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cnhubei.com提供.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㊷】漫评:有校汉水畔,“红笔”闪金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变迁与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诉说着无数奋斗的故事。近70年间为三线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先后经历了六次搬迁,人称“车轮上的学校”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建中,舍弃校园,顾全大局,在困境中求生存,在艰难中求发展,锻造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办学精神,她就是——汉江师范学院。

杨献珍先生是汉江师范学院的著名校友,更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红笔”价值追求,即对党的无限忠诚、求真求实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风骨,不仅是学校师生学习的丰沃资源,更是学校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回顾汉江师范学院的搬迁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的搬迁都是一次洗礼与升华,其所形成的办学理念与杨献珍先生所倡导的“红笔”品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笔”追求及品格在汉江师范学院的六次迁建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对党的无限忠诚。汉江师范学院始终忠诚于党的建设和发展,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迁建过程中,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师生们泪洒挥别学校的那一幕,踏上搬迁之途的那一抹不舍背影在人们脑海中浮现时,不禁令人一阵酸涩。又如197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铸造二厂选址白浪,学校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将刚建成的校区转交二汽。忠诚于党的建设和发展,她始终冲锋在前没有一丝犹豫。不仅如此,汉江师范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矢志不渝为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培养的学生不怕苦、敢吃苦、能吃苦,许多已成为乡村教育的坚守者。譬如,胡安梅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传递知识之光;黄春立扎根偏远学校,辛勤耕耘,提升教学质量;蔡明镜放弃城市机会,到半岛教学点,创建图书室和诗社,陪伴孩子成长......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不怕苦、敢吃苦、能吃苦的精神,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光。

求真求实的信念。在迁校的过程中,学校师生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始终保持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新道路。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不仅自己动手采挖沙石、维修建筑工具,还自主从事一些附属工程的设计、监理工作。这种边干边学、自主实践的精神,正是求真求实信念的体现。

坚贞不屈的风骨。在迁校的过程中,师生们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迁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基建劳动,学生们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和老师们一起到新校址工地干活,往往干到很晚才回宿舍休息。学校多次面临了资金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困难。然而,无论是从郧县老城搬到金岗山,还是从丹江口迁回十堰城区,学校师生都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继续发展。坚贞不屈的风骨更体现在学校持续发展的决心,坚持教育初心,不断寻求发展,从郧阳师范学校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再到汉江师范学院,学校不断升格发展,办学实力日益增强。汉江师范学院师生在六次迁建过程中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抱怨、自力更生,为坚贞不屈的风骨奠定基础。正是这种风骨让学校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不断发展壮大。

汉江师范学院的六次迁校与杨献珍老先生的“红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迁校过程中展现出的忠诚、担当、求真、务实和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正是“红笔”品格的生动体现。这种价值追求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汉江师范学院学子勇往直前、不断进取,更成为了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发扬的宝贵财富。

如今,“车轮上的学校”已成一段历史,但汉江师范学院所承载的“红笔”却历久弥新。学校安定下来后朝着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质量的学府稳步迈进。不仅如此,“红笔”也在学校的支持和胡文江等老师的引领下具化为“红笔网”品牌,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湖北省十佳基层网评阵地”“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等,吸引着校内师生及各界人士传承和发扬杨献珍先生“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伟大遗志。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学校将继续秉承“红笔”的传统与精髓,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汉水之畔的“红笔”更加熠熠闪光,书写出更加灿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文字:许洁(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绘图:高文静(黄冈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动画专业)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