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天门经...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tcmap.com.cn提供.

湖北省天门市天门经开区(侯口街道)

地名:天门经开区(侯口街道)
隶属天门市
区划代码:429006002
代码前6位:429006
行政区域:湖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街道
车牌代码:鄂R
长途区号:0728
邮政编码:431700
辖区面积:约64.9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3.63万人
人口密度:559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5个社区
代码
城乡分类
简介
~001
主城区
“侨乡”指天门政区居住国外的同胞人员数量比较多,分布乡间广泛而言。1987年12月,天门撤县建市,侯口乡改为侯口街道办事处。1995年,建立天门侨乡经…[详细]
~002
主城区
据清乾隆《天门县志》记载:明末至清代,接官”地处天门县城竟陵镇南面2500米。曾是恭侯迎接朝廷官员并举行接官欢迎仪式之地。民国时期,接官村属天门县城南…[详细]
~003
城乡结合区
民国时期属义南乡。1951年属黄潭(第九)区,辖接官乡何家台村。1955年冬率先在全县成立群力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火箭人民公社,其农业…[详细]
~004
城乡结合区
涂台系涂氏家族于明清时期迁居该地,形成自然村落。至民国时期系罗巷村,属城南区义南乡所辖。1950年至1954年,改侯口乡,辖罗巷村,属徐黄区(第九区)…[详细]
~006
城乡结合区
汪岭社区,曾名汪岭村。民国时,名汪李柴山。据传元朝至明朝期间,湖广地域兵戎,水灾频频,致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汪李二姓在此,所圈地域庞大,丈八芦苇遍野…[详细]
~007
城乡结合区
民国时期,属城南区义南乡。1950年至1958年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属黄潭火箭人民公社。由接官厅、大河家台、小河地(现友谊社区)三地组成第16大队,名…[详细]
~008
城乡结合区
长湾曾用名吴家长湾,因吴姓后裔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南昌移民到景陵。遭受水灾,又移住竟陵西北地干河岭,由吴氏三兄弟转移现地落地生根。以农桑耕织兴业发家…[详细]
~009
城乡结合区
因辖区有陈方口,由“沉舫口”演化得名。清属附城里,民国时期,曾属杨林乡。1950年至1956年属小板区黄金乡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小板人民公社金星管…[详细]
~010
主城区
明清时期,巡府官员多从汉江乘船而来,天门知县闻讯率员到此候驾接官,故名候驾口,后简称候口。…[详细]
~011
城乡结合区
清末民初时期,朱姓在自家路边开小吃店,闻名乡间,逐渐形成餐饮商贸之地。1950年至1954年,义南乡改侯口乡,属徐黄区第九区,辖朱店村。1955年至1…[详细]
~012
城乡结合区
“快”,指运行速度;“活”,实指有生命形态。此处俗语“活音”同“货音”,方言中“快活(货)”,指尽快排水,不造成灾害。今天作为地名的“快活”,有“快快…[详细]
~013
城乡结合区
“桂花”指木樨的通称,该地曾有桂花树远近闻名。明末清初,马氏家族迁往该地域居住。民国时期,桂花树植根马氏居多村落,马家桂花树台,闻名乡间,属城南区三河…[详细]
~014
城乡结合区
“熊河”唐代至清代时,天门河系经此地,是泊船的重要码头,熊氏后裔移居,逐渐形成居民点故名。民国时期,熊家河地域属天门县城南区三合乡。1950年至195…[详细]
~015
城乡结合区
该社区旧名罗景家湖,属古周河边沿地区。到明、清之际,属方乐乡(村)和平里。罗姓后裔,由四川移民湖区居住为罗湖名。景姓后裔,从江西景德镇移民湖区居住为景…[详细]
~016
城乡结合区
樊店社区驻地为吴家堤湾,清、民之际,吴家堤湾是天门县城竟陵地区南行乡民通往永河乡,横林区各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南行乡民北行县城的落脚之地。故此道路傍,樊…[详细]

地名由来:

明清时期,巡府官员多从汉江乘船而来,天门知县闻讯率员到此候驾接官,故名候驾口,后简称候口。

基本介绍:

候口街道,隶属湖北省天门市,位于处天门市中部,东邻小板镇、横林镇,南接岳口镇,西与白茅棉花原种场、黄潭镇接壤,北与竟陵街道毗邻,总面积64.9平方千米,2011年末,候口街道辖区总人口36336人。

1958年,属渔薪公社。1968年,属候接公社。1978年,属黄潭公社。1987年,设立候口街道。截至2021年10月,候口街道辖15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候口社区侨兴街8号。

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郧国地。

战国时,为楚竟陵邑。

民国时期,属天潜沔县。

1950年,属天门县新堰区。

1958年,属渔薪公社。

1968年,属候接公社。

1978年,属黄潭公社。

1987年,设立候口街道。


以下地名与天门经开区(侯口街道)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