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wehefei.com提供.
当前位置: 安徽商报> 元新闻
同济大学教授王宁:电动化是不可逆的

7月4日-5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要素对接会(六安专场)在安徽省六安市召开。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宁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并在演讲之后接受元新闻采访。

王宁称,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汽车一直是能源和技术革命的重要应用载体。从能源的利用开始,从蒸汽机车到燃油车再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我们必须要从能源安全及能源革命的视角去切入。“能源革命同步叠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我们现在应该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视角去看待新能源汽车发展。”

元新闻将王宁的观点整理如下。

谈趋势:“电动化是不可逆的”

从目前产业层面来看,我们在整个三电系统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们在电动化领域行业的先发优势。从整个产业的趋势来讲,电动化是不可逆的,因为我们要减碳。无论是哪个国家,欧美日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最终它需要转向电动化这样一个趋势。

当然我们国家不论是从电池、电驱和电控系统,以及整车平台技术,在这个体系上,已经有非常良好的产业领先优势。另外我们在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更好地保持领先优势,特别是电池技术很关键,我们现在的固态电池技术马上就要量产突破了,这是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够保持持续领先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谈创新:“平台化、集成化和域控化

是我们创新的一个新的方向”

在整个的电控单元体系上,我们域控制器已经开始产业化推广应用了。我们将来会做成一个集中的整车控制体系,就像我们人的大脑一样,逐步在往这个方向去走。

另一个领域是智能网联汽车,刚刚发布了一共是十几个城市,北京、上海,包括安徽合肥等,还有9家企业联合体正在做智能网联的示范。其实我们一直推动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同步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一直在并行推动这样的车联网体系的发展。我们现在在感知芯片、算法技术、硬件传感等自主技术层面,有我们自主创新的领先优势。

当然,汽车行业采用的高端芯片越来越多,对芯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也必须要高度重视芯片技术的突破。

此外,智能座舱包括自动驾驶和车联网会引领整个行业新的发展态势。

在智驾领域,大家都知道今年马斯克来了北京,其实他要推动的就是他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有他宣布8月8号特斯拉的Robotaxi(机器人出租车)商业化的上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它的发布包括Robotaxi的发布好像导致特斯拉股票大涨。特斯拉FSD技术的引入,会是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又一次的鲶鱼效应,就像当年引入特斯拉电动汽车一样,会更进一步的促进我们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技术创新。

谈数字化:“全新的数字化将带来

整个行业的革命性变化”

目前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和迭代速度非常快,这是当前行业竞争的焦点。当然,从整个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将带来产品创新和服务体系的深刻变化。也就是说从产业链体系上,从最开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数字化营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这样一个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体系,接下来都会形成全新的数字化。这将带来整个行业的革命性变化,也对每个地方和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涉及产业层面,还包括车链、车网和车路协同,会带来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又会拉动相应的上下游产业链,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万亿级的产业体系,这个跟我们原来的那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不太一样,这种是高附加值的。

另外,从这个体系上来讲,数据将会演变成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资产。数据以前就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去采集、分析和应用。但是现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采集技术、存储技术、挖掘技术和应用技术基本上都已经很成熟,所以这些数据就会围绕产品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融合城市发展,形成全新的新质生产力资源。这在我们新的发展体系当中正在形成并发挥作用。

接下来,这个数据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将来可能谁拥有数据,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

最终,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解决创新发展体系,其实在这里面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大模型技术以及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正在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新赋能。接下来,整个行业会日新月异,在当前的新时代,谁能抓住机会就会成为领头羊,谁就会集聚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举个例子,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汽车生产,针对生产线机器人的柔性化推广应用,如何做到更好地提升质量、控制成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的生产线、车型精准设计不同的生产控制策略,实现数字化的柔性改造。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提升,底层的驱动逻辑还是我们的算法和算力的保证。如何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生产的附加值,实现技术的创新,还是要从底层找到技术创新的突破口。现在这个领域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谈大模型:“汽车+大模型会衍生赋能

整个行业的生态”

从产业层面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看,比如说从用户端、车辆端到基础设施端,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用户出行需求、产品偏好、技术迭代升级。

我举个充电的例子,现在我们基于上千辆电动汽车的这样的一个充电数据的挖掘,将整个电动汽车充电的需求做了高精度的时空需求的预测,能在整个区域运营范围之内精准地刻画出来,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分布式微电网能源,这样我们就可以告知它在什么时候需要充电,它对电网的影响到底是多大,这个地方是否有充电需求?是否应该布置充电设施,如何布局?这套逻辑体系就可以用这样的大数据模型需求预测去完成。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的基础设施我们现在也在做,这里面的一些数据标准、存储标准和传输协议需要进行验证分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详细分析和精准预测,这对促进我们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非常有帮助。

