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梓潼县

四川省绵阳市辖县
收藏
0
0
梓潼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市东北方,介于东经104°57′16″—105°27′35″,北纬31°25′27″—31°51′43″之间,县境东西宽约35千米,南北长约52.5千米,总面积1443.9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梓潼县辖15个镇,1个乡[41]。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户籍总人口36.53万人。[40]
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以国医圣手蒲辅周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境内有七曲山大庙长卿山李业阙卧龙山千佛岩石窟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2022年,梓潼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9.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0.54亿元。[40]
中文名
梓潼县
外文名
Zitong County
行政区划代码
510725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四川省绵阳市
地理位置
绵阳市东北方
面    积
1443.92 km²
下辖地区
15镇1乡
政府驻地
文昌镇
电话区号
0816
邮政编码
622150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七曲山大庙卧龙山千佛岩石窟汉阙上亭驿剑泉长卿石室两弹城
车牌代码
川B
地区生产总值
164.8 亿元(2021年)
人    口
27.70万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春欠戏秋战国
梓潼属蜀国领地。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秋,惠文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蜀王开明十二世负力亲率蜀军至苴地(含四川广元至陕西汉中一带)抗拒秦军。蜀王之弟葭萌背叛蜀国,倒戈附秦。蜀军战败,退至梓潼,与秦军再战。蜀军大将五丁(弟兄五人)战死梓潼。蜀王负力率败军退至武阳(今四川省彭州市江口镇),为秦军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今四川省彭州市白鹿乡),亦为秦军所杀。蜀王子率残部南逃,蜀国亡。梓潼即入于秦国版图。
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王朝开始在蜀地实行郡县制,置蜀郡,划蜀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县始置,隶属秦国蜀郡。
西汉
高祖五年(前202年),派遣将军林挚平定巴蜀,汉承秦制,仍实行郡县制。
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巴郡之地,再割蜀郡之地,于“扼控三巴,益州矜领”的梓潼神乡(又作乘乡、绳乡)置广汉郡。史称“分巴割蜀以置广汉”。《神乡考》云:“郡名广汉,意谓能广大汉业也。”
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置益州剌史部,广汉郡隶属之。
初始元年(9年),安国公王莽取代孺子帝刘婴,接皇帝位,即改“汉”为“新”,为避“汉”字之讳,将置于梓潼的广汉郡改名为子同郡。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又改子同郡为就都郡。
建武十二年(36年),光武帝刘秀大司马吴汉征南大将军岑彭伐蜀,大成国败亡,就都郡即归属东汉版图,仍还名广汉郡,隶属益州,下辖梓潼、新都、什邡、雒县、绵竹、白水、葭萌、郪县、广汉(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等9县。
永平元年(58年),分梓潼西北置德阳县(县治今江油市雁门坝镇),隶属广汉郡。
永初五年(111年),凉州汉阳郡(郡治今甘肃省甘谷县境)羌人杜琦王信等首领,联合境内氐、羌两族人起义,破汉中、巴西(郡治今阆中),进逼广汉。汉中、巴西、广汉三郡之郡守,皆率军政从吏徙移涪县(今绵阳),益州刺史部亦徙治涪县,并急调益州各郡之兵共同反击。
元初四年(117年)羌退,巴西、汉中二郡治仍徙还原治地。广汉郡治之梓潼城,经此战乱,残破不堪,始将广汉郡治徙移雒县(今广汉市)。梓潼仍置县,隶属广汉郡。
西汉分梓潼西北辖地所置之德阳县,亦徙至涪江下游之龙凤场建县(今遂宁市龙凤连鸦炼场),仍名德阳,隶属广汉郡。原在梓潼境内之辖地,仍还属梓潼县。
建安十八年(213年),豫州牧刘备赤壁之战后,由荆州(今湖北荆州)溯江而上,进入益州,至涪县(今绵阳),受前来迎见的益州牧刘璋之托,率军从金牛道北攻汉中张鲁。刘备率军至葭萌(今广元昭化镇),又依从军师庞统及随军蜀将之计,回军南向攻刘璋。《华阳国志》记载云,刘备率军南向攻刘璋时,分兵八百,留中郎将霍峻镇守葭萌。汉中张鲁闻刘备率军南向,仅留孤军镇守葭萌,即遣将军杨帛率军攻葭萌。杨帛攻城失利,率败军退回汉中。益州牧刘璋见刘备背信弃义,率军南攻,迹遣镇守巴西(今阆中)的向存扶禁二将军率军万人,溯阆水(今嘉陵江)往攻葭萌,亦为霍峻击溃。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战败投降,刘备入成都。为了嘉奖霍峻之功,即于建安二十二安(217年),分广汉郡设梓潼郡,以霍峻为梓潼郡太守。
三国
蜀汉炎兴元年(263年),曹魏遣大将军钟会邓艾伐蜀,后主刘禅献城投降。魏灭蜀后,将蜀国划分为梁、益二州,梓潼郡仍置,隶属魏国梁州(州治今陕西汉中),仍分领蜀汉时所属七县。
西肯立捆晋
梓潼郡仍置,隶属西晋梁州。
元康八年(298年),雍(今陕西)、凉(今甘肃)二州之饥民入蜀就食。梓潼郡奉旨划出梓潼县西北地区,设置武连县(县治今剑阁县武连镇)。再割梓潼县西北之地,设置万安县(县治今梓潼县仙峰乡)。新设两县,用以招抚安置流民。自此,梓潼郡领有梓潼、涪城(改涪县之名为涪城县)、武连、万安、汉德、晋寿(改汉寿为晋寿,县治今广元市昭化镇)、剑阁、白水等八县。
成汉
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罗尚用武力驱赶入蜀流民。流民推举李特为镇北将军,抗拒晋军。流民攻占梓潼后,李特以其侄子李离(李特妹夫李含之子)为梓潼郡太守。
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长子李雄攻破成都,称成都王,建国大成,定都成都。
永嘉三年(309年),梓潼郡太守李离的部将訇琦、张金狗叛变,杀太守李离,举郡归降西晋。李离的叔父李云、李黄率大军攻梓潼,被訇琦、张金狗杀于梓潼城郊。成都王李雄亲率大军攻梓潼郡,占领梓潼郡之涪城县后,即于涪城县设梓潼郡,隶属大成国。西晋之梓潼郡仍设于梓潼县。
永嘉五年(311年),李雄率军攻破梓潼县,西晋之梓潼郡亦随之消失,梓潼县仍置,隶于大成国梓潼郡(郡治涪城县)。
汉兴元年(338年)李寿接皇帝位后,改国号为“汉”,梓潼县仍置,仍隶属大汉梓潼郡(郡治涪城县)。置于梓潼水尾的万安县(县治今梓潼县仙峰乡),亦徙移至潺亭(今罗江区)。
东晋
永和三年(347年),晋穆帝司马聃征西大将军桓温代蜀,成汉战败,成汉王李势献城归顺,成汉所辖梁、益二州又入东晋版图。
永和四年(348年),梓潼县奉谕割西北地区(今许州、仙峰、双板及江油市重华、文胜、厚坝、马阁、二郎庙、青林口、雁门坝诸地)置北阴平郡和阴平县(郡、县治同治今江油市河口坝镇之阴平坝)。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城县)。
刘宋
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即今绵阳市)。
元嘉十六年(439年)二月癸亥,朝廷将梓潼郡从梁州(州治汉中)划出,入隶益州(州治成都)。又割梓潼县东部地区(今仁和、大新、宝石、二洞及今剑阁之元山、开封、王河等)置华阳县(县治今剑阁县王河镇)。
大明元旬院劝年(457年),再割梓潼县东北地区(今马鸣、马迎、建兴、演武及剑阁马灯、碗泉、公店等乡)置茂陵县(县治今演武乡上亭铺)隶属益州武都郡(郡治今剑阁县武连镇)。
南齐
刘宋昇明三年(479年),梁、益二州尽为南齐版图。梓潼县仍置,隶属益州梓潼郡(郡治涪)。茂陵县(县治今演武乡上亭铺)亦置,改隶益州扶凤郡(郡治今剑阁县开封镇)。
南梁
南梁天监元年(502年),设于涪县(今绵阳)的梓潼郡改为巴西梓潼郡。梓潼县仍置,隶属南梁益州巴西梓潼郡。茂陵县(县治上亭铺)仍置,隶南属益州扶凤郡(郡治今剑阁开封镇)。
北魏
南梁天监四年(505年),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举汉中郡归降北魏梁武帝萧衍遣益州刺史邓元起、益州将军孔陵、鲁方达、任僧褒(南安郡治今剑阁普安镇)率军平息汉中之变。北魏宣武帝元恪即遣尚书邢峦率军入蜀接应夏侯道迁,并赐邢峦为镇西将军,统管梁益诸军事。邢峦入蜀后,北魏将军李义珍击破南梁晋寿郡(郡治今广元昭化镇)后,驱走南梁晋寿太守王景胤。邢峦又遣将军王足击南安(今剑阁),南梁蜀将孔陵战败,退保梓潼。王足追击,又於梓潼再败孔陵,乘胜进围涪城。至此,北魏夺得南梁之梁益二州十四郡之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即于所得之地设置东益州(州治最初设于今陕西略阳,后又移治今四川广元昭化镇),并于梓潼设置梓潼郡(郡治今四川梓潼县),隶属北魏东益州。茂陵县仍置,隶属北魏东益州扶凤郡。
永安二年(529年),北魏内乱,所设之东益州各郡县多背叛北魏而归附南梁,梓潼县附梁后,乃降郡为县,隶属益州巴西梓潼郡(郡治涪),茂陵县(县治今演武乡上亭铺)仍置,隶属辅剑郡(改扶凤名辅剑,郡治今剑阁开封镇)。
南梁天正元年(552年),镇守益州的武陵王萧纪率蜀军顺江东下建康(南梁京城建康,即今之江苏南京)与其弟争夺王位。蜀中无主,北阴平郡太守李文智趁机自立为王,于阴平郡之百顷(今梓潼县许州镇)置许州,其子李广为许州刺史。
西魏
废帝二年(553年),西魏乘南梁弟兄之间争夺王位的战乱,派遣大将军尉迟回伐蜀。蜀中无主,魏军所向披靡,蜀境皆入西魏版图。北阴平郡太守李文智降魏,所置之许州旋废。并将北阴平郡改为阴平郡,阴平县亦改名龙安县,阴平郡治和龙安县治,皆设于阴平坝(今江油市厚坝镇与河口镇之间)。同时,又分巴西梓潼郡于涪县(今绵阳)设巴西郡,于梓潼(今梓潼县文昌镇)设潼川郡(又名东川郡、潼州郡),且将县治迁于稷连(今石牛镇),易县名为安寿县,隶属益州大都督始州(州治今剑阁县普安镇)。茂陵县仍置,改隶益州大都督始州黄原郡(郡治今剑阁县王河镇)。
北周
潼川郡仍置,领有属县安寿。改隶利州总管府(府治广元)始州(州治今剑阁普安镇)。阴平郡改名静龙郡,龙安县改名阴平县,皆隶于利州总管府龙州(州治今平武县南坝镇)。
开皇三年(583年),对东晋以来滥设郡县所形成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弊政大加革修,效法秦制,推行郡县制,并小为大,减少郡县设置,乃撤销设于梓潼的潼川郡,将设于稷连(今梓潼石牛镇)的安寿县移治梓潼。又撤销刘宋大明元年(457年)设于上亭驿的茂陵县,其辖地并入安寿县。再撤静龙郡,阴平县仍置。阴平、安寿二县皆隶属西南行台普安郡(郡治今剑阁普安镇)。
大业三年(607年),安寿县还名梓潼县,仍隶属西南行台普安郡。
建国初期,沿袭隋朝旧制。后渐次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国家后,即于武德元年(618年)罢郡为州,推行州县二级制。梓潼、阴平二县仍置,隶属于利州(州治广元)总管府始州(州治今剑阁普安镇)。
