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comment.anhuinews.com提供.

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万钧客

  • 2024-06-13 14:1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尹贵龙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的同时,那些“被参与”研学项目的大凉山孩子,不得不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

  研学与支教都是极其严肃而有意义的事。但是看了上述新闻,不少疑惑涌上心头。既是公益项目,又是志愿者参与,但价格普遍在8000元-11000元,个别较贵的项目则卖到了40000元。除了“高含金量”和“高收益”,似乎看不出“公益性”所在。如此支教有何见教?如此研学能学什么?“如果充满功利心,高价支教研学和商业作秀有何区别?”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许多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如此趋之若鹜,只为获得公益时长或是乡村支教调研报告等,为申请海外留学、择校、评优提供相应证明?问题是,这一波“研学支教”的拍拍照走人了,下一波、下下一波的还在排队呢。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怎么办?

  “用几年的时间,做一件影响一生的事”,这是对支教志愿者初心的贴切诠释,也应当成为相关市场主体的座右铭。公益支教被包装成“支教研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正在被批量化打造成“大凉山支教志愿者”,公益“也能论斤卖了”……如此种种,不仅玷污支教的公心,更是寒了孩子们的热心。

  昔日的大凉山曾被视为“贫穷”的代名词,如今当地所有贫困县已全部摘帽,“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的愿景正逐步实现。大凉山地区或许客观上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无论是支教还是研学,都得诚心诚意、依法依规。既不能拿孩子们的天真来“引流”,更不该跑到那里追名逐利。

  支教是爱的事业。对社会力量或者办学机构,个人支教研学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严格资格审查审核,加强合理、有序引导。对假支教、假公益必须坚决说不、做到零容忍。对于那些“走马观花”“镀金式”的商业研学活动,尤其是一些“摆拍造假”的支教活动,不仅不能对其进行“加分”,还要予以相应的惩治。总之,要让宝贵的教育资源连同关爱一起,双向奔赴到祖国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编辑: 陈锐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