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茶汤

天津茶汤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天津茶汤起源于明朝末年[1],因用水冲熟,如沏茶一般(并不是用茶叶),故名茶汤,天津茶汤特点为色泽粉红、质地细腻、香甜润口。茶汤在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处,常能见到用奇特的龙嘴大铜壶冲茶汤卖的情景,这是颇具民俗特色、十分引人注目的场面。
中文名
天津茶汤
别    名
龙嘴大碗茶
主要原料
糜子面,红糖,白糖,芝麻,花生,瓜子仁,青丝红丝
主要食用功效
消食,止血凉血

茶汤起源

播报
编辑
明朝初年,(永乐十九年)渗请格,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个以稷(小米)为基底的粥,命名为茶汤。在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2]后逐渐列入明朝宫廷小吃,有时谣为证:"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武库司刀枪。"文武或药食并列,而食推茶汤,可见其风靡朝野,脍炙入口。因用热水冲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茶汤主要有山东茶汤和北京茶汤,北京茶汤因用龙头嘴的壶冲治,又叫龙茶。茶汤更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击章吃,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北京正宗的茶汤,有“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充灶喇杠应”。
后来,由于历史动迁的原因,茶汤于明末传入天津,并在天津生射愚根发芽,“杨巴茶汤”更是凭借杨巴的一张好嘴,将天津茶汤发扬光大。[3]在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处煮射只地,朽立屑冒着热气的龙嘴大铜壶依然熠熠店她漏生辉,招揽八方来客。[1]

饮食文化

播报
编辑
看过《四世同堂》电视剧的观众,都会记得齐老太爷到地摊上买兔儿爷的场面,其中有一镜头,就是卖茶汤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汤壶冒着热气,大铜壶金光锃亮,壶身铸有游龙,壶嘴是一个龙头的造型,龙头上面系着两朵丝绒花球,显示它的古雅。大铜壶肚膛内点煤炭,沿着肚膛盛水,茶汤就用烧得滚开的水直接冲入放有茶汤原料的碗内。盛水的大铜壶有40公斤重,冲茶汤的手艺人不仅要有劲,而且要有熟练的技巧,否则茶汤冲不好,还要被烫伤。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练。清宫光禄寺的御膳房内就列有茶汤。 冲茶汤要技术,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茶汤供应,似乎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原因在于没有或买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属禾本植物,属黍类的黍稷型。糜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称穄,穄子,赤黍。《吕氏春秋·本味》载:“饭之美者……阳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仓颉篇》说:“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关西谓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黄,磨粉可作糕。中医认为其味甘,微寒,可止泻,利烦渴,除热,治咳,逆上气。穄也就是糜子,由于产量低,种植不多,故市场供应甚少[4]
茶汤除用糜子外,还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为原料,但质量不如用糜子好。儿童喜食茶汤。《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为证:“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果腹,香甜最好饱婴孩。”并附注称:“茶汤有摆摊者,有挑担者,其唯一之标识,则大铜壶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见,小儿多喜食之。”茶汤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还能品尝到真正新糜子面为原料的茶汤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