贞观元年(627年),开始整理地方行政建制。依据地方事务繁简和集权中央的原则,划全国为十道,分道监管各地行政诸务。四川被划分为剑南、山南、江南三道。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于剑南道(道治今成都市)剑州(州治今剑阁县普安镇)。
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为郡,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于剑南道剑州普安郡(郡治今剑阁普安镇)。
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道为东川节度使(治今三台)、西川节度使(治今成都)。
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治今三台)剑州。
前蜀
西川节度使王建不受梁命,兼并两川之地,于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改元天复,旋又改为武成
武成元年(908年),设昭武军节度使断纹(节度使治今广元市),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于昭武军节度使剑州。
咸康元年(925年),后唐遣枢密使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伐蜀,蜀国后主王衍降唐。阴平、梓潼二县又隶属后唐东川节度使剑州。
后蜀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坐大一方,不受唐命。后唐闵帝李从厚即遣天雄节度使石敬瑭率军入蜀讨伐,孟知祥率蜀军抗拒,大败石敬瑭军于剑门关。孟知祥乘胜兼并东川,旋即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改元明德。后蜀对州郡设置的变化较少。阴平、梓潼二县仍置,隶属于后蜀东川节度使剑州。
北宋
乾德二年(964年),太祖遣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都指挥使刘光义崔彦进等率军六万,分道入蜀,乾德三年(965年)生擒蜀王孟昶,后蜀亡。北宋於四川建置方面,一改隋唐以来州县二级制,而为路、州、县三级制。将剑南东西两川合并,设西川路,为四川设路之始。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于西川路剑州普安军(军治今剑阁普安镇)。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又将西川、峡西二路合并,称川峡路,梓潼、阴平二县隶属川峡路剑州普安军。
咸平四年(1001年),乃分全川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为四川得名之始。梓潼、阴平二县隶属利州路剑州普安军。
南宋
绍兴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梓潼、阴平二县隶属于利州东路普安军。
隆兴二年(1164年),普安军升为隆庆府,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之。
乾道四年(1168年),又将利州之东西二路合为一路,称利州路,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利州路隆庆府。
中统三年(1262年),设置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省治京兆(腿院辣今陕西省西安市)。
至元三年(1266年),移治利州(今广元市嘉陵镇)。
至元十六年(1279年),平蜀。
至元十七年(1280年),省治又还治京兆。
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始分省四川,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省治始移治成都。省以下之设置,废除宋代军监制,实行路府州县制,以路府辖州,以州辖县。形成路府州县四级制。
元初,阴平县经战乱而荒芜,旋即撤销阴平县,其辖地百顷(含许州)、长平(今江油文胜、重华马阁坝、二郎庙、厚坝等地)、全门(今江油雁门坝)等地并入梓潼县。梓潼县仍置,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广元路保宁府剑州(至元二十年降隆庆府为剑州)。
大夏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南路领袖明玉珍率军从武昌出发,经长江入蜀,旋即占领全川,建国大夏,定都重庆,改元天统。梓潼县仍置,隶属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剑州。
奔霸乎洪明
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遣大将军汤和傅友德平蜀。同年六月,大夏国幼主明升归降。四川即入大明版图。明王朝在政区建置方面,在省之下废路改府,省州并县,实行府、州、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同年,撤销普安县(县治今剑阁普安镇),辖地并入梓潼县。
洪武六年(1373元),又撤销江油县建制,其辖地亦划入梓潼县。同年恢复剑州建制,原划入梓潼之普安县辖地,随即从梓潼县划出,入隶剑州。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江油县,又从梓潼划出原划入梓潼的江油县辖地,归其管领。梓潼县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阆中)剑州。
大西
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入川,攻占梓潼,置梓潼县,当年退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军入蜀,攻占梓潼后,置梓潼县,隶属大西保宁府剑州。
顺治三年(1646年),世祖福临遣肃亲王豪格率军伐四川。大西王张献忠亲率大西军与战。至西充,张献忠被豪格部将雅布兰射杀,大西军全线溃败,大西亡。四川入于清版图。梓潼县仍置,隶属大清保宁府剑州。
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叛清,在云南建国曰“周”,改元昭武。吴三桂遣部将王屏藩攻四川,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吴之茂等,决计降吴附“周”。自此,四川入于大周版图,梓潼县隶属大周保宁府剑州。之后,清军即与吴三桂军在川陕间连年争战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由大将军图海,率天津总兵赵良栋、甘肃总兵王进宝平定四川。四川又入清版图。清王朝于地方政区设置方面,实行道府州厅县三级制,以道辖府州,以府州辖厅县。梓潼县隶属川北道保宁府剑州。
雍正五年(1727年),绵州从成都府划出,升为直隶州。省督即将梓潼县从保宁府划出,入隶绵州。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梓潼县仍隶属绵州。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为推进恢复帝制,又按其“废省改道”计划,将全川划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七道,废除府州厅。梓潼县隶属川西道(道治成都)。
民国三年(1914年),川西道又改名西川道,梓潼县仍隶属之。
民国七年(1918年),重庆镇守使熊克武发起征讨北洋军阀政府的靖国战争后,便以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兼四川督军的名义,发表“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遂“决定主客各军就防划饷”。至此,即形成四川防区制的雏形。盘据四川全境的军阀,大肆扩张武力,以至相互争夺管辖地盘,连年混战,大小争战达460余次。四川各道的设置,亦渐次为四川军阀的防区制所代替。
民国七年(1918年)十月,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四川督军熊克武任命颜德基为靖国军第七师师长,驻防达县。其时辖达县达州)、宣汉、开江、万源、城口、开县、云阳、奉节、巫溪、渠县、营山、仪陇、蓬安、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苍溪、南部、盐亭、昭化、广元、剑阁、梓橦二十四县[3]。梓潼县初为川军六旅(整编后升为十师)刘斌防区。
民国十三年(1924年)起,经过“一三边,打三七二十一”和“倒杨(森)之战”后,梓潼县又为川军二十一师(后升为二十九军)田颂尧防区。军阀在其防区内,总揽民、财、教、建、军各项大权,征粮征税任其所为苦,人民苦不堪言。民初在全川所置各道,已形同虚设。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省政府即明令裁撤各道,各县直接隶属省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分批进入梓潼,并掌控全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下旬,为维护革命秩序,在梓潼第七区重华场(1953年划属江油)建立重华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初,在梓潼第五区复兴场(今许州镇)建立百顷坝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旬,红四军十二师又在梓潼县城建立梓潼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红军分批撤离梓潼。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国民党势力重返梓潼。经国民党势力分化四川军阀后,取消地方军阀各自为政的防区制,将全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专员公署,作为省厚慨政府的派出单位分辖各县,以控制地方力量。梓潼县隶属十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绵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20日,梓潼县解放。为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发展经济,分批开始变革行政区划。解放初期,梓潼县隶属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绵阳专区。
1950年3月,根据中央决定,将四川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区,同属西南军政委员会直接领导,梓潼县隶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1952年中央决定撤销四个行署区的建制,恢复四川省的建制。梓潼县乃隶属四川省绵阳专区。
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绵阳专区改制为绵阳地区。
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将绵阳地区改制为省辖市。绵阳建制几经变动,梓潼县均隶属之。[4]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区划沿革

