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社科院 2024年06月21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6月13—14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姚枝仲,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北京师范大学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刘家和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主持开幕式。

      姚枝仲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大变革的浪潮之中,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文明对话,更加需要倾听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声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希望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各国文明互学互鉴、民心相连相通,用学术成果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根基。

      杨艳秋表示,中华文明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中不断成长壮大,形成了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突出特征,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和民族特质的文明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文明走出自身发展道路的必然规律。世界历史证明,人类历史进程经历了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融合的进程。研究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刘家和在视频致辞中通过与希腊文明的比较,阐明了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内部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他表示,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自始就具备开放、包容的特性,多元一体是其连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保证。中华文明的这一文化基因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对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交融互鉴、共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主办、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承办。

      (崔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