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博雅地名网

      1、颍州区 [安徽省阜阳市]


阜阳文峰塔

      夏时属豫州,西周时为胡子国,战国时为楚地。

      秦置汝阴县,属陈郡。

      汉属汝南郡。

      三国时属汝阴郡。

      北魏武泰元年(528)属颍州。

      南梁以后境内(原阜阳县)置胡城、颍阳、清丘等县,后改置颍州郡。

      唐武德四年(621),更名为信州,武德六年复名为颍州。

      宋政和六年(1116)属顺昌府,金改属颍州。

      至元二年(1265)省汝阴县入颍州,属汝宁府。

      明属凤阳府。

      雍正十三年(1735)升颍州为颍州府,增设阜阳县。

      1935年析阜阳县西境置临泉县。

      1947年10月将阜阳县和临近几县交界处合划为阜北、阜南、阜颍、泉阳、阚町县,1948年8月成立阜阳市。

      1949年,新划县、市撤销,保留阜南县,大部分并为阜阳县。

      1958年成立16个人民公社。

      1961年改为16区,84公社,1镇(城关镇)。

      1975年12月改阜城镇为阜阳市(地辖)。

      现颍州辖区属原县级阜阳县和阜阳市管辖。

      1992年阜阳县和阜阳市合并设立新的县级阜阳市。

      1996年1月1日,阜阳地级市成立,将县级阜阳市划分为3个县级区,设立颍州区,辖鼓楼、颍西、清河3个街道和王店、程集、西湖、九龙4个镇及三十里铺、马寨两个乡。

      1996年3月撤销原颍西镇,设立颍西街道。

      撤销颍南镇,设立清河街道,10月又新设立文峰街道。

      1998年5月从阜南划出三合镇归颍州区管辖。

      2000年2月,撤销三十里铺乡,设立三十里铺镇。

      2006年10月,阜南县袁集镇划归颍州区管辖。

      2007年12月,设立京九路街道,由阜阳经开区托管,2020年收归颍州区。

      2、颍东区 [安徽省阜阳市]

      岳家湖公园

      1948年,阜阳全境解放,建置阜阳专员公署。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现颍东区辖域一直归阜阳县管辖。

      1965年,建置利辛县和阜城镇,今颍东区辖域,分别归阜阳县和阜城镇管辖。

      1975年12月,在阜城镇的基础上建置阜阳市(县级市)。

      1992年,撤销阜阳县和阜阳市,重新组建阜阳市(县级市)。

      1996年,撤销阜阳地区,设立地级阜阳市。

      同时撤销县级阜阳市,设立颍东、颍州、颍泉三个区。

      3、颍泉区 [安徽省阜阳市]

      三角洲公园

      秦灭六国后建汝阴县。

      王莽改汝阴县为汝坟县。

      刘秀恢复汉朝统治,复改汝坟县为汝阴县。

      从此历代县名相袭。

      南宋咸淳元年(1256),废汝阴县,县地直隶颍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颍州为府,州地建阜阳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阜阳行政区划变动频繁。

      1975年,划阜城及其四郊,设立县级阜阳市。

      1992年,县市合并成立新的县级阜阳市。

      1996年,上升为地级市,阜阳市设立县级颍泉区沿用至今。

      4、太和县 [安徽省阜阳市]

      太和文庙

      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

      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新郪”,即指太和。

      后归楚国。

      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陈(今豫淮阳县境)迁都钜阳(今太和县境)。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

      汉置细阳、乐昌、新郪。

      三国时属魏。

      晋废细阳。

      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废宋县。

      梁置陈留县。

      隋(581-618)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镇)。

      宋熙宁五年(1072)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

      宣和元年(1119),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颍河北岸(今旧县镇)。

      绍兴末年陷于金。

      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省泰和入颍州。

      元大德八年(1304),复置县,县治迁于今地(今城关镇),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洪武三年(1370)“泰”为“太”,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亳州。

      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1914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

      1947年撤销两县,仍为太和县。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人民政府。

      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1年皖南、皖北两行署合并,恢复安徽省,属阜阳专区。

      1958年12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县治迁界首。

      1959年4月,撤销首太县,恢复太和县。

      1996年,阜阳撤地设市,属阜阳市,沿用至今。

      5、阜南县 [安徽省阜阳市]