1994年,县以下的行政管理,实行县辖乡镇和乡镇辖村的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全县共划分11个镇,11个乡。乡镇之下,又划分村和组(社)。其中文昌镇辖29村195组,长卿镇辖20村157组,石牛镇辖17村103组,观义镇辖18村118组,玛瑙镇辖20村114组,自强镇辖19村133组,许州镇辖27村165组,黎雅镇辖22村171组,白云镇辖18村140组,卧龙镇辖9村96组,仁和镇辖12村77组。马鸣乡辖14村94组,建兴乡辖7村43组,仙峰乡辖10村61组,双板乡辖12村99组,小垭乡辖8村53组,演武乡辖9村46组,金龙场乡辖13村91组,宝石乡辖11村64组,定远乡辖10村63组,大新乡辖12村82组,文兴乡辖11村73组。
1996年,对乡镇建制作了部分调整,恢复了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所撤销的一些乡,即从自强镇划出8个村,恢复马迎乡建制,从白云镇划出11个村,恢复石台乡建制,从黎雅镇划出10个村,恢复仙鹅乡建制,从观义镇划出7个村,恢复双峰乡建制,从玛瑙镇划出9个村,恢复交泰乡建制。经过此次调整,全县共设置11个镇16个乡328个村2237个组(社)。
1998年,再次对乡镇建制进行了微调。又从自强镇划出6个村,恢复二洞乡的建制。从长卿镇划出12个村,以6个村恢复东石乡建制,以另6个村恢复三泉乡建制。从许州镇划出7个村,恢复豢龙乡的建制。从文昌镇划出7个村,恢复宏仁乡的建制。至此,全县共设11个镇21个乡328个村2240组。当年9月,在黎雅镇场镇,设文昌宫居民社区。10月,将长卿镇南桥二组改制为南桥居民社区。
1999年10月,将卧龙镇金谷村一分为二,改建成金谷和丰谷2个村。全县村的设置累计已达329个。
2000年10月,将卧龙镇金谷村11组改制为兴龙居民社区。同年12月石牛镇场镇永乐村的5、6、7、8、9等5个村民小组改制为金牛街居民社区。
2001年4月,将观义镇场镇的池塘村第4村民小组改制为红旗居民社区。至此,全县共设有居民社区16个,其中文昌镇7个,长卿镇1个,黎雅镇1个,许州镇3个,卧龙镇1个,观义镇1个,石牛镇1个,仙峰乡1个。
2002年9月,县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对长卿镇南桥村居民社区经过调整后,更名为经济园区南桥社区委员会。
2003年6月,将县城文昌镇所辖的7个居民社区经调整后,改制成潼江、翠云、崇文、紫阳等4个社区居民社区。又将各乡镇所辖的8个居民社区,经调整、扩大规模后,改制为卧龙镇兴龙社区、观义镇红旗社区、黎雅镇文昌宫社区、仙峰乡大桥社区、石牛镇金牛街社区、许州镇红军桥社区和吉阳社区等乡镇社区居民社区。
至2005年,全县行政区划,共设11个镇21个乡329个村,2240个组,12个社区居民社区,69个社区居民小组。
2019年,按照省、市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部署和要求,梓潼县乡镇建制需由原来的32个减少到16个,减幅需达到50%。通过调整改革后,梓潼县涉及调整的乡镇总数为28个,不涉及调整的镇4个,即:撤销三泉乡、东石乡,将其划归长卿镇;撤销交泰乡,将其划归玛瑙镇;撤销马迎乡、二洞乡,将其划归自强镇;撤销大新镇,将其划归仁和镇;撤销定远乡,将其划归宝石乡;撤销马鸣镇、建兴乡和豢龙乡,将原马鸣镇和原建兴乡新桥村、建立村、建新村、柏林村、油泉村及原豢龙乡红江村、排柏村、青杠村划归文昌镇;将原建兴乡灵珠村、红光村划归演武镇;撤销石台乡、小垭乡和仙峰镇,将原小垭乡、原仙峰镇和原石台乡群力村、枣垭村、铜铃村及原豢龙乡新胜村、岩湾村、桂林村、金星村划归许州镇;撤销宏仁乡和白云镇,设立宏仁镇,以原宏仁乡和原白云镇长春村、锣包村、宝呈村及原石台乡石香台社区、星金村、尖山村、宝塔村、新华村、元包村、文星村、双星村、红溪村为宏仁镇的行政区域;撤销仙鹅乡,将原仙鹅乡和原白云镇回水村、红花村、玉龙村、九林村划归黎雅镇;撤销双峰乡,将原双峰乡河口村、银针村、柑树村、共和村划归观义镇;将原双峰乡立新村、高家村、村子村划归石牛镇;不涉及调整的镇为文兴镇、双板镇、金龙镇、卧龙镇。至2019年12月底,全县乡镇建制调整结束,全县共设16个镇乡,其中15个镇(文昌镇、长卿镇、许州镇、黎雅镇、石牛镇、观义镇、卧龙镇、仁和镇、玛瑙镇、自强镇、宏仁镇、演武镇、双板镇、金龙镇、文兴镇),1个乡(宝石乡)。[5]
2020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全县由原来的32个乡镇减少到16个,减幅达50%;乡镇平均面积由原来的45.12平方公里增加到90.24平方公里,乡镇平均户籍人口由原来的1.2万人增加到2.4万人。村 (社区) 由329个减少到181个,其中社区19个,减幅56%。[42]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梓潼县辖15个镇,1个乡[41]:文昌镇、长卿镇、许州镇、黎雅镇、卧龙镇、观义镇、玛瑙镇、石牛镇、自强镇、仁和镇、双板镇、金龙镇、文兴镇、演武镇、宏仁镇,宝石乡。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510725100000
文昌镇
510725101000
长卿镇
510725102000
许州镇
510725103000
黎雅镇
510725105000
卧龙镇
510725106000
观义镇
510725107000
玛瑙镇
510725108000
石牛镇
510725109000
自强镇
510725110000
仁和镇
510725111000
双板镇
510725112000
金龙镇
510725113000
文兴镇
510725114000
演武镇
510725115000
宏仁镇
510725217000
宝石乡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梓潼县位于绵阳市东北方,介于东经104°57′16″—105°27′35″,北纬31°25′27″—31°51′43″之间,县境东西宽约35千米,南北长约52.5千米,总面积1443.92平方千米。[1]
梓潼县人民政府