这个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大模型,汽车+大模型会衍生到整个行业的生态,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我们的大模型在许多方面都有用处。以生产制造为例,生产线和焊装线如何实现精确控制优化?实际上我们可以构建大模型的规则库、知识库,然后进行高精度的柔性控制和优化,从而可以帮我们有效的提升质量控制成本。目前在智能座舱座驾领域竞争也很激烈,还有电动汽车领域中整个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云端诊断预警,这里面也要大模型,我们要建好知识库和规则库,进行模型验证和优化,然后进行下一步预测分析,然后才能推广运用。这样的话对整个产业技术提升会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能够降本增效。

另外,在整个端到端的自动驾驶领域,以特斯拉为例,无论是加州还是全球,他们都在全面推进。国内几乎所有的整车厂也要朝端到端的大模型决策体系这个方向去走。

另外一个点是能源系统,车网互动大家要高度重视。从今年的趋势去看,1-5月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是34%,6月份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9%。按这个比例,今年的市场占有率极有可能达到45%,甚至接近50%。我们将提前10年实现新能源50%的发展目标,接下来会进一步加速发展,因为它形成规模效应后会更快。这就要求在电网这一端如何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包括我们一直强调的可再生能源、微电网优化技术在这里面都有很多的话题。比如说如何利用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来实现调峰、调频和调压?因此未来智能电网技术也会成为新的爆发点。

谈发展:“安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安徽省,特别是合肥,新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还是比较清晰的,整个产业的集聚态势、集聚效应上,我们所说的以整车厂为核心拉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聚集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安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当然,在智能网联和产业协同上,还是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因为每个区域可能带动产业的,整车也好,零部件也好,可能核心技术的优势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我认为还是要围绕本地的核心整车企业去打造三小时/四小时朋友圈,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形成这样的一个产业核心的集聚效应之后,可能会带动整个的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这对整个产业发展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基础。

当然,站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聚基地的视角去看,有些技术还是要协同发展,有些技术要各取所长。在一体化的过程当中,还要去打通数据、标准、规范的共享,甚至一些法规和政策层面也要打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促进这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紧密建设过程中,大家都会有不一样的发展机会。

谈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要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产业链的竞争过程当中,如何去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能避免重复竞争、建设,形成一个长三角整体协同的竞争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我觉得应该每个地方城市或地方政府都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的生态优势去考虑在智能电动、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去对接它原有的产业基础的优势。

每个地方的人才或是一些其他资源的对接的优势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对整个产业生态体系的变革可能就会有更好的支撑。在我看来,每个地方还是应该去考虑当地的资源是否能够支撑这样的一个产业,包括生产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

当然,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大家还是要去相互协同,形成优势互补,同步在这个产业竞争中取得不同的一些发展的优势,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去更好地推动我们产业的迭代升级以及产业集聚。

谈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四小时朋友圈已完全形成”

目前来看长三角的一体化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长三角已经完全形成了一个四小时朋友圈,这意味着围绕整车的生产制造环节中,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四小时的供应。也就是说它在整个的生产物流体系上,包括在成本的控制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我觉得在整个长三角这个体系还是比较成熟,也值得去学习或者推广。

此外,在整个的新能源,包括在智能网联的驾驶、技术创新这一块,目前来讲长三角还是比较领先的。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体系中,长三角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谈新能源车企出海:

“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出海是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从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的发展过程中,汽车强国的实现一定是要出海的,一定是要走全球化的发展策略。

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内的自主品牌积极地走到海外去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比如德国和日本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汽车在本土以外去生产,在我看来,要打造汽车强国,中国的自主品牌有千万辆级别的一个企业诞生是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我们的自主品牌必然要实现全产业链的出海来支撑这样的目标,目前,我们在出海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其他国家政策、法规、本地化标准等相关要求,短期之内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长期来看为了更好地去匹配和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我们的自主品牌走出去,去到当地建厂设厂,对我们产业链的整体出海是一件利好。

谈车企自研电池:“这是产业创新合作的一种结果”

自研电池这是产业创新合作的一种结果。

因为电池技术对整个产品的技术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整车厂不可能把电池技术完全外包给某个供应商。因为这样的话,其实对它的整个产品的迭代升级以及这个品牌的建设,包括产品的质量可能都会有一定的担忧。因为电池本身它是个核心的部件,从技术角度来讲,它跟整车的热管理,整车的技术迭代升级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和供应商采用何种供应模式,这是车企可以去积极探讨的,比如说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上自己去把控,或者是和供应商合作进行一些技术创新,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的。

谈“内卷”:“要坚持良性发展”

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可能有两种因素导致的,一种是外部因素,就像刚才提到的我们的出口从100万辆到200辆再到300万辆400万辆,可能就四年左右的时间在十分快速的发展,接下来我们的目标可能达到800万辆、1000万辆,甚至更多,当然我们现在在出口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海外的政策法规限制,对我们短期的出口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因素可能就是我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一些规模效应、技术竞争力不是很强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这是内部和外部一起推动导致我们现在整个产业有点“卷”。但是我觉得分开来看,如果是在有序的竞争环境下的“卷”,相对来说对整个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的创新可能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但如果是恶意的竞争,如牺牲某些产品质量、恶意利用网络水军制造一些话题,这种行为可能会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带来一定的压力。

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坚持一个良性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元新闻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