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品牌专区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mp.ppsj.com.cn提供.

小站稻

小站稻
小站稻品牌专区
品牌介绍:  
  小站开发,仅有120年。但小站稻却是自北宋以来,千余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历代先哲垦拓北海,法式南方的实践递鍃推进下,得以问世的,是整个天津屯垦史上的一个突出环节。曾以江淮粳稻为母本,但结果却优于江淮稻;曾以韩国、日本的稻种为 籽种,而品位却超越了韩国稻和日本稻;其前驱是葛沽稻,但比葛沽稻更胜一筹。“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和氮、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至1948年津南解放前,小站稻一直是靠限制马厂减河上游用水,才保证了收获的,特产也有特殊的局限性。?

  新中国成立到公社化以前,小站稻种植面积,单产,品种进化,都达到空前高峰。其后,马厂减河、海河上游各河系,拦河截流,建库蓄水,九河下梢的天津,水量逐渐减少。1968年,独流减河切断了马厂减河,南运河水绝源,靠海河水维持。1973年,全区“稻改旱”。1975年以后,境内小站稻局部恢复。80年代末,津南区重新开发优质小站稻成功。21项有毒物质指标监测,18项为零,3项低于国家要求的数值,被命名为绿色食品。[1]

  追溯历史

  天津地区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灌溉水源等生态条件,适宜生产优质稻米,历代史料多有记载。 据《明史·汪应蛟传》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天津巡抚汪应蛟利用驻防兵丁,在葛沽、白塘口两地垦田种稻5000余亩,采用筑堤围田,利用淡水洗碱,种稻每亩收四五石。 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公元1613—1621年),大科学家徐光启曾四次来天津,致力于垦田种稻。从此,葛沽稻大负盛名。而葛沽距小站仅12.5公里,一般把葛沽稻视为小站稻的前身。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崔旭《津门百咏葛沽》亦有诗云:“满林桃杏压黄柑,紫蟹香秔(同粳)饱食堪。最是海滨好风味,葛沽合号小江南。”诗中稻粒长可能是种植的籼稻型品种,后来又逐渐更换成粳稻型品种。葛沽稻米当时能如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赋诗歌颂粥汁中的米粒晶莹透亮,像碧玉一样美好,品尝起来类似美酒琼浆,可知在当时很负盛名。 天津小站稻米粒椭圆形,晶莹透亮,垩白极少,洁白有光泽,蒸煮时有香味,饭粒完整、软而不糊(粘),食味好,冷后不硬。清香适口。 清同治十年(公元1859年),防军提督周盛传率兵十八营,进驻马厂(河北省青县境),修建新城(今塘沽区新城镇)至马厂大道,沿途设站,十里一小站,四十里一大站,如今的小站镇及西小站、东大站村即由此而得名。周为补充军饷,先在新城附近垦田种稻,并吸取前人种稻经验教训,先从兴修水利入手,于光绪元年(1875年),令淮军士兵十四营移屯小站一带开挖马厂减河,其首端在今静海县大张屯乡靳官屯村,与南运河(也叫御河)疏通。同时在河边修拦潮大堤,预防海潮侵袭。遂在小站一带垦荒种稻,收成颇丰。南运河水源上游来自黄河,含淤泥和腐殖质较多,水质很好,灌溉稻田不仅省肥高产,稻米外观、蒸煮、食味品质均佳。科学考证,应是形成“小站稻”名特优产品的主要因素。并使其成为清皇室的贡米。声望遂超过了葛沽稻。 20世纪三十年代后,又从日本、朝鲜引进“银坊”、“水源”等优良品种,米质更佳,真是“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小站稻已成为天津的风物珍品,闻名遐迩。新中国建立后,党和0大力发展小站稻生产,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更换,栽培技术逐步改进,稻米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并以特二级质粳米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

  天津小站稻新品种

  在海口市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由归国博士、农学院崔晶教授培育的天津小站稻新品种“津川1号”一鸣惊人,以其洁白如玉的外观、香糯可口的食味赢得与会同行及海口市民的一致赞誉,前来参展的企业当场与本市达成了今年春节启动杭州、海口、深圳、成都等地市场的合作意向。

  从2004年开始,天津市正式启动小站稻食味提升工程。在崔晶博士的主持下,数十位中外水稻专家联合攻关,从种植水稻技术最先进的日本引进40个水稻品种,与本市小站稻联姻,通过多年选育,培育出既有本市高产特性,又能达到较高食味水平的小站稻新品种“津原45”和“津川1号”。日本著名水稻专家楠谷彰仁多次专门来津对“津川1号”进行鉴定,他认为从米的外观、气味、黏度和硬度等食味特性来看,与日本最好品种“越光”相当,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品牌专区http://mp.ppsj.com.cn/xiaozandao.html
相关类别农业天津著名商标饮食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
发源地天津
关注度:2738
更 新:2021-5-29

相关品牌
粤ICP备13001937号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