地质构造

梓潼县地质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川北古中坳陷低缓构造区,为新华夏第三沉积带的川北台凹构造体系。东南临近川中古隆平缓构造区,西南界临川中新坳陷低陡构造区,西与龙门山台缘褶皱凹陷带毗连。梓潼大向斜是境内主要构造。轴线自县境东北的建兴、演武、马鸣入境,经县境中部,成弧形沿龙门山走向,由东北向西南延展,进入江油、游仙、涪城,再经安州花荄而南向华没闭合于成都平原,全长150千米以上。因向斜轴线西北受到龙门山褶皱断带控制,东面受巴中莲花状旋扭构造影响,西南则受绵阳帚状旋扭构造制约,致使梓潼大向斜轴线弯曲,且在向斜两翼发育有了组次一级构造,并有局部微小错动,裂隙不太发育。
梓潼境内地质结构单一,出露地层为一套泥质岩类与砂质岩类交替韵律层的白垩系沉积岩。砂岩为厚层状,貌似城墙。泥岩的钙质含量较多。出露地层的白垩系分为三段,自下而上为:苍溪组(K1C)、白龙组(K1B)、七曲寺组(CK1)。此外,河谷地域尚沉积有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6]

地形地貌

一、地貌轮廓
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于1982年制定的《四川地貌区划》,界定梓潼县境域属四川东部盆地山地区盆中丘陵区与盆北低山区的结合部,系“红色盆地”范畴。县境西南属盆中丘陵区,县境东北属盆北低山区。因此,梓潼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具有向川北山区过渡的特点。
梓潼县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中部夹一低凹的潼江河谷,东西横剖面呈不对称的马鞍形。县境地势由海拔700米以上的东北高丘、低山区,向西南倾至600米以下的中、浅丘陵区。最高点为东北部马迎乡境内的旺瓢山(海拔911.6米)。最低点为县境之南的交泰乡后山村潼江流出县境处的三江口(海拔413米),绝对落差498.6米。全境地形切割深度为100—300米左右。县境地质构造因受梓潼大向斜宽缓的两翼制约,境内地层平缓,出露地层几乎近于水平产状。岩层分布一般为紫红色和灰绿色砂岩与紫红色页岩、泥岩、互层的沉积韵律,加之接近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侵蚀风化剥蚀作用强烈,泥岩和页岩疏松,被剥蚀为平台,坚硬的砂岩往往被侵蚀为悬岩状,形成“梓潼台地”地貌。
二、侵蚀堆积地貌
梓潼县境内堆积地貌不太发育,沿潼江河谷呈带状分布,赤溪河、石牛河、鹅溪(马鸣河)等河流两岸仅有零星分布,共约68.28平方千米,占全县幅员面积的4.7%。
三、构造侵蚀剥蚀地貌
梓潼县境属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域。地质构造属平缓褶皱区。所以,除在接近龙门山脉的金龙场、仙峰、小垭等北面地域因受龙门山褶皱构造影响,有零星缓倾、单斜低山地形外,其余皆为桌状、台状、枝状等低山、丘陵地形,河谷发育以北南向为主。
四、地貌区划
依据地貌相似性原则划分地貌,梓潼县境可划分为3个地貌区;潼江东北高丘低山区,潼江以西丘陵区,潼江河谷平坝区。
五、山丘
梓潼县境无构造山脉,所有山丘均系地壳抬升和流水等外力侵蚀切割。使得河谷下降,两岸相对升高而形成的河流间的分水岭,因而山丘的延伸规律与河流流向大体一致。[6]

气候特征

梓潼县地处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向川北低山过渡地带,气候属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主要特征是:降水较足,气候温和,日照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大雨迟、结束早,多秋绵雨,汛期集中。气温在22℃以上的夏天较长,年均113天,气温在10—22℃之间的春秋两季各约80天,气温在15℃以下的冬季,年均约92天。
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且多干旱。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出现于3月14日,回升早的年份、出现于2月23日,回升晚的年份、出现于4月4日,振幅在40天左右,平均气温回升比同纬度的武汉和南京早16—21天。10年中8年有春旱,气候概率为81%。
初夏5—6月多夏旱。夏旱气候概率达90%。雨量多集中在6月下旬—9月,占全年总雨量的70%,最多的年份,占全年总雨量的82%。暴雨亦集中在此一时段,因而常有洪涝发生。盛夏之7—8月因雨量多,虽有炎热但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为39℃,且多数年份在35—37℃之间。
秋季降温快,秋绵雨显著。9月,日平均气温降至20℃,比同纬度的南京和武汉提早约10天。入秋后,10年中有7年其秋绵雨达5天以上。10月,平均雨日较同纬度的武汉、南京多5—6天。
冬季较温暖,雨雪少,冬干显著,阴天较多。1月平均气温在4.5—5.5℃之间,比同纬度的南京高1.5—2.0℃。极端最低气温也比同纬度的武汉和南京高7—8℃。冬季雨量仅18.8毫米,占年总雨量的2%。11月和2月,日照时数在80小时以下,为全年各月降雨量最少的月份。[7]

