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代表:把“小蜜蜂”融入“大农业”

安徽省院 2024年02月26日

2024年2月26日《检察日报·声音周刊》


      步履不停 精心打磨每一份建议

      编者按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倾听群众心声,反映群众诉求,当好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全国人代会召开在即,代表们都在对上会建议作最后的完善,这些建议都是反复斟酌、精心打磨过的,有的建议准备时间甚至长达一年。本期声音周刊邀请四位全国人大代表讲述建议背后的故事——

      张莉:把“小蜜蜂”融入“大农业”

      检察日报记者 吴贻伙

▲张莉代表(中)与相关专家在安徽省歙县调研蜜蜂养殖情况。


      提到蜜蜂,人们首先可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这些日常消费的蜂产品,殊不知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对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全国人代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将蜜蜂产业纳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准备向大会提交,希望促进“小蜜蜂”与“大农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畜牧业的一部分,张莉很早就关注到了蜜蜂产业。2021年全国人代会上,经过调研,她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提升蜜蜂产业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她告诉记者,在我国107种主要农作物中,有91种依赖蜜蜂授粉,比如蓝莓、草莓、油菜、棉花等等。目前,我国蜂业年总产值在4200亿元左右,其中蜜蜂授粉促进农林产品增值的产值就占了3500亿元,而蜂产品的年产值仅为300亿元。“也就是说,蜜蜂授粉对于农业的增产价值远远大于蜂蜜等蜂产品本身,可惜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2023年全国人代会后,借着落实农业农村部给予安徽省蜜蜂授粉试点项目的契机,张莉南下北上,开始对蜜蜂产业做全面的调研。当年4月,她先是去了皖北的砀山县,那里素有“世界梨都”的美誉,接着南下皖南的黄山、歙县。此后,她又出省前往广西、山西,还参加了当年11月在河南省新县召开的2023全国蜂业大会。调研期间,张莉广泛接触各地蜂农、蜂产品加工企业、蜂农合作社以及业内专家学者、蜂产品行业组织负责人,认真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一起探讨促进蜂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张莉看来,科技支撑不足、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蜂农普遍老龄化、有偿授粉机制尚未建立等四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有偿授粉为例,我国作为全球蜜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阶段用于大田作物租赁授粉的蜂群占比不到蜂群总数的5%,仅有7.76%的蜂农曾出租或出售蜂群给作物进行有偿授粉,且每年授粉平均收益不超过总收入的1%。

      “蜜蜂授粉业规模是养蜂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蜜蜂有偿授粉产业亟待发展。”张莉介绍,很多发达的农业国家都把蜜蜂授粉业作为国家战略来做,这是因为授粉及其服务带来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远超过生产蜂蜜等蜂产品带来的价值。

      为此,张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行业标准、加大科研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以及强化宣传教育。张莉认为,各级政府应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把蜂产业作为发展重要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系统科学谋划蜂产业布局。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张莉建议制定农作物花期农药使用规范和标准,严格管控蜜蜂授粉期间杀虫剂、农药等的施用力度,优化蜜蜂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完善并推广蜜蜂饲养管理和蜂产品相关标准,推动蜂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此外,要加快建立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开展蜜蜂良种选育工作;加大蜜蜂授粉生态效应研究力度,挖掘蜜蜂授粉对经济作物的增产潜力;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坚战。

      在扶持支持上,张莉建议出台促进蜂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蜂农及合作社更新养蜂器具,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养蜂技术培训、授粉主体培育、蜂产品质量提升、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给予蜂农补贴和优惠的信贷、保险等金融政策,以提高蜂农风险应对能力。“建设一批蜂产业发展示范区、蜜蜂良种场、中蜂保种场、蜂标准化示范场、农作物高效蜂授粉基地,也非常有必要并且十分紧迫。”张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