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focus.cnhubei.com提供.

东湖评论:该给“健康科普短视频”看看病了

前不久,北京市的李女士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看了一些健康科普短视频后让她感觉状态更差了。“每次看到脱发相关的科普视频都很焦虑,于是跟着买食补、涂精华,但没什么效果。”她说,有的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增加点击量,夸大甚至编造脱发、失眠的负面影响,十分影响心情。专家指出:当伪科普视频提供的建议被大众接受,会削弱公众对真正具有医学背景和专业知识的科普博主的信任。

“这5种食物千万不能一起吃”“平日多做这个动作,生病不用看医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一些医疗科普、健康养生的短视频颇受欢迎。传播广泛的健康科普短视频,有些能够带来知识增量,帮助人们更好管理健康,但有些贩卖焦虑、夸大风险,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在短视频时代,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健康科普短视频”。“健康科普短视频”能够借助现代载体传播健康知识,利于健康中国的打造。但是,如果“健康科普短视频”患了病,那危害就不言而喻了。当普通的市民、患病的市民听信了伪科学的说法,不仅健康成为泡影,反而会让身体垮掉。因此,我们必须对“健康科普短视频”来次去伪存真。

首先,视频平台要清理“来路不明的白大褂”。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穿着白大褂的人,对于普通的网民而言,会认为“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医生,就是专家,对他们的话是“言听计从”。而实际上这些“白大褂”可能并不是业内人士,可能只是个“卖药的”“骗钱的”。平台需要把好关口,凡是从事“健康科普短视频”的账号必须提供相关资质,要让科学家、医生等等成为“健康科普短视频”的主演。

其次,监管部门要对“健康科普短视频”加强监管。我们的辟谣机制必须跟上伪科学的步伐。卫生部门、科协部门要把监管的触角、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网络之上,组织专家对“健康科普短视频”进行鉴定,及时发现道听途说的伪科学、信口开河的伪科学、骗钱为主的伪科学。建立与平台的互动机制,将需要删除的伪科学通报平台,让虚假的医疗知识、健康知识、餐饮知识等等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再次,鼓励专家学者进驻短视频平台,开展“健康科普短视频”制作和传播。人们的健康诉求越来越浓烈了,对健康方面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智能部门来说,需要接受新的传播方式,健康科普不能再是到社区搞个便民服务,到广场布置几块健康展板。需要变“传统方式”为“现代方式”,积极拥抱互联网,为群众的健康搞好服务。多些“真正的专家”也能减少“虚伪的专家”。

“健康科普短视频”不能不健康,该给“健康科普短视频”看看病了!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元鹏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