水系水文

梓潼县境之大小河流除东部大新乡境内有一条峡谷小溪流入嘉陵江水系之西河(小潼水)外,其余均属嘉陵江支流涪江水系。主要河流——潼江,发源于龙门山北段东坡,其余溪河大多源于境内北部和东北部的丘岭间。同时,除源于境外藏王寨的永平河、倒淌河、养草滩、小溪河等几条小河为由南向北的逆向河外,其余皆为由西北流向东南的顺向河。总的特点是,源近坡陡,径流随降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陡涨陡落,无水运之利,水能开发亦较困难。[8]

土壤类型

梓潼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全县共有4个土类,6个亚类,6个土属26个土种。[9]

植被条件

梓潼县境植被属于四川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亚带、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区、盆北高丘植被小区。自然植被的主要林相为柏树林,柏科柏属中的川柏占有林地的绝对优势,其次是桤柏混交林,另有小片马尾松纯林分布;林中灌木多以黄荆、马桑、水楂子、噼啦子等混交而成,在森林遭到破坏的地方,则为禾本科的黄茅、白茅、巴茅、蓑草、铁线草、狗尾巴草所覆盖,植被良好。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
梓潼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层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多年平均径流3.5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24.4立方米,偏丰年径流总量可达5.27亿立方米,枯水年则只有0.63亿立方米,年限相差8.4倍。全县已有拦蓄水工程不足境内径流水量40%,余皆注入江河流走。
根据《水资源调查评价》记载,梓潼县由境外进入潼江的客水,以梓潼水文站和中心(河口)水文站的资料,并用等值线图计算,外来客水平均每年为6.18亿立方米。这些客水集中于汛期,由于受地形、时令及经济条件制约,开发利用极低,工业和生活用水每年从潼江提水量为0.044立方米,农业灌溉引水量(宏仁、开化二引水埝和沿岸电灌站)年均为0.15亿立方米,利用客水总量平均约0.3亿立方米,利用系数仅为0.05。
梓潼县境内地下水有孔隙水1778万立方米,可开采量61万立方米,有裂隙水4432万立方米,可开采量3545万立方米。地下水蕴藏总量621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3606万立方米。
水能资源
梓潼县境内有大小河流9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潼江、金天河、赤溪河、马鸣河、宝石河5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76万千瓦。1978年县水电局开展水力资源普查,按河流规划计算可开发量为11站5488瓦。[10]

植物资源

梓潼县境内有裸子植物7种15属,被子植物63科110属,共有150余种。
乔木有:柏木、桤木、榆树、白杨、马尾松、香樟、冬青等七大树种为主,兼以它类。柏树品种亦多,有川柏、匾柏、侧柏、观音柏、塔柏等,其它树种有红豆、银杏、黄连、檀木、梓树、泡桐、悬铃木、冬青、桉树、柳、千樟、皂角、菩提、八角枫、蒙刺树、夜好树、棕树、乌桕、油桐、青杠(栎树)、冬青、香椿、臭椿、油橄榄等。
灌木:境内丘陵和低山的林地四周,均有马桑、黄荆、刺梨、水楂、七里香、枸杞、羊奶刺、噼拉子等灌木丛,城乡亦有住户种植千年矮、万年青、栀子、药栀子等灌木于庭内路径或花园内。
疏林草坡:分布有禾本科、豆科、菊科、蔷薇科、马桑科、伞形科、唇科等。其品种有白茅、斯茅、蓑草、狗尾巴、巴茅、金钱草、半边莲、地瓜藤、地丁草、锁眉草、狗儿绾、巴地草、铁线草、竹节草、马鞭稍、进驻葡、陈艾、败浆草、青蒿、断肠草(五朵云)、白头翁、灰绿菜、蛇泡草(野草莓)、面搭子、车前草,水生草类尚有鮺草、青苔、水芹菜、水皂角等。水浸之裸岩又有牛毛毡、苔藓之类湿地草类生长。
竹主要有:丛生慈竹,多分布在农舍四周。另有少量丛生斑竹、荆竹、楠竹、芦竹,分布在农舍四周或槽沟地带。
药用植物有:桔梗、红花、枸杞、白芨、栀子、小牛藤、黄连、川芎、白芷、白芍、丹皮、白匾豆、杜仲、牙皂、陈皮、杏仁、防风、枳壳等。野生药用植物有茵陈、青蒿、柴胡、前胡、威灵仙、续断、丹参、沙参、半夏、香附、苍耳、细辛、草乌、姜黄、小木通、白头翁、石菖蒲、薄荷等200余种。

