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居安徽省前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也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因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作为一名公益志愿者,我期待着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不断加大“府检联动”“行刑衔接”的力度,持续提升工作合力,深化机制建设,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为绿水青山筑起牢固的法治屏障。

      (本报记者吴贻伙 吴荧 通讯员刘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