      淮河公园

      1947年1月23日,建立阜南县。

      1949年2月,阜南县撤归阜阳县,同年6月,成立阜南行政办事处。

      1950年6月,复建阜南县,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改阜阳专区为阜阳地区。

      1975年12月19日,属阜阳市(县级)。

      1996年1月,属地级阜阳市。

      2006年9月,袁集镇划入颍州区。

      2013年12月,三塔集镇划入颍州区。

      6、颍上县 [安徽省阜阳市]

      颍上历史悠久。

      据南照镇铜台孜发现的陶器、石器等文物考证,此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至迟在原始社会晚期,这里已有人类聚居。

      按其沿革,远在夏商时代,属豫州。

      周为“慎邑”,属楚国。

      秦为“慎县”,属泗水郡。

      汉高祖初,“慎”属楚王韩信封邑,信被诛,置汝南郡。

      武帝置13州刺史部,“慎”属豫州部汝南郡。

      新莽改“慎县”为“慎治”,汝南为汝汾。

      东汉复为“慎县”,属汝阴郡。

      三国时,魏景初二年(238年)划属汝阴郡。

      晋怀帝时,中原大乱,晋豫州淮北地区被北方石赵夺去,“慎县”属扬州管辖。

      东晋永和五年(349年)收复,仍属豫州汝阴郡。

      南北朝属宋地,把山西雁门旧县侨置慎地,名为“楼烦令”(按《宋书》郡县均带官名),属豫州刺史、西汝阴太守。

      将“慎县”置于南汝阴郡合肥以东,后因避讳的原因改成梁县(今肥东县梁园镇)。

      齐仍为楼烦,属汝阴郡。

      永元二年(500年),没于元魏,属扬州。

      梁武帝六年(507年),设置下蔡、楼烦、宋3县。

      下蔡、楼烦共为下蔡郡,属豫州。

      宋县(今南照集以北和阜南县东部),属汝阴、戈阳2郡。

      东魏以下蔡、楼烦共为下蔡郡,属扬州。

      北齐以下蔡、楼烦属扬州汝阴郡。

      陈楼烦县没于北周,属同北齐。

      隋大业二年(606年),楼烦县改名颍上县,当时并有原下蔡(今凤台西南一带)、楼烦(慎地)2县的辖地,属豫州汝阴郡。

      唐朝,属河南西道,颍州汝阴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颍州。

      赵宋初年,属京西北路,顺昌汝阴郡。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即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金军占领顺昌,将顺昌改为颍州,辖颍上。

      金元光二年(1223年),改属寿州府寿州。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颍上县,仍属颍州。

      至元三十年(1293年),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汝宁府颍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颍州。

      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属中立府颍州。

      洪武7年(1374年)八月,属凤阳府颍州。

      清代顺治初,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颍州。

      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又升颍州府,颍上均属其辖。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县,民国3年分道,属淮泗道。

      24年(1935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区下设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29年(1940年)8月,划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35年(1946年)属阜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7年,颍河以北的谢桥、龚集、江口、杨湖、夏桥一带,属共产党新四军领导的阚疃县民主政府。

      1948年2月,颍河以南属豫皖苏分局及豫皖苏边区第四分区,成立颍阜县民主政府。

      1948年4月,豫皖苏边区第六分区在颍河北岸设颍上县民主政府。

      1949年1月6日,颍上解放,原边归界,成立颍上县民主政府。

      1949年3月,成立中共颍上县委、颍上县民主政府,同年4月21日,划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员公署。

      10月,颍上县民主政府改称颍上县政府,1950年8月,改称颍上县人民政府。

      1952年4月12日,皖南、皖北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阜阳仍为专员公署,辖颍上。

      1954年7月,成立颍上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颍上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5月15日,复名颍上县人民政府。

      7、界首市 [安徽省阜阳市]

      琉璃寺

      春秋时期楚国筑养城(阳城),是建城之始。

      秦初境内北部设新阳县,在尹城子建新阳城。

      南北朝沙颍河南岸筑云城。

      后因境内有一沟,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俗称界沟集。

      明末因界沟为颍州边界上的首集,始名为界首集。

      1947年10月,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

      1953年,撤市设县,更名为界首县。

      1958年11月,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政府驻地界首镇。

      1959年4月,与太和县分置。

      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恢复市建制,复名为界首市。

      1996年,直辖于安徽省政府,由阜阳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