动物资源

梓潼县的动物区系,属东洋界、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范围,区系代表动物的哺乳纲,成了以鼬科和鼠类为主,且鼠类最多,诸如田鼠、水鼠、黄鼠狼、松鼠、家鼠等等,其次还有草兔、狐狸、獾、黄麂等。鸟纲以白鹭、斑鸠、家燕、杜鹃、麻鹊、白头翁鸟、八哥等居多。爬行纲主要是蛇、鳖、龟、壁虎。两栖纲有田蛙、蟾蜍(癞蛤蟆)。鱼纲有鲫鱼、鲤鱼、鲢鱼等系种类属。
兽类有:草兔、狗獾(俗称狗猥子)、猪獾、猫狸、狐狸、黄麂、蝙蝠、水獭、野猫、田鼠、松鼠、家鼠、水老鼠等。
禽类野生禽类有野鸡、斑鸠、竹鸡、咚鸡、秧鸡、弥鸡、水鸭、路鸶(俗呼青庄)、白鹤、八哥、鹞子、猫头鹰、啄木鸟、山鹊、黄豆鹊、朝天冲、地麻雀、麻雀、白头翁鸟等100余种。
爬行两栖类有:乌龟、鳖、壁虎、草晰蜴、乌梢蛇、火秋蛇、菜花蛇、水蛇、土腹蛇、青竹标蛇、称杆蛇、蟾蜍(癞蛤蟆)、青蛙(田鸡、疙玛子)等。
鱼类有:鲫鱼、鲤鱼、繁子、巴石子、鲢鱼、黄角子(俗呼狗半头)、鳜鱼、刺疙巴、水豹子、青绒子、黄片、白条子、潼棒、青鳝、黄鳝、泥鳅、钢鳅、乌棒(乌鱼)、桃花斑鱼等。
昆虫有:暝虫、稻苞虫、蓟马、土蚕;小麦蚜虫、麦蜘蛛、玉米粘虫、豌豆象、米象;棉花地老虎、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蔬菜粉蝶、采暝虫、守瓜虫;柑桔介壳虫、天牛;桑树金龟子、白飞虱、尺蠖;林木柏毛虫、蛀虫、白蚁等。尚有危害人畜的害虫,主要有蚊类、蝇类、虱、蚤、蟑螂等。益虫有螳螂(俗呼草猴)、蜻蜓、食蚜蝇、食虫蚁、赤眼蜂、金小蜂等。
软体类有:蚯蚓、水蛭(蚂蝗)、旱蚂蝗、肥虫。此外尚有节肢类动物蜈蚣、千脚虫、蜘蛛类,以及蝌蚪、蜗牛、田螺、螃蠏、虾子、打屁虫(九香虫)等,还有各种寄生虫。
珍稀特产动物:有乌龟属“中华草龟类”,有铜色(雄性,略代黄色)和铁色(雌性,略代黑色)。繁殖力弱,生长缓慢,龟龄很长,肉、甲(龟板)皆为补品,因人为滥捕,已濒临绝迹。近年从缅甸及江南引进同种不同属的草龟,人工饲养,其营养和药用价值皆逊色于土产乌龟。鲵鱼又名娃娃鱼。中国大鲵,两栖纲蝾螈隐鳃鲵科。背棕黑色,浅灰斑,四脚,以鱼虾、水巴虫为食,主产潼江上游岐江,县城以北的潼江河滩有零星分布。[11]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
梓潼大向斜东南翼之老关庙和三合场鼻状构造,皆为一短轴背斜,闭合良好。构造周围广泛存在含油砂岩层,又长期处在利于油气运移储集的川西北凹陷向川中地块过渡的斜坡上。四川石油局川西北矿区已在老关庙构造钻井9口。在地腹的中生界三迭系上须家河组之须四、须三、须二(地层深4200—4500米)层段,均获气藏。川西北矿区在三合场背斜东翼二洞至文兴场之间钻井10口,在中生界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之须二、须三、须四测试,获工业气流,已投资4口,供城乡生活生产用气。
梓潼大向斜东南翼老关庙背斜之中生代侏罗纪下统大安寨组(地层深3100—3200米),属半深水湖相沉积,介壳灰岩,总厚60.5米,介壳个体较大,多为瓣鳃类和腹足类化石。足见侏罗纪(距今约1.95亿年)沉积前,古生物丰富。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二段(层深4500米左右),古地温可能在80℃—117℃之间,对油气生成有利。在三迭系上统须二层段(井深4500米),获无烟煤储藏,层厚4.5米,占三迭系上统须二段总厚度的27.6%,尚无可开采的技术。
卤水
川西北矿区在老关庙背斜钻井至230米处,打出卤水,含盐量较高,在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地层深5700—5800米)亦获卤水,涌出量大,含盐量高。县境西北宏仁乡之太皇铺,东北马鸣乡及县城均有咸水泉孔,涌水量微小,昼夜仅数百升,含盐量低。清咸丰《重修梓潼县志》载,昔产盐,今不产。
县境内,水质含硝酸根较高。旧志载,清乾隆年间县内有硝厂,民间亦多用屋基土渗水过滤后熬硝。解放后,县城亦组建硝(硝酸钾KNO2)厂,供做爆竹和打蜡之用。
彭润土
境内白垩系下统苍溪组出露地层的泥岩,经风化后成为膨润土。在玛瑙镇境内有出露,现已开采作为工业原料。
页岩、卵石、河砂
境内泥质页岩藏量丰富,可供制作墙体烧结砖。另有一定储量的卵石、河砂分布于潼江流域,可供适量开采。[10]

人口

播报
编辑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户籍总人口36.53万人,比上年减少0.2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78万人,女性人口17.75万人;城镇人口7.78万人,乡村人口28.75万人。[40]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2022年,梓潼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0亿元,增长4.8%,贡献率为22.6%;第二产业增加值59.02亿元,增长5.5%,贡献率为32.1%;第三产业增加值80.54亿元,增长5.2%,贡献率为45.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4.48亿元,增长3.2%,对GDP的贡献率为35.8%。[40]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梓潼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8%;工业投资增长18.5%;技术改造投资增长70.7%;2022年,梓潼县农户投资1.10亿元,下降47.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0.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9%。[40]
财税收支
2022年,梓潼县地方财政收入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亿元,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55亿元,下降11.9%。[40]
人民生活
2022年,梓潼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6元,比上年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555元,增长4.8%。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22元,比上年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703元,增长3.7%。[40]

第一产业

2022年,梓潼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0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9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分行业看:农业产值38.40亿元,增长4.9%;林业产值5.67亿元,增长10.9%;牧业产值34.64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2.75亿元,增长4.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48亿元,增长4.7%。[40]
农业
2022年,梓潼县粮食播种面积77.51万亩,比上年增长1.6%,粮食总产量29.32万吨,比上年减少1.9%。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25.34万亩,增长1.4%,小春粮食产量7.66万吨,增长2.9%;大春粮食播种面积52.17万亩,增长1.7%,大春粮食产量21.66万吨,减少3.5%。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0.86万亩,比上年增长3.3%。其中:油料播种面积34.11万亩,增长3.7%,油料产量7.49万吨,增长9.2%;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2.29万亩,增长1.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5.24万吨,增长3.6%;中草药材播种面积0.83万亩,增长9.1%,中草药材产量0.39万吨,增长12.5%;瓜果类播种面积2.17万亩,增长3.9%,瓜果类产量5.02万吨,增长10.7%。[40]
畜牧业
2022年,梓潼县生猪出栏59.24万头,增长5.8%;牛出栏1.65万头,增长4.5%;羊出栏24.87万头,增长3.6%;禽出栏838.83万只,增长4.3%;禽蛋产量3.1万吨,增长1.4%。[40]
生产条件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2.79千公顷。农机总动力达到43.29万千瓦。[40]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梓潼县工业增加值42.0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8%,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0.7%,工业拉动GDP增长1.08个百分点。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9%,制造业增长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2022年,梓潼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15亿元,比上年下降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5.71亿元,同比增长14.5%。[40]
建筑业
2022年,梓潼县建筑业总产值4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1个,有工作量的29个。[40]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梓潼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2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批发业19.17亿元,增长1.7%;零售业19.25亿元,增长2.0%;住宿业13.32亿元,下降1.6%;餐饮业13.28亿元,下降1.4%。[40]
邮电通信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电信业务总量2.88亿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7776户,增长21.8%;移动电话用户364996户,增长17.4%;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119578户,下降1.0%。[40]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各项贷款余额15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40]
保险业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共有保险公司或营销部1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7家,寿险公司7家。2022年,梓潼县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4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人身险2.67亿元,下降1.8%;财产险1.81亿元,增长22.3%。[40]

交通运输

播报
编辑
108国道347国道贯通梓潼县全境。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公路通车里程2700.053千米。其中,等级公路2227.367千米,增长3.8%;等级外公路472.686千米。[40]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共有小学23所,在校小学生14945人;特教1所,在校学生250人;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1147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988人。[40]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馆、文化馆(站)33个,博物馆、展览馆1个。全县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40]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4个,其中:等级医院10个,卫生机构人员2461人,卫生技术人员1879人,执业(助理)医师730人,注册护士769人,卫生机构床位2303张。[40]

社会保障

2022年,梓潼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9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53万人。
截至2022年末,梓潼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12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442人。[40]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综述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以国医圣手蒲辅周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境内有七曲山大庙长卿山李业阙卧龙山千佛岩石窟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梓潼是一个置县近2300年的古县,境内有七曲山大庙、长卿山李业阙、卧龙山千佛岩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尚存的24座汉阙中梓潼汉阙就占了六分之一。金牛古道自秦汉至明被演绎成为翠云长廊。红军长征过梓潼建立了三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留下了许州红军桥、马迎红军墓等革命遗迹。新中国三线建设后,梓潼又成为中国“两弹城”遗址所在地。[12]

