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北师大版

新学网

      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歌的大意:春天诗人独自悠闲的在江边散步,看见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在花间飞舞,心情非常愉快。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作者游园时想看花却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的墙头的一枝红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教学重难点: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

      作业设计:

      联系春游中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