地名由来

梓潼之名,源于夏商。《广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记》云,梓潼原名尼陈山,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陈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尼陈山。夏禹治水因与江河相处,欲造独木舟,知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梓树为童子所化,即改尼陈山为梓潼山,因蛇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蛇水亦因此而名梓潼水,秦于此置县亦以此为县名,其名实含梓树与童子相互变换之意。
北宋王象之撰写《太平寰宇记》表述梓潼之名的源起时,又云:“因县域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名梓潼焉。”将县名之源起又另辟新意,说是源自梓林潼水。[2]

民间艺术

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谈演道教《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音乐。在文昌祭祀中,它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宣扬文昌经诰的宗旨,是梓潼宗祀文昌帝君的一种特色活动。
梓潼阳戏
梓潼阳戏奉“四圣”(川主土主药王文昌)为戏神,并有一整套祭祀仪式和演出剧目,运用于善男信女求神许愿,还愿祈吉的民俗活动之中。梓潼阳戏的剧目相传有三十二天戏、三十二地戏。根据手抄本“戏门断愿启白”所记,三十二天戏是:出扫棚前、出小鬼、出土地、出走马、出春牛、出结事郎、出和事老者、出陈牢、出猿猴、出屏凤小姐、出僧道、出梅花、三圣起马、出化主、出凤冠柳青、出关韩二将、出二郎、出三伯公婆、出杨泗将军、出大伯二伯等。[13]

民间文艺

梓潼民间文艺品种样式较多,表演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长期流行的,主要有狮灯、龙灯、花灯、彩莲灯、莲箫等几种形式。
狮灯
俗称“舞狮子”“耍狮子”,县内城乡均有。较为流行的是地浪狮灯,其次为高脚狮灯。狮头均用竹片套在做好的模型上编扎而成。再用数层厚纸裱糊,干后彩绘,用麻布彩画作狮身,色白的称白狮子,色青的称青狮子,多用麻染成狮毛,也称毛狮子,用麻或牛尾作狮尾。
地浪狮灯班一般有演职人员12人,狮头、狮尾、笑和尚(亦称笑头)、孙悟空、猪八戒各1人,执牌灯2人,打击乐4人,联系1人。道具有狮头、狮皮各1,笑和尚、孙悟空、猪八戒各戴面具1个,金箍棒、钉耙各1个(把),拂尘1支,喜条1幅,另有彩衣裤、皮背心、猴衣、猪服等各1套(件)。有的狮灯班配人员两套,轮流演出。1923年,梓潼籍高僧智光法师从印度、缅甸游学还乡后,对狮灯进行改造、丰富,使家乡青岭狮灯更具特色。地浪狮灯以文昌镇青岭村狮灯最有名。表演的破阵、降魔去妖及一些绝技,令人拍手叫绝。
高脚狮子,是由地浪狮子演变而来。20世纪50年代,地浪狮子表演遍布梓潼城乡,为增加新鲜感,在北方高跷启发下,保留地浪狮子表演程式,加上一些杂技技巧,渐次演变为表演者腿上绑有2.5尺长的木高脚,表演难度较大。高脚狮子表演时间一般为正月初一开灯,正月十五收灯。
“文化大革命”时期,梓潼狮灯表演一度中断。1978年后城乡陆续恢复狮灯表演。表演水平较高的有文昌镇青岭村的地浪狮灯,黎雅镇兰花村的高脚狮灯等。其中青岭的地浪狮灯1994年春节获绵阳市民间灯舞表演二等奖。
龙灯
俗称“耍龙”“舞龙”。一般为5、7、9、11节。龙头、身、尾皆用竹片扎制而成。用纸裱糊后再用彩绘鳞甲纹饰的布(龙皮)连在一起,下用竹(木)做杆撑持,以便舞龙的人手握舞动。傍晚、晚上耍的龙称“火龙”,耍龙头的人手握焰火从龙口向外喷焰火。看的群众向龙灯喷焰火(有专用焰火)。龙灯按龙衣的颜色,又分为“黄龙”和“青龙”。龙头、龙身均要点灯。舞龙的阵法有“开四门”“关四门”“龙抱柱”“一条龙”等。此外,还有水龙、彩龙、板凳龙、桃子龙、金龙、草龙等名称。舞龙有锣鼓、钹等打击乐。县内舞龙主要流行于大新、文兴、二洞、许州、卧龙、石牛、小垭等乡镇。
花灯
主要流行于大新乡,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从民国20年(1931年)开始在大新传播流行,已历70余年,花灯艺人已传承4代。大新花灯又叫太平龙。是由竹篾编制的,用黄绿各色纸裱糊点缀,中空可以点烛挂灯,下用竹竿连接撑持,用有色布匹连缀的各为5节,相互连接,分别有龙头、龙身、龙尾的青黄两条龙组成。最早是祭祀性舞蹈,俗称耍龙,用来祭鬼神、求平安、盼福祉、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娱神娱人活动。
大新花灯最主要的是舞龙,其内容和表演形式,最初是12场,后发展为8场。演出阵容强大,人数多达95人,全部演出时间需3个多小时。大新花灯组成除青、黄二龙外,还有大小不同的十多种灯具组成。包括元宝灯、牌灯、马马灯、狮灯、鲤鱼灯、凤凰灯、车车灯、虾灯、蝙蝠灯、彩莲船等。主要人物有春官、灯官、花子、土地,加上耍狮子的,当笑和尚的,打锣鼓响器的。大新花灯正月初九龙过年时出灯,正月十五过完年收灯。耍灯是表演的高潮。表演中还有天灯、地灯之分。大新花灯表演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寓谐于乐。以灯祭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彩莲灯
彩莲船又叫“彩船”“跑旱船”“划旱船”“旱龙船”等,用竹竿竹片扎制成船形,用纸裱糊后彩画,或直用彩纸裱糊。船脚用配须红布或红绸围住,使之看不见演员腿脚。船顶有的扎成宫殿式歇山顶,四角上翘并配以吊须;有的扎成矩形,覆盖配须红布或红绸,四角配吊须。船的中央置60厘米左右方形孔,用四根竹竿挂于孔的四周,下面伸出船底20厘米左右支脚,上伸出船面140厘米左右,以系船顶。表演时2人执牌灯,1人饰幺妹担船,走四方步。1人饰艄公撑船(有的配2人),作各种划船动作,配以“荷花闹海棠”的唱词和锣鼓等响器乐器,演出时诙谐有趣。
莲箫
又称“钱夹子”,是同秧歌、踩高跷一样,20世纪50年代初,随南下干部由北方传入,属于自娱自乐民间舞蹈,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均可表演。参加表演人数多少不限,男女均可参加,服装力求统一,腰扎红绸,每人一根彩绘了的约1.2至1.5米左右两头挂有铜钱和红花的竹杆,合着行进步伐,有节奏地在身体前后上下敲打,时而在地上或互在男女之间碰击,常变换形式,且伴有歌唱或秧歌锣鼓,使舞蹈显得欢快活跃。莲箫不仅是民间文艺,也是练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43]

风景名胜

播报
编辑
梓潼县风景名胜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以北10千米处,为蜀道入川后的最后一道险峰。山间种有古柏4万余株,七曲山大庙建于山顶,藏于森森古柏之中。
景区沿山脊成带状分布,带宽约800—3500米,带长约16000米,呈南北走向,景区所属范围为盆中深丘地貌,海拔500—892米,相对高差约400米,坡大、长而较缓,坡度一般在25—35°,山坡上分布有很多级小台地,山脊秀峻,间有阔缓台地,分布了景区三分之二的森林资源。
金牛古道
战国时期(前385年),蜀王负力派遣五丁力士引领秦国所赠石牛而拓展的金牛道,古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此道自陕西眉县经斜谷、褒谷栈道入汉中,转而进至勉县又向西,出阳安关(阳平关)经山道抵白水关(今青川白水镇),然后沿白龙江至葭萌(昭化),又溯清江河而西至沙溪坝,则转向南,入剑门关,经梁山南入梓潼七曲山。至今七曲山仍有数段古金牛道遗迹依稀可见。清代著名诗人李重华有“双崖翠影侵天合,开辟何曾让禹功”之句,极力赞美五丁开山劈路的功绩,一点也不亚于夏禹王开通九江十八河的功绩。[14]
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摩崖造像
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东龛圆拱形,有造像9尊。西龛圆拱形,有造像53尊。北龛有造像19尊。南面无龛,但在长3.7米,宽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个(20排,每排50个),由于风化严重,只能看出大体轮廓。[15]
长卿山
最早有小神庙,先名“神山”,后重蚕桑,史书有记“梓潼有蚕婆山”,“蚕婆即蚕丝氏,他教民种桑养蚕。”就供“谷父蚕婆”,即称“蚕婆山”,旧俗春节中以示乡人卷蚕度年,又有“人日登高”,其又应八(发)日吉利享有登高赏春之乐,故订正月初八为民俗之“登山节”。《四库全书》载:“梓潼寰宇记云明皇过梓潼遥望见山上有一窟,近臣奏云,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定名为长卿山。”因此山从安史之乱,明皇幸蜀,于唐天宝十五年(742年)起赐名,即称“长卿山”,延用至今,现有山居旧迹。后来“长卿村”及“长卿镇”,即随之定名。
中国“两弹”城
中国“两弹”城
梓潼“中国两弹城”是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是中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科学家都在此留下足迹。如今还保留着邓稼先旧居、院士楼、将军楼等保留下来的建筑167栋。孕育出“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的“两弹精神”。[16]
翠云廊
翠云廓蜿蜒三百余里的古柏,多数是天然森林,少数是人工栽植。明清时定名的“翠云廊”为三百余里,自剑南至阆州,西至梓潼,古柏数万株。实际古柏绵延不止明清的三百里,至低有七八百里,下自梓潼县七曲山以南,剑阁以北至勉县,都是林峦叠翠;荫郁苍莽的自然柏树森林。这三百里翠云廊,在剑阁县内,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由北向南的长椭圆斜面,是由龙门山至剑门关,北接秦岭的剑门山脉尾峰,山岭密布,沟壑纵横,境内五子山海拔1330米,深沟仅367.8米,高低相差962.2米,悬岸如屏,沟底无人烟无道路,真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原始森林地貌,这是翠云廊尚未开发的奇险之处。仙女峰、梁山寺、舍身崖、雷霆峡等蜿蜒曲折,北向陡峻、南向趋缓、顺向秦岭尾峰,经大龙山、小龙山、金顶山于演武分支的梓潼七曲山。
七曲山大庙
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
七曲山大庙位于县城之北9千米,古名善板祠,唐改名七曲寺,南宋又改名灵应祠,元改称文昌帝君庙,明清则改称太庙、大庙。自唐、宋两代皇帝将梓潼神追封为“王”的爵位后,地方政府即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开始,按王府格局续修七曲寺,建成后即敇庙名曰:“灵应祠”。又经历代维修扩建,整个建筑共占地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从而形成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王宫建筑群。今存元、明、清之殿宇亭台23处,以真庆宫之百尺楼、正殿、桂香殿为中轴线,其余建筑物,则依山造势,顺其自然,向左右延展。整个建筑集南北风貌于一体,既有如正殿、桂香殿、天尊殿的雄伟庄重的北方风格,又有如风洞楼、瘟主殿等建筑雅致奇秀的南方风韵。这片古林深藏的洞天福地,因其建筑群错落有致,风格殊异,突显“林富其幽,山壮其势,水秀其姿,洞观其邃”的特点,不少古今人士均称其是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庙宇构筑方面的具体实践。[17]

特产美食

播报
编辑
梓潼特产
梓潼镶碗
地方特色大菜。要是接待贵客,必有镶碗。镶碗用料有鸡蛋、豆粉、豆腐、肉馅;底料有木耳、黄花、豆皮、酥肉、时令蔬菜等。制作时蛋清、蛋黄分别上笼分蒸,呈黄白二色,造型美观,滋润可口,深受食客喜欢。镶碗又是“十大碗”中的第一道盖面菜。镶碗最早是宫廷御膳,明世宗时,总督营戍政的仇鸾,失势后举家迁居梓潼,并将此菜的制作方法一并带回家乡。此后,便在民间的“田席”上增加了这道必不可少的镶碗大菜,流传至今,成为梓潼的一道名菜,令人百吃不厌,享誉久远。[18-19]
梓潼片粉
片粉被誉为梓潼乡土风味小吃三绝之一。食之有麻、辣、冲之味。秉性尚热,嚼之,柔韧凉爽,给人以寒。一道小食,寒热均俱,阴阳相宜。不仅吃起来味香爽口,解饥除渴,且具有清热解毒,益气通脉的功效。梓潼片粉,色绿质嫩,柔滑而富弹性,整洁而层次分明,食时兑料讲究,多配以麻辣酸调料,若浇以豆豉酱汁、窝油高醋,辣椒香油,大蒜芥末,视之绿盈水泛,食之麻辣冲,嚼之柔韧凉爽,寒热俱佳佳,清嫩爽口,阴阳相宜,鲜味独特。[20]
梓潼酥饼
又名“薄脆子”“贡饼”,是梓潼名特小吃,和梓潼片粉、镶碗一起被称为“梓潼三绝”。梓潼酥饼历史悠久,手工精制,风味独特,享有盛名。由于其独特的品质,传统的制作技巧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制约,具有与其他同类产品不同的优异特性。其形如满月、色泽浅黄、酥纹细腻、香而薄脆,具有余味悠长、淡雅恬静等特点,老幼皆宜、久食不厌。2009年9月,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1月,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是梓潼县首个地标性产品。[21]
蕨根粉丝
蕨根又名蕨、锯菜等,为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山菜之王”之称,被日本人誉为“雪果三珍”。蕨根粉丝富含21种元素和氨基酸、铁、锌、钙、黄酮、硒、思、镁、磷等,尤以铁含量极高。[22]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梓潼帝君
“梓潼帝君”源自于三国西晋时梓潼县一带的一个地方神信仰,传说此神名张亚子,有记载谓其仕晋战死,乡人立庙以祀。张亚子信仰至唐代因入蜀二帝玄宗、僖宗分别予以敕封而影响渐大;至宋代,梓潼张亚子神和灌口二郎神成为四川地区影响最大的两个俗神。
无准师范(1179—1249年)
南宋佛教界泰斗,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年九岁就阴平道钦出家,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受具足戒。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于成都正法寺坐夏。年二十投育王山秀岩师瑞。时育王山佛照德光(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居东庵,空叟宗印分坐,法席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无准师范禅师在茶文化传播日本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门下弟子有弟子日本高僧圆尔辨圆等。

荣誉称号

播报
编辑
梓潼县是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县。[23]
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3]
全国食品工业强县。[23]
全国生态食品县。[23]
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24]
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5]
四川省卫生县城。[26]
2017年12月14日,获评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城市。[27]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8]
2020年6月29日,入选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29]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30]
2020年12月28日,被授予“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31]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32]
2021年8月,入选四川省深化政务公开促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先行县名单。[33]
2021年8月,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4]
2021年11月12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35]
2021年1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考评,决定命名梓潼县为四川省生态园林县城。[36]
2022年1月,选入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37]
2022年4月,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区(市、县)名单,[38]名列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39]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